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So.Mayday书友赠送此书,在我看得入迷时满足了我想知道案件俱细的好奇心:)n开始读《单恋》是因为它的名字,嗯,不可言喻。《单恋》这本书反映的是性别认同障碍者复杂纠结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涉及了男女两性在社会上仍然不能平等的问题。每每看东野圭吾的书,都要赞叹他的构思,犀利到匪夷所思。东野的书,案情动机往往比作案手法重要,而探案的过程往往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让人深有所思。书从一起命案写起,到所有人翻越心中的麦比乌斯环为止。以西胁哲朗为保护朋友而调查真相为线索,诉说了以日浦美月为主的边缘人的悲凉挣扎。所有人都以分离收场,但这种心灵相通的分离算不算悲剧,我觉得尚不好定论。在《单恋》中,哲朗和理沙子明明相爱却因不能互相理解而离婚,美月徘徊在麦比乌斯环正中央,中尾坚定地说“那个时候和我在一起的美月绝对是女的”,笨拙地保护朋友的须贝,还有带着记者理性眼光的早田……东野塑造出一个个性格各异感情丰富的橄榄球队队友,而到最后,每个人在故事中的角色又与他们在球队中的位置暗合。“如果是一张普通的纸的话,那么反面永远是反面,正面永远是正面,两者没有交换的机会。但若换成麦比乌斯环,正面却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了反面。正反面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麦比乌斯环,不一定是关于性别的,可以是关于任何对自身认知的东西。我们之所以举棋不定、犹疑不前,正是因为站在正反面的交接处,左手右手,不知该伸手还是放手。其实,交换名字、交换户籍,并不能让人找到自己,毕竟迷失的是心灵,而不是代号,一如书中的日浦美月。 故事最后,中尾功辅死去,却成全了他和美月十多年的单恋。美月读懂了功辅深沉的感情,他放弃生命,却不放弃她,从此以后,她便是他。美月以中尾的身份环游世界,就宛如两人牵手一般的甜蜜安心。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在麦比乌斯环上。我们也是,对吧?n
单恋读书笔记 第(2)篇如果性别可以选择,你还会选择你现在的性别一次吗?
性别不是硬币的两面,而且莫斯比乌带的两端。
无论是美月还是乡里亦或是理莎子,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绝对的女性或男性。染色体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性别吗?我想是不然的。因为英语课选题的原因做了性别认同障碍演讲,在网上搜索了许多真正研究资料却寥寥无几。维基百科上最认同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社会对性别的划分没有那么严密,那么GID人群的痛苦也就少一些。”是啊,一个生理为男而心理为女性的人,在面对卫生间他的选择应该是什么?双性人是不是没有体育竞技的机会了可是他们不也是人类吗?太多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干预下这类人该如何生存,书里没有答案,给出来一条交换户籍的黑色的道路,但现实应该何去何从,我们也不知道。
除了关于性别认同障碍这一思考外,作者写作最有意思的是用美式橄榄球赛贯穿整本小说。一开始的同学聚会便是由于大学的球队情谊,QB统领全场发达指令,跑卫防守配合。即使是在案件调查中他们球队的角色也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球队分工充实人物角色这一手法太有意思了。他其余的书中角色也是常常有一热爱运动,可见作者对运动真的是非常热爱的吧。
单恋读书笔记 第(3)篇东野圭吾《单恋》
我执着于看一些推理小说,也许是被震撼到我觉得这一本明显不同于以前看的,推理过程一点不重要了,他将一些被我们忽视的边缘人的挣扎惨烈写得惊心动魄,真的很沉重。
人类自从有了思想,便产生了无尽的烦恼,这烦恼无所不包,而“性别”也成了烦恼之一。身体的构造决定着男女的“生理性别”差异,而这种生理差异又决定着社会上对这些人认同的性别异差。这种社会上对于性别认定的差异有着根深蒂固的偏执,认为一个人的“生理性别”一定要与“心理性别”相一致。当这两种性别不一致时,就被认定为“性别认同障碍”。
然而,身体上的性别从出生开始便已决定,在不认同自己性别的情形下,唯有后天修正,从心理上甚至是生理上改变。不过,在社会的眼中,这种改变就被视为“背叛”。在小说中,美月等人的“性别背叛”较为极端与明显,虽然他们有着解放自己、活出自我的勇气,但在社会这个世俗的大环境中,要光明正大地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多么地艰难。
不过,人类的两种性别本来就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做到统一,就像我们时常会冒出“如果我是女的(男的)该有多好”的想法。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梅比乌斯环”,原本如同遥不可及的南北两 极,却是互相连接的。人的灵魂本来就是个混合了男女两性的矛盾体,唯有认知到这一点,才能得到解脱。如同书中所说,无法认清性别本质,我们的爱是否永远只是一种“单恋”?只爱上对方灵魂中的男性或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