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精要主义读书笔记1000字(3)篇

精要主义
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 邵信芳译
“21世纪的史蒂芬·柯维”麦吉沃恩诚意之作。在这个过度互联、选择呈指数级增长的时代,高效能人士已难以应对,当下最重要的,是成为一名精要主义者。著名主持人张绍刚、金立手机副总裁俞雷、猎聘网创始人戴科彬、《非你莫属》制片人刘爽、股神沃伦·巴菲特、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等为精要代言。《驱动力》作者丹尼尔·平克、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IDEO公司CEO蒂姆·布朗、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等联袂推荐。你是否也觉得无情的压力正在碾压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你是否经常感到疲惫异常却又没有发挥所能?你是否发现自己只擅长做琐碎小事?你是否感到自己总是忙忙碌碌却效率低下?你是否觉得自己的时间总是被别人的安排打乱?你是否觉得自己一直在奔波,却总是到不了任何地方?若想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允。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就是一个肯定的No。只有摒弃琐碎而无足轻重的生活,才能过真正重要而有意义的人生。精要主义主张只做该做的事情。它向“我可以拥有一切”和“我可以做好一切”的主流论断发起攻击,倡导“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追求合适的事情”。它旨在让人们重新掌控自己的选择权,自主决定如何支配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再是许可他人替我们作出选择。本书介绍了精要主义者的思维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转化为一种系统化的程序,助你拜托无意义的多数,专注有意义的少数,成就有意义、有目的的人生。对于那些想要重新掌控自己的健康、幸福与快乐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精要主义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01

有一次,老师讲课的时候,突然问大家:“不喜欢自己专业的人,举手!”课堂上大约80人左右,有一半的人都举起了手。

老师又问那些不喜欢自己专业的人,问他们:“现在大三或者大四的人举手?”这一半的人都举起了手。

这时候老师问他们:“既然不喜欢这个专业,有没有跨专业去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课呢?”大部分的人都摇了摇头.

老师就点名问了其中两个人,说:“那毕业之后,你们会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吗?”他们说的都差不多,就是说先做着先吧,毕竟自己还花了几年的时间在上面,不想毕业没有用到学到的东西就转行。

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糊里糊涂,又或者是听了父母的话,选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许大学四年就这么过去了,而自己对这个专业越来越提不起兴趣。毕业的时候,如果放弃了这个专业,可惜吗?

在《精要主义》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文章开头讲到的那些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人,在工作之后还是希望从事自己专业的工作,认为学了几年不用,觉得可惜的这种行为是非精要主义者的做法。

非精要主义者指的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大多数不必要的事情上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同时做好很多事情。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犯了的错误,无法挣脱这个围墙。

就像我们说的,这些同学,他们既然都不喜欢这个专业了,还继续不断投入更多时间,不懂得止损,其实就是在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精要主义》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精要主义和非精要主义,并且讲明了如何让自己从一个非精要主义变成一个精要主义的方法。

这是一本不会过时的书,因为这本书告诉我们怎么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找到重心,以此来对抗生活中的琐碎事情。

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是一位精要主义的提出者、倡导者和领导者,对他来说,帮助个人和企业摒弃琐碎,直抵精要是他的使命。

他曾经服务过苹果、谷歌等世界顶尖的公司,他在斯坦福大学开办的“设计你的精要人生”的课程,受到了大家的强烈欢迎,他写的文章经常发表在一些权威的媒体上。

02

《精要主义》这本书,有一个章节,回答了我们在文章开头时候提到的,在工作的时候,放弃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可惜吗?这个章节告诉我们,其实止损才是最大的赢。

花了四年时间学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毕业以后还要继续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其实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们在刚刚也讲到了这是非精要主义的做法。

《精要主义》在这个章节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指的是已经投入其中的成本无法收回,而对某项已知的亏本生意继续投入时间、金钱或精力的倾向。

比如你和你的朋友买了电影票去看电影,看到一半,你觉得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糟糕了,这个时候你是离开电影院还是继续看下去?而你已经买了电影票这个事实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正如我们讲到,我们花了四年的时间学了这个专业,这是我们付出的沉没成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如果我们再继续不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只会让我们越来越难抽离。

非精要主义的人很难挣脱这个陷阱,而精要主义者却能够鼓起勇气去止损,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承认错误,继续投入,最后付出的代价更大。

有一些人,明明也知道,选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在大学四年里已经度日如年了,然而在工作以后还是不愿意放弃这个专业,不愿意放弃已经投入的时间。对于这些人,其实我们通过《精要主义》这本书,已经知道了他们是非精要主义者。

