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杨绛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杨绛传
作者:罗银胜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 本书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现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纯德名媛风范。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她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她经尽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着,她的传记值得所有人静下心来一读。 作者罗银胜在阅览了大量杨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后,用丰富翔实的细节,刻画了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与钱锺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生动呈现先生一百多年的人生轨迹。书稿呈杨绛先生亲自审阅。周国平、黎戈推荐。浓缩杨绛先生一生的智慧精华,给心灵迷失的当代人无尽启示。了解时代精神标杆杨绛,这一本足够。
杨绛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最初知道杨绛先生是因为那句“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先生出生于世书之家,从小就受到书本的熏陶,不论经历多少历史的变革,依然不变自己的处事原则,外柔内刚,不卑不吭,淡泊名利,隐忍,真是大家的楷模!

    先生与钱老的爱情经历也一直感动着我,她们一生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彼此互相成就。感受到了幸福是内心的平静,幸福也因为他们彼此的包容,对彼此的爱超过了对自身的爱,在他的眼中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真的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读完传记感触很多,尤其那句“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句话最近提点着我,所以最近只要多想,就打开微读翻一翻,看一看。好句已经摘抄,感想大多数已经忘记了,但出于对于书本的尊重,简单的点评下!

   这本书整理了关于先生一生留下的点点滴滴印记,让我们能更多的了解先生,不过书中内容存在很多冗余,都写出了先生做翻译为了给读者提供更清晰的语言会点繁,怎么本书偏偏出现了很多重复内容,不过也还不错,至少我能记得起来哪一段是已经看过的!

   先生这些优美得品格值得后辈用一生去学习实践!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赋,也要有向上的心,哪怕有志无成!

杨绛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从多个版本中选中了这本书,先评论本书,书中有很多关于杨绛一家人的内容确实如作者所言选自,我们仨,而且占了不少篇幅。也许是为了尊重作者。第二就是书中较多内容重复,让人怀疑不是一人执笔,估计编辑也没有认真审查吧。再说杨绛,读的过程中看了很多书友的评论,都是敬佩先生的为人。是的,先生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淡泊谦逊的处世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她安贫乐道,愿为钟书灶下婢,让其专心写书做学问,并且深得公婆喜爱,所以才有婆婆交口称赞言自己最愿意和季康一起生活。翻译上她精益求精,一部堂吉诃德被作为国礼赠予西班牙国王。学问上,她不附和政治主旋律,不随波逐流,真正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秉性。难怪钱钟书说她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所以才有了诗人辛笛评价钱钟书有誉妻癖。最喜欢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很贴切的形容了杨绛先生。观其一生,善用“零”的艺术,如“隐”于芝兰之室,芳香四溢,历久弥新。杨绛的“家门”值得“隐身”一串。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