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半部分跟我目前关注的东西不是很相关,故无大的吸引力。后半部分多次扼住我的心声,感觉这些观点见解简直就是为我写的。特分享一些喜欢的点:《观念的水位》n1,凡事需要一个“说法”,一个没有“说法”的世界是一个鸵鸟的世界,把头埋到沙子里,3年后,30年后,300年后,过去的还是不会过去。2,只有一个独立于权势的法庭才应该同时独立于民愤,否则民愤很可能是平衡权势的一种有效方式。3,正如市场经济体系中缺少的往往不是资本,而是引导这些资本流向合理项目的中间人,一个正常社会中缺少的往往不是人的善意,而是引导这些善意流向弱势群体的中间人。4,自家垃圾这点小事也要找政府上门服务?乍一看似乎不大合理,但仔细一想,政府本质上不过是个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官府。我给英国政府交了那么多税,既没有享受过公共医疗服务(来之后还没有生过病),也没有享受过免费教育系统(没有孩子上学),更没有麻烦过警察消防员,让政府给拉一回垃圾,似乎也是理所当然。(在中国 很少有人会这样想 大部分民众 都是在乞求政府给予方便 给予服务,觉得政府高高在上,如果政府帮助了民众,那是一种恩赐 )n期待转型:只有一个谦卑的政府才肯放下架子如此鸡毛蒜皮。如果说一个宣传性的政府网站是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供人顶礼膜拜,一个服务型的政府网站则更像是一个饭店门口的服务生,见到顾客问候“您好,请问能为您做些什么?”n5,涨知识:就是政治转型并非一个直线过程,有的国家走着走着会倒退,比如俄罗斯,有的走着走着会跳跃,比如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历史之有趣也正在于此。6,美国记者Fareed Zakaria曾发明一个词,叫“不自由的民主”,意指一种伪劣民主政体:这些国家也许有定期选举,但是言论、结社、集会、出版自由却形同虚设。7,以德治国”的危险在于,过于动听的口号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而必然导致弄虚作假。所以,与其对人性有过高的期待追求“成圣”,不如放低期待,承认人的局限性:同样是自私自利,公开透明地自私自利至少比把人逼到黑箱里自私自利要好,因为前者至少可以朝规范和管制开放。这才比较接近“科学发展观”。 (的确是一个明白人呀 承认局限 认清真相 比一味画饼,一味理想主义好得多,但是,因为过于真实以及大部分人喜欢无视局限,这个才是真正的理想,很难做到)n8,摘下有色眼镜观察他国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想当然”。也许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他国,而是怎么看待自己。(正解 很难做到,但是可以为之奋斗努力,不是吗?)n9, 让我们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高速公路发生了一场车祸,一辆车不幸被撞翻,有个人被困在了车里。现在,关于如何解救这个人,我们有三种解决办法:第一,打电话找警察,当然代价是警察可能来得很慢,被困的人生命垂危,可能等不及了;第二,路人甲跟车里的人商量:如果你给我一万块钱,我就把你给救出来,但一个可能的情况是,车里那个人有可能穷得拿不出一万块钱;第三,路人中有几个特别善良的人站出来,决定无偿帮助被困的人。第一个办法,叫做“找政府”,第二个办法,叫做“找市场”,第三个办法,叫做“找社会”。政府、市场、社会,恰恰是我们人类展开公共生活的三种机制。(有趣的比喻)n10,一个不习惯于就公共议题展开公开辩论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易燃易爆品。在一个有着悠久的“你死我活”传统的文化里,真理永远是独家经营。(值得反思)n11,这对于当时的我,有如在一个神秘洞穴里摸黑前行时,突然手里被塞进一把手电筒,一下子看到了洞穴里的来路和去路,岩壁与潜流。说看望高华老师对我是义务,是因为一个黑暗中迷路的人,应当感谢那个往她手里塞进一把手电筒的人。(我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 她不止一次给我塞手电筒。我最爱的焦老师)n12, 高华的文字里,我们读到了这种思想改造的“配方”:资源的垄断式供给+全面改写历史前提下的信息封闭与观念灌输+在群体中孤立个体+强力威胁;以及这种“思想改造”外科手术般的“程序”:封闭的学习文件 组织群体对个体进行批评与攻击 自我羞辱式的检查与“交心” 必要时的惩罚甚至暴力惩罚 纠偏阶段受害者的感激涕零。这一套“配方”与“程序”,在以后历次整风运动中屡试不爽,甚至被日常化和制度化,效果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文革”的悲剧。13, 一个人占有得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14,所谓爱,就是人被高高抛起然后又被重重砸下的那种暴力,就是被征服者,在自我的废墟上,协助那个征服者残杀自己。(引人思考)n15,“但是历史遗产也要有选择地保留吧。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快,一个以前10万人的城市变成1000万人,如果不把一些老房子拆掉盖高楼,那990万人住到哪里去呢?剑桥房价也高,如果有选择地拆掉一些盖楼,可以缓解房价吧。”n“我主张保护建筑遗产,是主张保留一个活的历史,所以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应该保留,除了那些宏伟建筑,普通人生活过的房子、街道也值得保留,因为它们记录的是历史的另一个侧面……”n16,也许任何人的风流都从来不是风流,是恐惧。我看到的只是,自我是一个深渊,它如此庞大,爱情不可填补。17,昨天晴暖,在树林里碰见两个画油画的,好像迎面看见了宁静,流沙里摸到两枚鹅卵石。18,此书读得我毛骨悚然,因为你眼睁睁地看着甲乙丙丁,人们一个个地按部就班地被洗脑。(一面在替很明显被洗脑的人捏把汗 一面又担心自己被洗脑但是自己没察觉 真有趣。)n
观念的水位 读书笔记 第(2)篇可以看作是《民主的细节》的续,整本书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诚恳,耐心地摆事实讲清楚道理,小心地完成逻辑的自洽,不给人以破绽,谨慎地进行对比,什么好,什么不好,娓娓道来就是要让你信服,因为她深知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群粗鄙暴躁的听众,革命的习惯塑造了太多动辄喊打喊杀的人,对于和习以为常说法不一样的东西他们最容易一听就炸。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作者对社会启蒙的热情和乐观是最值得尊敬的。
由于是作者的随笔性文章,过于“浅显”常识,系统及深度方面让人感觉不过瘾,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想起林达夫妇的书;而同样的内容,如果是李承鹏或韩寒的文字的话会......,对作者苛求了,给个三星吧。
观念的水位 读书笔记 第(3)篇看刘瑜的第二本书,个人感觉比送你一颗子弹难懂一些,牵扯太多政治经济问题,看了好几天了没及时写东西,想不起来也懒得想自己要说什么了,摘抄几句话。
1、鉴定民意的真伪,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
2、你相信头脑还是心灵?一次聊天中,一个朋友问。 我说我相信时间。
3、当“无知”合乎人们的“理性”时,人们可能会努力保持这种无知,刻意逃避可能会干扰这种无知的信息。
4、所以,即使是在信息自由、充分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和吸收也往往是选择性的。
5、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漫长,长到处在这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链条的全貌时,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