03

这些非精要主义者除了不愿意舍弃沉没成本这个陷阱,格雷戈·麦吉沃恩还在《精要主义》中告诉我们,非精要主义者还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陷阱:

  • 1、 禀赋效应。

这个效应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的时候,他会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但是一旦他拥有这件物品,他就会高估他的价值。

打个比方,你买了一件不喜欢的衣服,你是不是宁可压箱底,也不愿意扔掉?因为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这件衣服拥有了会比没有拥有更有价值。

  • 2、 对浪费的恐惧。

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在《精要主义》中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那么容易被沉没成本影响,是因为“不要浪费”这个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才会对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后,不愿意放弃,因为如果我们放弃了,等于我们之前的付出都浪费了。

比如一段感情,你明知道是错误的,但是你会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就不愿意抽身,因为你觉得如何自己这时候选择分手,以前在这个人身上付出的一切都付之东流了。

  • 3.强己所难。

这一点想举个例子说,比如画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很多人,看到市场上什么画风火,就去模仿什么画风,不断去为难自己。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却什么都得不到,就好像邯郸学步一样,什么都学不会。

  • 4、 现状偏见。

这个意思就是说仅仅是由于自己一直在做某事而继续做下去。打个比方,在大学里,很多老师一个PPT可能已经用了10年,但是他还是继续会用下去。他不会去思考这个PPT是否还符合现在的需求。

  • 5、 随意承诺。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我们可能没有经过思考,我们就随意答应别人的要求。

  • 6、 害怕错过。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就是希望什么都抓住,不希望自己错过什么,尽管那些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事情。比如超市打折,你看到打折就买了一大堆东西,实际上你可能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

04

当然,他不只是告诉了我们这些陷阱,他还告诉我们,每一个陷阱对应的解决办法。

  • 对于第一种,禀赋效应。我们应该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

我们要去问自己:“如果你自己手上没有这件物品,你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它?”而不是去问:“这件物品我估值多少?”

除了物品,格雷戈·麦吉沃恩还告诉我们,对于机会或者义务,也同样的。你不要问:“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我会有怎样的感觉?”而是问你自己“如果我没有这个机会,我愿意花多大代价去得到它?”

  • 对于第二种,对浪费的恐惧。我们应该承认失败,让成功开始。

只有当我们承认了错误,我们才会把错误留在过去,不把它带到未来,就好像,你发现这段感情不应该继续下去,就要学会放弃。如果已经发现错误,强求自己继续走下去,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 对于第三种,强己所难,我们应该寻找中性的第二意见。

格雷戈·麦吉沃恩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非要强行去做一些不适合的事情让我们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们不妨去找个参谋。为什么呢?因为这件事情和他们没有关系,所以他们可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帮我们分析,让我们从这个死循环中解脱出来。

  • 对于第四种,现状偏见,我们应该运用零基预算法。

格雷戈·麦吉沃恩在《精要主义》中讲到,会计通常都会在预算分配的时候,都会把上一年度的预算作为下一年度预算规划的基地。而零基预算法就是从零为预算。

这对于现状偏见有什么好处?就是让我们一切从零开始,去问自己:“我愿意给今天加一些什么任务?”

每一次这样操作,我们就会重新审视我们运用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到底有没有用对地方?没有的话,就可以立刻改变自己的做法。如果能用这样的方法,我想很多大学教授也不至于一个课件用十几年。

  • 对于第五种,随意承诺,我们应该先停顿,再说话。

在我们答应别人之前,先停顿5秒钟,然后想一想:“这件事情重要吗?”再去说话。

如果你已经随便做了一些让自己后悔不已的承诺,格雷戈·麦吉沃恩告诉我们,这时候你就道个歉,并且告诉对方,你做出这个承诺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它会带来什么。

对于第六种,害怕错过,我们应该逆向试行,战胜害怕。

意思就是说我们可以检测一下取消一项尝试或者活动看看会不会产生什么负面的影响。

比如说我们答应我们的朋友,要每天给他买早餐,我们可以试着看看如果两天不给他们买早餐,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或者说根本没有发现。

其实生活中的沉没陈本,远远不止是大学四年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比如你的婚姻不幸福,付出的青春是你的沉没成本,你是要选择离婚还是继续过日子?

再比如你做了难吃的饭菜,这些饭菜已经是沉没成本,你是选择吃掉还是倒掉?

