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父与子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父与子
作者:卜劳恩绘
1934年12月13日,《父与子》的第一个连环漫画故事《糟糕的家庭作业》,在《柏林画报》刊载问世。这本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卜劳恩对三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可以说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把人与人之间朴实纯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国家,《父与子》犹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绿洲,温暖了德国。整本漫画没有一句对话,却通俗易懂,引人发笑。《父与子》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传入我国,当时连鲁迅、丰子恺等大家都推崇备至。1944年,奥塞尔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我为德国而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 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父与子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有种重回到童年的感觉,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寻曾经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自己。在小孩子的视角下,一切都变得很纯粹透彻。美好的情感,未泯的童心,好玩的天性,善良的人格一览无余。当我们无法这么纯粹的活着时,这便成了无法触及的奢望,得不到的总是美好的。

我很欣赏里面的父亲,因为他的童心未泯,因为他的独特教育。很多时候,父母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忽视了他们逐渐长大的时候已经慢慢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一贯以自己的观念想法决定孩子的人生走向,这是无知且自私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反抗。即使是一个刚上学的小孩,他们也能分辨是非曲直,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大人们只能去适当的引导,而不能去强求,去命令。而里面父亲让我钦佩的就是他的尊重和配合,尊重孩子的天真的想法,用心去呵护他善良活泼的天性,他为孩子创造了一个童真的环境,阻隔了外界的丑陋人性和罪恶,他的教育是恰到好处的,虽然情境有点不合情理,但是不影响我们得到的启发。

当我逐渐长大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时,我渴望表达出来,不管是多细小的事情,我也希望有人能理解我明白我的感受。可有时候我也很困惑,大人们处理我们的事情把我们当大人,当我们插手处理他们的事情时又把我们当小孩,我想也许对大人来说,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大概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情吧,所以他们才会拒绝我们去解决他们的事情,可是,我想这样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我想如果真的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的话,请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放下所谓的高姿态,也许你孩子建立好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路途也顺利了。

读完这一个个小小的漫画图,我忍不住嘴角上扬,大人的世界也许很复杂,但我拥有的这一刻阅读时光,却是纯粹无瑕的,没有任何心防,心与书的交流,也许一瞬间,便是永恒~

父与子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父与子》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巨大影响。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把人与人之间朴实纯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国家,《父与子》犹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绿洲,温暖了德国。

原来卜劳恩是个别名,是为了逃避迫害。漫画结束得猝不及防,总觉得看不够。从小到大印象最深刻的漫画就是父与子系列,当时还是在不知道是什么的纸质报刊上零星地看到一两幅卜劳恩的漫画作品,当即就被惊艳到了,也一直记到现在。《父与子》无论是没有对话的场景,还是父子有趣的形象特征,无论是舒适鲜艳的色彩,还是令人称赞的脑洞创意,无论是隐藏背后的教育意义,还是父子间诙谐有趣的关系,都浓缩在短短的漫画里头,都让人意犹未尽。漫画有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魅力,让人看完后,有怅然若失的不舍。

父亲不是完美的父亲,他也会打孩子,在看到他以为的真相时,一时之间的冲动让他动了手。儿子也不是完美的儿子,也会犯错,也会有像现在很多孩子存在的厌学,假装生病不想去上课,甚至用自己的智慧去骗取父亲的签名,以逃脱父亲看到糟糕的成绩时可能会有的惩罚。他们之间的相处像父子,又像都还存在童真和有趣的朋友关系,之所以会有父与子之间让人感动的父子情,我想也离不开曾祖父,祖父对父亲的教育。

父与子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父与子》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巨大影响。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把人与人之间朴实纯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国家,《父与子》犹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绿洲,温暖了德国。

一个人最高级的教养,

是能够替别人着想,时时刻刻保持着,温柔和善良。

教育的本质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想要孩子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

父母首先也是最重要要做的事是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