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1000字(3)篇

空谷幽兰
作者: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自古就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说。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不以为然。

修行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更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关乎于身体,关乎于灵魂。既然是私人,就不存在大小隐之分,更与隐于野或市毫无关联了。每个人的修行没有等级高低,却有程度之分。人生在世,从睁开眼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场漫长又巨大的告别,从那时起,学习,成长,经历苦难,失败……这种种的一切都是磨炼,更是一场试探。

究竟怎样的苦难,可以让你在生活面前灰了心。

于是人们向往平静,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甚而可以对除了本心之外的一切置若罔闻。住不足以挡风的茅棚,吃不足以裹腹的食物,种勉强可以养活自己的蔬菜,不担心明天与未来,只在乎这当下修行的每分每秒。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这是一种豁达,又何尝不是一种消极。

终南,南方在这里终止。这里包罗万象,有容乃大。在这里,不要忽略任何一座破烂的茅棚,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隐士曾经在这里修行。在这里,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居住在破烂茅棚里的隐士们,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正承受着生活怎样的艰难而只为修心。这里使人敬畏,使人神往…… 

终南,只是万千归宿中的一隅,这里不是尽头,更不是唯一。 

然而于我来说,渴望宁静和远方,又离不开脚下生活的地方,左顾右盼,不免失了本心。也只是日日这山望着那山高,扎心烧心焦心都是常事了…… 

所以向往大山,无论怎样的艰难,在看到山的一瞬间,我想,真的可以用如释重负去形容当时的心情,再恰当不过了。    道德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这里不自以为是的去说佛教和道教教义上的差别,却在文中无数次的看到了道士,道姑,比丘,比丘尼的修行……我相信,在修身养性这件事上,是没有种族信仰之分的。在修行这件事上,也是没有方法去考究的。

每个人都在过他的生活,每个人也都在多多少的修心,在路上就好 不忘初心 不求始终……                        

                                 

好书!真心好!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难以想象这本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让我这样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突然意识到,深山之中一直有一个修道的世界平行存在着。那些传说中、诗文中玄而又玄的东西,当真有人在修炼,有人在寻找。对作者而言,探寻的旅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所以才会有那么多隐士现身与他交谈。但是我想,他们说的话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佛也好,道也罢,早已不在这尘世之中了,看这本书,不过是满足一下好奇心而已。

看的时候,我正好在山里。是朝九晚五生活的一次短暂休假。夜晚的松风,水面的星河,清晨的露水,树上的蝉声让我忘记了城里的一切。我努力体会隐居者的心境,然而柔软的床铺,丰美的晚餐,凉爽的夜风,甘甜的泉水带来只有舒适,在昏昏欲睡中去臆想那些山中岁月实在是可笑。就当做传奇看好了,也许以后,在某个饥寒交迫的夜晚,再想起这本书,心里能有些笃定,能安然入睡。

这本书写于30年前,不知现在那些茅棚可还有人居住。。

战斗力超强的红卫兵啊!还有意志坚定的游客们啊!希望能唤起一点被遗忘了的敬畏之心。。

翻译实在太差,中间摘的几段古文读着如久旱甘霖。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其实无法点评这本书,它更像是作者的一部游记,只是将所见所闻进行了详细记录。

但是令人佩服的是,他能勇于去探寻。出于对汉文学的痴迷与热爱,作者踏上了寻找中国隐士之路,其实一开始他是想找隐居的方士。希望最终他没有失望,尽管文末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总有那么点怅然的意味。

夫幽兰之生空谷,非历遐绝景者,莫得而采之,而幽兰不以无采而减其臭。文中出现的隐士,都承受着无法想象的贫寒与寂寞,他们怀揣着信仰和憧憬,可是却找不到纯净修行之地,我们的政府是否应该做些什么?

当然个人觉得,隐是一种心态,不是避世的方式。就像文中所提,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对于城市的人来说,置身于滚滚红尘浪涛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