大到婚姻,小到做菜,生活到处都是令人难以割舍的东西。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原本错误的行为,如果继续盲目投入,只会让我们错得更离谱。我们要学会做一个精要主义者,学会在错误的事情上,及时止损,这才是最大的赢。

精要主义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被誉为“21世纪的史蒂芬·柯维”,作为一名精要主义的提出者、倡导者和领导者,致力于帮助个人和企业摒弃琐碎,直抵精要。服务的客户包括Apple、Google、Facebook、Twitter、Pixar、Adobe等多家世界顶尖公司。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

所谓精要,其所依托的底层概念就是帕累托法则,即广为人知的二八原则。它透示了人的一生实际上只有20%的事情是重要的,只有专注真正重要的事,才能成就个人贡献峰值。那么具体要怎么做?书中介绍了三个主要步骤。

一、探索

在探索步骤,我们要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怎么选。

空间 & 时间

要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并不容易,首先要做的是保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然后在自己的选项清单里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为了保证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思考,作者提出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实现:一是从空间上把自己隔离出去,找到一个可以放松思考的地方;二是腾出思考的时间,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用每天的第一个20分钟来阅读经典文学。个人认为还有其它更多的办法可供参考:例如打坐冥想,弹奏一首熟悉的曲子,休个小长假等等。

全局 & 细节

要找到真正重要的事不能一蹶而就,我们既要放眼全局,又要善于捕捉细节,而坚持每天写日记就是很好的办法。作者提出我们要成为自己人生的记者,像一个专业记者那样记录生活:

1.实地探索,认清问题本质

2.捕捉不正常与不寻常

3.走出逃避推诿的怪圈

我曾常常为公司那些毫无意义又浪费时间的会议感到头痛,人们在讨论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根本不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曾经有一位领导是带领会议的高手,他总会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与会者: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也有敏锐的觉察力,可以感觉到一些同事在某事上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表现。他也是一个用于承认错误的人,开会时总是会先把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放到台面上,跟大家道歉,即使事实上并没有他说得那么严重。

写日记时幻想一下在给自己开一次总结会议吧,在大脑中对应地配置这几个角色:透视者,敏感者,反思者。

Yes & No

而在面对新的机会的时候,应该如何严苛地去筛选,作者列举了以下四个步骤:

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就是一个肯定的No。

只接受前10%的机会。

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又明确的标准。

放弃“不错”,等待“最好”。

Vitsoe公司就遵循这样的原则去招聘新员工:第一步先做一次电话面试,就像“中国好声音”那样只凭声音来形成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第二步是让应聘者来“试工”一天,然后再对全公司的同事进行调查,以此判断团队是不是能够100%地接受这个应聘者。

二、排除

在这一步,我们需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以及怎么拒绝。

目标

要清晰了解自己不要什么,首先需要一个真正有效的目标,作者认为这样的目标必须符合四个特点:

具体可行

鼓舞人心

充满意义

容易衡量

作者举例,像“到2012年末,保证让每一个英国人都能上网”,“利润在去年的基础上提升5%” 这样的目标才算符合以上的四点。

拒绝

为了保证把注意力持续地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就必然要对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和事作出拒绝。

拒绝并不一定会影响关系,更多时候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与周围人关系的方式。可以在权衡取舍之后,用优雅的方式去说出自己的决定,明确的拒绝要比答应了却做不到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比如一位非精要女CEO曾是个凡事应允的人,后来她选择了用“先让我查看一下我的日程”来暂缓承诺,随后在一段时间后才拒绝对方,这样的方式更能让人接受。

取舍

生活中仍然会有很多我们认为很有价值的事情会很难取舍,这时候可以使用下面的技巧去破:

问自己一个问题:假装我还不曾拥有,我会付出多少代价去换取。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承认过往的失败,不再纠结,让成功从现在开始。

不要强己所难,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事情,要对外寻求中性的第二意见。

从零开始,对所需达到的目标重新进行计算。

不要害怕错过,逆向试行,战胜害怕。通过取消一些事情来验证其重要性。

排除次要的事,持续做减法,我们要周期性地删减选项,精缩出有意义的活动和纠正我们的行进方向。当我们明白自己不要什么的时候,界限则会变得清晰。我们可以通过提前把清晰的界限告知对方来形成一种社会契约,从而帮助自己和他人取得成功。

