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罗马人的故事(15册全)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罗马人的故事(15册全)
作者:盐野七生
风靡日韩的商界精英、政要必读书、教养必读书!王石、王巍作序,吴晓波、秦朔、吴伯凡联袂推荐。一个不朽帝国行将末路,帝政时期即将走向尾声,走出三世纪危机的迷雾,罗马该何去何从?直到君士坦丁胜出,成为罗马唯一的皇帝。罗马帝国进入一个关键时刻,延续帝国必须创造权威,权力从人类转向上帝。面对基督教,罗马人该消灭它或是接受它?这是否是罗马帝国延续国运的最后一搏?
罗马人的故事(15册全)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读《罗马人的故事》

2017-11-28 席大大

一直觉得这世界上的告别仪式挺多的,比如喝一场大酒,比如来一场旅行,又或者情不自禁的在车站大哭一场。可后来才知道,人生中大部分的告别是悄无声息的。

和同在这个世界上,但是比我早了2000年左右的罗马人朋友们也是如此。经过近80天的胶着,共花费100多小时,终于要和可爱的罗马人说再见了。

题记

不知道后世的人们是否会记得罗马人。虽然我认为罗马人多少有一些被记住的价值。我不会说,这是由于罗马人的天分,因为这样说显得过于傲慢。我只想说,这是源于罗马人的勤勉,源于罗马人的热忱,源于罗马人对名誉的尊重。

人生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不断努力。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显赫的声誉。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人,我想至少还值得从默默无闻和被忘却中得到拯救。

----小普林尼

罗马人从公元前753年建国,到公元476年罗马城被“蛮族”正式统治,经历了从王政->民主->帝制->元首制共1229年的历史;从开始的罗马七丘山,发展到整个“高跟鞋 ”形状的意大利,打败希腊和斯巴达,击溃汉尼拔(迦太基)取得西班牙和北非,征服高卢在不列颠登陆“从而开启了英国的历史”(丘吉尔语),取得埃及,吞并如今的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等地,拓展边界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整个地中海成为“我们的海”,东北边境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东部到幼发拉底河。

有点意思:

美索不达米亚:即本地语“两河之间的地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带。

1200多年的历史,风起云涌,风雨晦明,能人小人辈出。汉尼拔在罗马盘踞16年,未尝败绩,终于还是被罗马人赶了出去。凯撒8年让高卢臣服,度过卢比孔河,用胜利和大爱给罗马建立起伟大的国家,但是却被暗杀。屋大维这个高超的政治家,顺利的把罗马从共和时代带入帝制,从而适应了偌大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需求。有几个混蛋皇帝,也有“五贤帝”,最后的几个皇帝的政策导致罗马人变得非罗马化:

1.所有行省人都开始拥有罗马公民权(之前需要当兵、需要结婚、需要战功等),让各行省不再有动力,政府税收锐减;

2.文官武官割裂,禁止互相流转,武将开始当皇上,元老院彻底边缘化,治国精英消失;

3.分兵制,分4个皇帝带领4方面兵力各自为战,之间没有联动,各自佣兵,亏空了财政,掏空了士兵储备。

外因:日耳曼系“蛮族”,受到匈奴人的打压,全境入侵罗马,从开始的打砸抢,到现在的打砸抢住,住下就不走了。由于“蛮族”人数太多,罗马士兵实力削弱,不得不划出1/3给蛮族。最终匈奴还是过了多瑙河,不过和罗马人正式会战时却败北了。

内因:皇帝杀了一个又一个忠诚武将,自毁长城。

侧因:由于蛮族入侵,农田萧条,经济衰落,人民开始抛弃信仰了1000多年的罗马教(多神教)改信基督教(一神教),罗马人不再是罗马人。

最终罗马帝国东西分裂,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开始被“蛮族”统治,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于1000年后被攻破。

政治

之前一直不太清楚,人类部落是如何从普通的几家人一起住,慢慢发展到有几个有经验的人一起商量事情,再到有族长,再到部落发展壮大,消灭别人或者被别人消灭。民主体制是如何形成的?而帝制又是如何形成的?

