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831 读《大清相国》
行家一出手,立马知道有没有
没有摘抄,只有笔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很多令人想要拍桌子叫好的段落,不是因为语言有多讨巧、词藻有多华丽,而是情节精彩,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厚厚的一本书里很少有哪句话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金句,但组合起来就是让人酣畅淋漓。
读书读到哪里,常常会把自己代入到其中。
看着陈廷统一次次被恶人设圈套欺骗,连累陈廷敬时,简直被气到原地爆炸,脑子是好东西,希望你也有。
看着皇上明明心里明镜似的,却仍然要冤枉肱骨之臣,甚至被奸佞小人利用,尤其是底下臣子揣测圣意,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说了真话还要被误解、诬陷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感叹,封建君臣观念真的害死人,就算是一代明君也无法成为完人,不平等的关系让社会发展都迟滞了好多年。
高士奇这样的小人真是懒得说哦,就凭这一手好字混了个“高管”,不知道学习进修自己也就罢了,仅有的那点小聪明全用在讨好皇上、算计皇上字画上了,这一辈子再长又能有什么大出息。
看到张英在皇上面前替陈廷敬说好话,心里也很有感触。陈廷敬所作所为确无差错,只是让皇上没了面子而已,碰巧张英也是个难得的好官,自是不会为了皇上一时开心而颠倒黑白,搬弄是非。说起来,二人并无深交,不过是同为两袖清风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冥冥之中有些惺惺相惜罢了。
我上网百度了张英,官场一生也可谓是几经沉浮,曾经是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也曾经因为教习庶吉士不严被连降三级,但所幸,62岁那年被康熙提拔至相位;64岁那年以衰病再次乞休致,被允准以原官致仕;72岁那年在家中病逝。
看着这个好官也得了善终,我心里安稳的不得了。这是一条不在书里的线,包括度娘还给我看了六尺巷的故事,哦原来六尺巷的张英就是这个张英。
陈廷敬这一生,是真正当得起所有荣誉的。他从未为自己谋过分毫私利,靠真才实学得到了相国之位。他不去讨好皇上,揣度圣意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差事,也不做沽名钓誉的事,不为了场面功夫劳什子力气,就是一心一意做对百姓好、对国家好的事,至于其他的什么也不想。真的,有这样的官,是天下苍生的福气。
所以我没有去百度陈廷敬的生平到底如何,我也不想知道他的结局。书里的结局真的好的不得了,老爷子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一辈子,总算没有“晚节不保”。功高震主的臣子很少能有真正光彩的下场,即使皇上打算给自己留个宽厚仁德的名声,也愿意念旧情,做足场面功夫,但其实他人心知肚明,而且心里也骗不过自己,终究是要留下郁结的。
王跃文,真的是厉害,本来这种也没有爱恨情仇做调味料的故事该是枯燥且乏味的,但大清相国真是读上了就停不下来,虽说陈廷敬这一生本就跌宕起伏,但若不是在王跃文笔下,我未必也会好几次读到夜里两三点还没有任何困意。吃了闺蜜一剂安利的我忍不住要再安利下去。
《大清相国》,王跃文著,你值得拥有。
大清相国读书笔记 第(2)篇志存高远,守住底线,玩权谋又如何?
“权谋”二字一提,很多人都会自然地给它打上贬义词的标记,但试想,在中国的官场里,不懂得权谋之道的又有几人呢?特别是身居高位者,没有一定的权谋,真的很难爬到那么高的位置。
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价值观下,出现了许多为国为民的能臣廉吏。但一个只会意气用事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一味的不知变通,不懂权术,他的政治生涯就不会长远和平坦,他心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就会夭折。一个真正胸怀天下的政治家,必要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会对最初的人性设限进行修正和改变,运用起权谋。但只要他守住最重要的底线,就可以不愧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底线”是什么呢?在封建时代的官场,我认为当官的应该始终有这三条底线:一、居功不自傲,功高不盖主。任何官员从做官第一天到临死前要一直明白自己的臣子身份,不做“假皇帝”。陈廷敬始终做到了人前人后都充分尊重康熙的皇权,从不僭越半分,就连皇帝称他为相国,他都会惶恐。二、廉洁自律,洁身自好。贪污腐败不仅会使国家凋敝,人民困苦,也会使官员们越陷越深,慢慢地忘记了自己当初的家国情怀,还可能被局势和他人胁迫,变成从前自己最厌恶的人,到那时候,家国梦只能成为镜花水月。三、心存良善,不以私废公。身处人心叵测的复杂官场,绝对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泯灭人性,伤害无辜。
在坚守住这三条底线后,一个志存高远的政治家,玩弄权谋又如何呢?只要他没有伤及无辜,又造福于国家和百姓,就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了。
大清相国读书笔记 第(3)篇陈廷敬作为满清时期的一位汉人治吏能臣,有所为有所不为,善始善终,堪为后世之楷模,也难怪被王岐山推崇至极。
年少时敢作敢当敢出头
中年时敢言敢谏逆臣愁
老年时德高望重皇倚重
巅峰时大智若愚退激流
潮起潮落,人生坎坷,科场案勤出头险遭杀戮,会试场被干扰几乎落榜,金殿上顺治爷予以重用,官场中好险恶浮浮沉沉,遭排挤无怨悔心胸坦荡,再启用不报复光明磊落,终看透装聋傻急流勇退,享晚年好难得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