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牛虻 读书笔记(3)篇

牛虻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富商家,是富商后妻与神父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却不知道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父,把他当作良师慈父。当时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亚瑟决定参与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事业。蒙太尼里调走后,新神父卡迪诱骗亚瑟,使他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女友詹玛误以为亚瑟告密,打了他耳光。同时亚瑟得知自己竟然是私生子,陷入极度痛苦中,于是流亡南美洲。十三年后,他重回意大利,已经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革命者,文武双全的“牛虻”。一次行动中,他被捕入狱。蒙太尼里......
牛虻 读书笔记 第(1)篇

牛虻本非牛虻,在经历误会(字眼上好像只能这么表达,但似乎并不能用“误会”二字可以形容)之后,想过自杀,却很倔强的活了下来。他再次重生,再也不信上帝。即便被种种给撕裂般的伤害过,即便他表现出了冷酷、嘲讽、令人难以靠近,即便他对待故人忽冷忽热,即便他怀抱着那个不堪回首的过去……是牛虻,因为坚韧,也是亚瑟,因为善与爱,在受到无数种折磨后仍然为正义做事,这是他始终拥有的。到最后的英勇就义,他也仍旧像牛虻。

书中最后几章来到高潮时,让读者都跟着撕心裂肺,痛彻心扉。主教最后选择了上帝,放弃了儿子。牛虻垂死时,主教准备将十字架挂到牛虻身上,盲目祈求救赎,很讽刺。而后的大典,随着歌声,主教开始后悔,开始懂得自己的博爱甚至伤害了自己的骨肉,最后也郁郁而终。而亚瑟的青梅竹马在结束后才知道亚瑟其实还活着的事实,再次错过,更是一个悲壮的悲剧!

“我是一只牛虻,幸福欢畅,无论是活着,还是死亡”。精神不灭。

牛虻 读书笔记 第(2)篇

亚瑟,19岁之前:生活安宁,有自己的玩伴,自己的信仰,更有对他温和慈祥的神父蒙太尼,尽管自己在家庭里地位地下,但至少衣食无忧。然而,这一切,都在19岁被撕开了事实的真相。承受不了真相的他,选择了逃离。逃离的路上,他受尽了折磨,身体上的摧残,灵魂上的被蔑视,被唾弃,让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再回来家乡,再面对神父,面对詹玛,他硬着心肠,用讽刺的话语刺痛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曾经的过错付出代价。但他本性仍然是善良的,他还是想要用热诚的心,挽回他们之间的爱。可惜,最后神父的选择并不是他,而是信仰一辈子的基督教。要么爱,要么死,牛虻最后呐喊着渴望得到蒙太尼的爱,与他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蒙太尼在极度痛苦中选择了牺牲自己儿子的生命,挽救千千万万无辜的人。我被亚瑟深深的感动了。尽管他经历了恐怖如地狱的苦难,但他仍然渴望爱,渴望原谅,渴望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愿亚瑟和蒙太尼来世可以做一对真诚有情、互相谅解的父子。

牛虻 读书笔记 第(3)篇

长篇小说《牛虻》是英国女作家埃·丽·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土地最宽的前苏联,《牛虻》拥有无数的读者,影响了几代青年。

《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猛烈抨击了天主教会虚伪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作的英勇斗争。

我是中考前看的这本书,那个时候,学习生活很艰苦,我拿牛虻来激励自己,牛虻对我的影响就像保尔柯察金一样由内而外,以至于在以后的好几年自己都有书中所宣扬的那些精神,不过现在貌似又有点模糊不清了,太久没看这类书了,课外阅读量也大大减少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