罗马的历史很清晰的告诉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王政时代后期,几个精英阶层认为王政时代的独裁很危险,于是成立了元老院阶层(社会精英),所有政策政令都由元老院发出。民主鼎盛时期,每年选2个执政官,任期1年,政令必须两人同时同意才有效;1个护民管,防止精英阶层的政策对普通大众不利;特殊时期(比如战争时期),有一个独裁官,高效的做各种决策,任期半年。

但是随着疆域的扩大,元老院的嘈杂讨论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告诉发展,这就要求高效的精简的结构来适应新时代。于是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帝制体制到来。不过客观看,此时的帝制时代,像极了如今的美国。有一个“第一公民”皇上(总统),掌握全国的军队,可以发布政令当时需要经元老院(参议院)和公民大会(众议院)同意,相互拥有一定程度的否决权。皇上精选15人成立现在意义上的“内阁”,同时有财务官、税务官、水务官等职位(政府)来处理平时的事情。

当然,独裁帝制最大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终身制,一个是世袭制。这点就造就了罗马后期各种稀奇百怪的事情发生。现今社会组织形式的威权政治也好,一党独大也好,只要不是终身制也不是世袭制,一定是世界上发展相当快的国家。

由于终身和独裁的问题,皇权开始慢慢集中起来,皇上开始无法无天起来。而罗马的特色是,要是皇上实在太差或者太不小心,一定有人出来暗杀皇上。初步估计,罗马1/3的皇上都是被刺杀致死。这刺杀皇上本身也是积极的,因为可以遏制坏皇上的为所欲为。不过问题是,皇上的后代也经常出状况,一旦如此就开始了军人当政,而此时的元老院已经退化成走形式。而军人当政,带来的问题就是皇权继续集中。

如此反复了几百年,边界已经控制不住蛮族。罗马人不得不开始境内作战,左支右绌,不得已,有皇帝决定2-4人,各位保卫自己的地点。可这样的问题,加大了内耗(财务和士兵储备)。内忧外患,政治彻底由帝制走向元首制(谁也控制不了的皇帝)。

阶级的必然性

小时候学政治,主要是掌握阶级分析法。对贵族阶级,甚至阶级的存在非常反感,目标是消灭阶级,人人平等。可罗马人的历史带来了一个令人吃惊结论:人类阶级的必然存在,和“人人平等”的不可能性。

罗马帝国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罗马公民权的人住的罗马境内。还有一种是新并入罗马的,所谓的行省。比如高卢行省,北非行省等。有罗马公民权的人可以投票、不用交税,但是需要当兵来承担保家卫国的义务。行省人不用当兵,但是需要缴纳十分之一的税赋。简单说就是,要么出人,要么出钱,为保家卫国做贡献。所以行省的人还是非常愿意取得罗马公民权的,而这就是人为的划分的一个“人人不是生而平等”的制度。

有点意思:

盛产薰衣草的法国的普罗旺斯,就是古拉丁语“行省”的意思。德国的科隆,就是古拉丁语“殖民地”的意思。

可有一位卡拉卡拉罗马皇帝(备注:卡拉不是狗),本着“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突然宣布,所有行省的人也直接获得罗马公民权。带来的巨大问题有两个,1)没有人再有动力继续努力,而获得过去梦寐以求的罗马公民权;2)国家财政锐减。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正因为有北京户口的优势和限制,所以才有很多人非常努力,为了得到这个优势。仅从社会发展来说,这样的制度带来了非常大的动力,本质上是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

而阶级的本质,就是充分利用这种人为的“限制”,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也是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驱动力。所以从人类的社会性角度说,阶级的必然存在的,而不可能被消除的。所以无论是人性还是社会性来说,人人肯定是不平等的,人人平等的社会也是不长久,不可持续的。

宗教

“宗教信仰自由”是个伟大的命题。宗教,大体上分为两种,多神教和一神教。多神教的教义,是允许其他神灵的存在,本质上是“宗教信仰自由”。而一神教是排他性的,比如基督教义就明确说,“耶稣是唯一真神,不可以祭拜其他偶像/神灵”,这就充分说明,一神教不支持“宗教信仰自由”。

在犹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中,神会为人们的生存指明道路。而希腊人和罗马人却不会向诸神提出这些要求。他们认为,人类的生存应该由人类自己思考决定,诸神的任务只是为人类的努力提供帮助而已。

根据本书所写,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但是基督教教义更好,更符合社会发展,所以教众发展很快。可问题是,基督教是不愿意承担国家责任的(不当兵),而且国家有危难的时候不仅不帮忙,还一直唱反调甚至大加嘲讽,所以长时间被罗马政府打压,直到君士坦丁当上皇上,开始抛弃多神教的罗马教,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