我曾在一个微信群(英语主题)上持续每天晨读一篇文章,坚持了100天。但因为没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个事情也就渐渐地失去了意义,不仅我自己没能有效地提高英语能力,还占去了每天早晨很重要的一段时间。当我看到这件事情已经变得没有价值的时候,把它从我的日程里面删除反而让我感到轻松。之后,我用早起冥想和写日记代替了原来的晨读,让自己能拥有精力充沛的一天。

三、执行

到了第三步,我们要开始实施了,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准备备份

在事情开始之前,我们要做足准备,就像电脑文件的备份一样,我们要为自己的行动计划多找几个备份,以便遇到风险时可以应对自如。例如给最后完成目标的预计时间多加50%,设想遇到各种意外情况的应对方法等。

我在做系统上线的时候总需要准备一个回滚方案,上线后若然出现不可修复的问题,就可以立即把系统恢复到上线前的状态。如果在我们开始做事之前也定下相应的回滚方案,那就能让我们更沉着地应对风险和意外。

清除障碍

在执行过程中要保证高效,我们还需要清楚障碍存在于什么地方。这往往需要先找到并锁定最关键的,也许是最慢的那个障碍,然后再一一扫除。

作者举例在团队登山活动中,决定行动速度的往往是走得最慢的那个人,而把最慢的人安排在队伍的最前方,并尽量减轻他的负担,不单单能保证队伍的完整,还可以有效地提升行进的速度。

小步快走

有时候目标过于宏大,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最快见效的事情做起,并且对成效进行嘉奖。

如今的互联网公司就奉行类似的“精益创业”法,对于每一个小创意,小灵感,他们会先用极短的时间去开发出一个简单的原型并将其发布到线上进行测试。如果这个原型推出之后大受欢迎,就接着在原型之上进行迭代更新,慢慢地发展成一个大产品。

炼造常规

同样高效的法则来自于习惯的养成,把重要的习惯内化形成常规,能大量地减少我们在进行关键事务时的阻力。

首先要发现自己一些不良习惯并加以修正,例如每5分钟就看一下手机;然后用新的习惯去取代,在手机锁屏界面上放一张警醒自己的图片,反复几次之后就能改掉这个坏习惯了。

作者还介绍了另外两种值得养成的常规习惯,一是每天优先把最困难的事情解决掉,保证自己能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刻高效处理完;二是使用混合型常规,即给一周的每一天都安排不同的常规,我们可以结合自己一周的节律来安排,例如:周一应该是计划日,商讨规划一周要事;周二是专注日,集中精力解决难题;周三是会议日,组织会议;周四是谈判日,进行重要的谈判;周五是总结日,回顾一周的工作成果等等。

专注当下

在执行阶段,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想清楚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把未来清除出去,具体的办法可以通过给每一个清单排列优先顺序来实现。

作者举例,高地中学的橄榄球队教练拉里·吉尔威克斯曾带领球队获得418次胜利,他要求球员时刻专注于当下比赛自身的表现,忘记以往的失利,把重心放在当下就是取胜的关键。

总结

要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我们需要

一,探索:知道自己要什么和怎么选:留出思考的空间,不断反思,适度游戏,保证睡眠,面对新机会时要严苛地去选择。

二,排除: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及怎么拒绝:明确目标,学会拒绝,有效取舍。

三,执行:妥善完整地做好准备,从核心目标出发,以当下事情的优先级来做事,排除障碍,每次一点进步,不断优化。

要成为精要主义者需要磨练的本领很多,但它能为我们带来的价值却是非常巨大的,它使我们的人生拥有更大的明确性,我们能过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并且在人生的路途上找到更多的乐趣。

愿精要的一生能助你成功。

精要主义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Less is more,诚然,在我们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被巨量信息淹没与没有信息一样尴尬,如果不能从盲目的繁盛中抽离出来,那我们终将成为生活的行尸走肉。完美与懒散或许真的只是低效的正反两面,不能从诸多细枝末节的明目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纲要部分,那我们终究只能作一只误以为自己很努力很励志的掰包谷的猴子,终究会在碌碌匆匆中无为无果,这是多少只问耕耘不思收获的人们的锥心之痛?在日常的传统教育里,我们喝过多少热气腾腾的鸡汤,可终不能清晰明了的经营自己。精要主义一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理性的认知自己,如何更加理性的去剖析和研究自己,以及如何更加理性的去经营自己。至此,我们都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他教会我们如何更加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加工自己的未来。更重要的事,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加理性的细化我们自己,从而不再让自己受困于气势恢宏但却难以落实的空洞理念。先迈出一小步,再迈出一小步,从而我们终将远行,less is more !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