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写吃,有人霸气侧漏,有人撅起狂奔,有人傻气直冒,有人酸气逼人,陈晓卿的气是地气。而陈晓卿的地气,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然后被他一弯腰接住,而是酝酿于丹田,厚积于舌根,薄发于舌尖,逆向地深入泥土,深入地表,深入人心。在他的笔下,你会发现但凡事大城市的饮食,一般都显得虚头巴脑,感觉五脊六兽,就连标点符号,一个两个瞅着也都没精打采的;一旦脱离了中心城区,越往城外走,文字就越是精神,越是来劲。及至流窜到荒郊野岭,田间地头,胸臆便完全打开,双目就彻底放光,好言好语一发喷薄而出,令人目不暇给。
我记得《圆桌派》第一季24期请陈晓卿做客谈“怎么吃?”,通过这期节目我才知道有陈晓卿这号人,而他还是当年红极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当我看完这一期的节目后,在我心里,默默的给这一期贴上了“最好的”标签,听陈晓卿讲吃真的会食欲大开,因为他讲到美食的时候完全会不自觉的咽口水,两眼放光,你会发现这个人真是从心理热爱美食,并且有理论有实践,听他讲美食完全是一种享受。
看完这个书之后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是,陈晓卿完全就是一个时不时抖机灵的段子手,看他的文字很享受,并且代入感非常强,就像你跟你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那些逗比的对话。我记得我看到他讲《汉堡王》那一章的时候,挺着刚吃完饭的肚子无法抑制的去点了一份他推荐的炭火烤的肉饼,结果直接导致一下午都撑到爆……
说点看完书后学习的饮食干货:
l 蒙古人用羊尾巴招待客人的吃饭非常考究:需要把袖子卷到肘部,看着主人的蒙古刀转着圈,把羊油削成薄片。细长、几乎透明的油脂片粘贴在客人小臂的内侧,由着你从手掌心开始吸,一直吸到右臂高高举起。饱满的膏腴,稍加咀嚼便汁水奔涌,滑溜溜朝喉头而去。
l 喜欢吃豆干的朋友可以去某宝买但氏香干,据说味道最正宗。并且茶是豆腐干的绝配。
l 荠菜也分两种,田埂上的和麦田里的。田埂上的伏地生长,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麦田里的,也就是北京超市里卖的那种,碧绿油嫩,体形也大一些。前者适合做馅儿,后者更宜羹汤。
l 去成都,老妈蹄花就吃猪蹄,宋鸡片就吃凉拌鸡
l 白菜苔则是湘菜的传家宝,而红菜苔却是鄂菜的座上宾……
l 要吃鱼头,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中,只有鳙鱼(俗称胖头)和鲢鱼长了主持人一样的大脑袋,月牙肉也最为肥腴
l 吃螺蛳最好的季节是清明节前的那几天,这是螺肉最肥美的时候。
而藏在他文字里面的那些乡野餐馆,在北京的朋友也可以去踩踩点:
l 府右街,紧挨着伟大首都怦怦直跳的心脏。在这条街北口的把角,有家快餐厅,名字叫“延吉餐厅分号”
l 甘家口商场背后的柴氏牛肉面;
l 光路中段还有一家新疆馆子,过油肉拌面做得那叫一个解馋;
l 万寿路玉渊潭南路的交叉口,却又开着一家湖北菜馆——红番茄;
l “老北京风味卤煮小肠”店,位于天宁寺前街。几家北京卤煮店:北新桥卤煮老店、小肠陈和卤煮火烧吕;
l 棵松西的那家“林静小吃”
至味在人间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搁置了许久的书,今日终于在味蕾得到解放之后读完。汪曾祺老先生写有关美食和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各有各的特色,性情、饮食文化、乡愁、细腻情感、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等等,都有着独到见地。
陈导的这篇《至味在人间》,看完不自觉嘴角上扬,还想舔舔嘴唇和吮吸手指头。吃东西吃到尽兴之时,就得甩开膀子,不顾姿态,自然流露出对美食的喜爱。好喜欢他的真性情,包括这一帮中年饭局男人,个个都率性十足,在各自领域,大刀阔斧,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我对食物的挑剔,源于之前在广州的一同事,都管她叫超人,四川自贡人。她对食材的挑选和对不同食物的处理,让当时的我感觉到,之前二十多年吃的饭菜,纯粹是填饱肚子。尤其是她从家里带来的榨干菜,都是用真空包装,爸妈亲自做的,色香味俱全,吃起来嘎吱嘎吱响,脆脆的,入口下肚后还回味无穷,当时那种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那时,我们喜欢一起出去找川菜和湘菜,找长沙的小吃,吃完后都索然无味,自个儿就到菜市场转悠,多辣。无奈,同事都是不同地方的人,山西、东北、广州,我和超人的口味还算相似。也就是在那时,我才接触到不同地域的人,吃菜的方式,竟有如此大的差异。现在回想起来,每人上道家乡菜,横跨东西南北的跨度,可谓之大,也觉得挺有意思。
口味比较清淡的我,更讲究食物本来的味道,喜欢吃的菜,大多是素菜,有时也爱吃味重的大鱼大肉。油水多的菜,吃时爽,过后肚子就得遭罪。
看看陈导所吃过的美食及寻觅的美食地图,暂权且当解馋。心之所向的,还是与菜有关的人和事。
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地大物博的中国美食,够余生去追寻[呲牙]
至味在人间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此书断断续续看了半个月,大多是在路上和吃饭的时候看的。如果是关于美食的话,文字还是不如视频冲击力强啊。
这本书没有满足我对一本美食书的期待,可能我更喜欢的是食物背后的故事。(也许这是我喜欢舌尖2超过舌尖1的原因)。
读完这本书也就不得不分享一下我比较难忘的饭菜。高三时候老妈老爸在学校门口陪读,早上坐两小时车过来,晚上又坐两小时车回去,两人轮换。
我爱吃打卤面,尖椒炒梅豆和挂面是绝配。前一晚上切好菜码,早上起来就听见刺啦刺啦的炒菜声,厨房和卧室联通,闻着菜味起床。闭着眼睛刷牙洗脸,坐到桌子前,一筷子菜一口面条,就着昨晚剩下来的小炒肉片,呼噜呼噜一会就吃完了。拎起书包下楼,老妈对着窗户刷碗,我大喊一声,妈,我去上学了!老妈回一声:赶紧去吧,上课好好听讲。
我便回味着这一碗打卤面向学校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