而基督教内部由于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理解不同,分化为天主教(三体合一)和基督教(耶稣是无限接近于神灵但不是神灵)两个派系。最令人吃惊的是,最令教徒不满的是异端(教义的不同理解),而不是异教徒(信仰其他教派的人),因为教徒认为异教徒还没领略到真神的风采,还有信仰本教的可能,而异端则是本教的破坏者。所以天主教和基督教势不两立。

有点意思:

万圣节的由来:随着时代的推进,古罗马的圣人的数量逐渐增加。到了近代,连老婆通奸的丈夫都有专门的守护圣人。由于圣人数量不断上升,就是把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定位一个圣人的纪念日都不够了。于是,教会定了一个专门的日子,纪念所有没能单独享受纪念日的圣人,这就是“万圣节”的来历。

在罗马帝国后期,社会秩序败坏,蛮族经常入侵,人们不得不寄托希望于信仰,所以走向了基督教之路。

艺术和效率

希腊人的美学、建筑学还有文学,非常独到和精良。而让希腊艺术发扬光大的确实罗马人。罗马人的语言是拉丁语,但是有教养的罗马人基本都是拉丁语和希腊语都会说。当然罗马军队只是拉丁语。

希腊人重视美学,为了美不顾一切。而罗马人除了美,还尤其注重效率。罗马的公共建筑事业没有希腊人就无法成功。但是吊诡的人性就是,活跃在这个领域的希腊人,只要与罗马人合作,通常都有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希腊人之间的合作,结果往往不甚理想。

希腊是个想象力和进取心超强的民族,但是组织能力和效率方面,总是不及格。

有点意思:

Hermes,希腊语,长了翅膀的使者。

世界民族大融合

结合罗马帝国和中国历史看,世界上的主要历史是居于地球上温带的人创造的。因为不那么热,也不那么冷,于是从狩猎走向了农耕业。问题是亚寒带的人,缺衣少食,就不得不到温带来抢。所以无论是汉族还是罗马人,都是一致抵抗来自北方“蛮族”的侵袭。而且中国的胡化和罗马人和满族人通婚很多,从而形成民族大融合。而无论是蛮族取得天下,还是温带人取得天下,都要继续统一南方,所以世界上大部分时候,民族融合都是由北至南。

历史的讽刺

犹太人的家园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攻克后,皇帝哈德良对耶路撒冷市区进行了重建。现在的耶路撒冷市区基本轮廓保留着犹太民族曾经最大的敌人罗马皇帝哈德良所建的城市的面貌。罗马人所建的城市中,中央大道一定是自北向南贯穿市区。现代的耶路撒冷,始于大马士革的中央大道就是这样一条大道。除此之外,哈德良时代留下的其他印记也随处可见。对于犹太教徒来说,耶路撒冷始终是他们的圣城。然而,圣城现在的情形,确实哈德良为了彻底杜绝犹太教徒叛乱而采取的激进措施形成的。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讽刺。

西罗马退出历史舞台后的一段时间,由东哥特人统治。由于罗马先进的文化,东哥特人想成为罗马人,但是又不想失去自身蛮族的特点,所以孩子们不读书。但是不读书就无法在法令上签名,东哥特皇帝就开始只盖印不签名。结果由于这条政令,统治者东哥特人就继续文盲,更需要被统治者罗马人了。离开了能写文章的罗马人,东哥特人什么事都办不成。历史的变化又是只能付之于苦笑的讽刺。

西罗马退出历史舞台,几大蛮族相继主政西罗马,只收1/3的税赋,两者相得益彰,人民也比较幸福。可东罗马帝国,打着光复西罗马的口号,在西罗马打了10几年的战争,胜利后,又开始横征暴敛15年,西罗马民众吃尽了苦头。正如凯撒一直所说的,即使是最坏的结局,其初心也是好的。好吧,凯撒大帝,水土都不服就服你。

震撼时刻

在罗马的凯旋仪式上,一直有个奴隶站在凯旋将军背后提醒他,“你将最终难逃一死”。

凯撒的大爱,“即使被我赦免的那些人日后再次朝我拔剑相向,我也不会感到丝毫懊悔。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就是,只要活着就要忠于自己的思想。我想别人当然也会这么认为。”

古罗马人是以侧卧方式吃饭为标准吃饭方式的,小孩子和努力才坐在椅子上吃饭。不过侧卧毕竟不利于消化,而最有利于消化的站着吃饭却费劲,所以历史选择了折中,坐在椅子上吃饭。

皇帝儿子尼禄想用沉船方式杀掉皇太后母亲,没想到皇太后是游泳健将,在美丽的月色衬托下,以迷人的泳姿征服了大海,获救了。皇太后回到皇宫,跟皇帝儿子说沉船了,自己没事。然后皇帝儿子就派杀手过去直接杀死了自己的皇太后母亲。

作为防线来说,河流比山川更适合。防卫线在河边,比较容易看见对岸的情况,有助于了解敌情。而山川这点上就有问题。

凯撒说,“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

我们总说,九月September的词根Sept是7的意思,可为什么是7就一直没闹明白。原来,本来September是7月,可凯撒出现了,July就是拉丁文尤里乌斯凯撒的名字的英文写法。而8月是拉丁文奥古斯都屋大维的英文写法。

最后,罗马人,真的要说再见了。

还好,我有这篇书评,作为一个仪式,跟你说再见。

罗马人的故事(15册全)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看前三本感觉还好,看到第四本有点受不了了,竟然是受不了盐野小姐啰嗦的精细的翻来覆去的文笔,真烦。随便翻开一本历史书或文学书文笔都不像她那样啰里八嗦绕来绕去的。她讲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但是看她的文笔需要脑力。要适应半小时,屏住呼吸,然后才能顺利的看下去,而且要长时间的看,才对得起适应她文笔半小时的时间。否则,刚打开她的文章的时候,只要注意力稍有不足,感觉一段文字就要翻来覆去看几遍才能完全明白她要讲什么。她的文笔没有抓人的能轻易理解的力量啊。天啊,连大文豪普鲁斯特的文章看起来都没她的那么累!n还有,她的文章存在美化罗马霸权的嫌疑,就像当代人美化美国霸权一样,让人有点讨厌。整本书里还充斥着一种女性气质,带着日本式的小家子气,一点都不大气,觉得罗马史都被她写得小气了,还有点崇拜罗马的粉丝色彩。优点是严谨,引述的资料多。不过因为感觉作者有点粉丝心理,有些内容还是不敢尽信。而且深度也有限,就是以人物为主线讲点普通的故事,并尽量的搜刮资料,但可看出主观性比较强。作者更多的是把这当故事写,难怪文笔精细而不流畅,疙疙瘩瘩的,她追求的更多的是文学美,而不是历史价值吧。不过我觉得她的文笔也没多美,就是工整精细罢了。我觉得她十五本疙疙瘩瘩的精细文字那么长,5000多页,古罗马原始史料大概也就这点文字?何必看她的呢?她就是讲些不可尽信的带着她个人主观意味的人物故事。还是节省点时间吧,这本书不适合我!n—————-—n为了表示我并非污蔑,节选一点她的文笔和其他作者的文笔对比:我就是看到这一段弃书的。公元前52年的起义,是历史上公认的高卢民族首次反抗罗马的运动。然而,这并非计划周密、准备周详的全民反抗恺撒的运动。不善于团结、力量薄弱的高卢人,竟然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中,神奇地团结起来,反抗的力量如同雪球一般越滚越大。高卢人的起义没有明确计划,其他人根本无从预测。因此冬季在高卢中部两处冬营地的罗马军团长们,根本无法把握全局,更无法预测动乱将如何发展。不过正因为恺撒军队出兵“迟缓”,才清楚地掌握了高卢人集结后发展的趋势。这种繁琐的文风前一章末尾也表现得很突出:n克拉苏的死、克劳狄乌斯的死、庞培就任一人执政官,如果当时有报纸的话,公元前53年至前52年间的罗马,绝对不缺头版新闻。不过恺撒似乎没办法凑上一脚,因为驻守冬营地的军团长,带来了高卢中部有异常情况的消息。在确认庞培就任执政官之后,恺撒总算能向阿尔卑斯山动身了。其实等罗马政治形势稳定后才关注北意局势,前往有异动的高卢,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当。等异动呈现表面化,明确得知暴动目的、参加部族与统帅者后,要确立相应战略也就容易多了。况且,虽说迟了但也还是阿尔卑斯山积雪的季节。虽然暴动的那方行动很快,而恺撒的行动其实也不算迟。绕来绕去图个啥?n————n看看普鲁特斯《追忆似水年华》的,这位公认的天书作者什么文笔?:n我们走出教堂,在教堂门口同凡德伊先生寒暄了几句。几个男孩子在广场上打架,凡德伊先生前去干预;他维护年纪小的,训斥年纪大的。倘若他的女儿用粗嗓门对我们说,见到我们很高兴,我们仿佛立刻能感觉到在她的粗犷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位敏感得多的女孩子,正在为男孩般冒失的客套话而羞红了脸,因为那句话有可能让我们以为她有意讨好我们,好让我们请她来家做客。和盐野小姐的比,看得人痛快死了!n随便翻了一本《基督教欧洲的剧变》:n天主教的西班牙和新生的尼德兰共和国在1609年签署了颇具争议的停战协定后,托马斯·考克森(Thomas Cockson)发表了版画《基督教世界的狂欢》(The Revells of Christendome),画家在画中使用众所周知的讽刺手法嘲讽了基督教世界。席首站着教皇保罗五世(Paul V),在他的左手边,欧洲的各位国王(法国的亨利四世、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和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四世)正面对着我们。在他们对面,三个天主教修士为了欧洲的未来玩着双陆棋、骰子和纸牌,一条狗正冲着其中一人的脚撒尿。和盐野小姐的比,看得人痛快死了!n过去几年里,随便看哪本书都比盐野的文笔看得让人痛快!而她这么复杂的文笔就讲那样的故事。个人认为,我还是不为她的书费那个劲了。——nps:也不知道为什么刚打开这本书第一本的时候竟然觉得没那么啰嗦,是因为我刚看了一个月的文言文吗?所以觉得她的文章不累?但人家的文言文是浓缩精华啊,她的则是把本来普通的道理整得更冗长了。

罗马人的故事(15册全)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盐野老太太也许的确是无比钟爱罗马,这洋洋洒洒300w字处处可见她对古罗马的欣赏与赞叹,在后五本衰落史中也仿佛和她一同感受到了她的痛心疾首。n但是隐隐感觉大家陷入了一滩“反罗吹”的沼泽,有时为了批判而批判。有自己的见解自然是好的,不过更多的人或许是被带了节奏,或许是确有所感,反而是草木皆兵,锱铢必较。仿佛字里行间都是逻辑错误,都是军国主义。我读下来这些书评,好像有些确实有那么点道理,却在心中隐隐郁闷,我并不认为他们对作者某些方面的否定没有立场,只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当然我还是会开着书评,因为害怕会错过更多人的真知灼见。n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囊括了地理、语言、种族、宗教、经济、军事、税收、医疗、教育、建筑、统治、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大作,更是在剖析人性方面让人时刻深思。n也许是受到作者的情绪影响,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替我解答了为何基督教可以在以思考著称的希腊罗马世界生根发芽进而长成参天大树(千年老妖),也不是让我理解了与其纠结于政体意识形态不如放在施政布政(虽然这要求了时代与英雄的存在),而是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的那句“从我手中重获自由的人,哪怕再次用剑指向我,我也绝无后悔可言。不管面临何种状况,我始终要求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活,因此我也认为别人也当以此为准则。”nn18年7月2日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15册套书,甚至现在想想都不寒而栗,历史学的同学嘲笑我说这是连历史专业的人不下定决心都不会轻易碰的书……到今天读完为止花费了整整半年时间的长征就像是一场拉锯战,虽然真正专心读书的时间不过两个月。读书和罗马时代的战争也是一样,以大量兵力(精力)投入而减少战役的次数其实是最有学习效率的一种方式。n至于这个书评本身,既不是到此一游的敷衍了事,也不是虚头巴脑的华丽辞藻,而是读完罗马人的故事而产生的共鸣。在读前几本的时候我想的还是这样一本好书如果不写下一些书评仿佛有些可惜,而读到最后我才发现想说的太多,因为心中所感太多…作者有时会把一个概念重复3-4次,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在赶稿子凑字数,但是多亏这样一遍又一遍的出现这些值得重复的重要文字,我才能在读完本书后敢于说一声:我也懂了一点罗马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