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相反的,和投机的人说话,能说到人心坎儿,一句也就顶得过旁人滔滔不绝说上一万句。“一”与“一万”也就是“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的区别。这本书没有牵扯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呈现的是众生相,讲的是过日子的琐事,宛若《清明上河图》。打开这幅偌大的画卷,能看到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扑面而来的都是烟火气息。书中除了杨百顺和牛爱国几个主要人物有姓名,其他人物都是以“老”加“姓氏”称呼:比如老马、老段、老李、老朱等。毕竟人物之杂故事之多,若是个个都起名字,读者很难记住。按故事内容,本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讲的是爷爷辈,后一部分讲的是子孙辈。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说话”的重要性。看完这本书才体会到,生活如此艰难,若是没有一个能和自己说得来的人,心里该有多苦!能有说得上话的人,心里就舒坦。就像书中所写:“一天不吃饭死不了人,一天不说话就把人憋死了”。在那个物资匮乏、信息封闭的时代,劳苦大众的消遣方式不多,通过说话,一个个苦闷的心灵得到排解。
(1)“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杨百顺的一生经历过许多事,名字也由一开始的“杨百顺”改为“杨摩西”,又由“杨摩西”改为“吴摩西”,最后又从“吴摩西”改为了“罗长礼”。原本改“摩西”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詹希望他像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样,把深渊中的延津人,带出苦海。没想到他始终是独自一人在苦海挣扎。
(2)“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在老高和吴摩西的谈话中,我终于明白为何“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人们诉说往往只说那委屈的一件事,别人如何去断八件事呢?再者,夫妻间吵架,总喜欢把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生活就是一锅浆糊,一团乱麻,没有那么容易理清利害,也不能使用快刀去斩。
(3)“两人的心离得远,对同样一句话,就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是句好话,她听起来不一定觉得是好话。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牛爱国的妻子出轨是因为和他说不上话,和别人说得上话。无论牛爱国怎样挽回,都没有用。等他与一个有夫之妇勾搭上了,才理解妻子为何偷人。当他欲带情妇私奔时,老崔的一番话让他知难而退:“你跟她说得着,是因为她现在由丈夫养着,你就是与她说个话;等你养她,就成了过日子,到时候就该说过日子了。”这话在理,我不禁想起了校园恋爱中的男男女女。恋爱和婚姻是两码事。校园恋情只谈感情,是纯粹的美好的。父母每个月支付的生活费使两人不用担心面包,可以专心享受爱情的甜蜜。可一旦踏入社会,往往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这时谈的不只是恋爱,还有生活。很多恋人因为产生前所未有的矛盾,守不住初心只好分开。
(4)“儿女在世上都不如意,让曹青娥有话无处说。或者,有话不说除了是失望,还有对他们的无奈罢了。”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一般有两种想法——“有话不说”和“无话可说”。对于前一种,人越长大,身边说得来的人越少,体己话往往留给知己,在交情一般的朋友面前可能不会想倾诉。我认为没有真正内向的人,一个人表现得内向与否取决于面前的人说不说得来。还有就是多说无益,很多情绪总要自己消化,其实也是因为失望和无奈。“无话可说”就是话不投机了,是根本没有沟通的欲望,既不在乎误解,也不想辩解。
(5)七十年前,吴摩西找老婆是假找,没想到七十年后,外孙牛爱国找七十年前的故事是真找,让人啼笑皆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哪怕细枝末节不同,这世间的阴差阳错从未停止,真是“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啊!记得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提到过“永世轮回”的观点。每个人死后依旧带着前世的记忆去投胎,这样,当人类再回到尘世,或许就能弥补前世犯过的很多错误,能避免许多陷阱。这样人类是不是就会活得越来越好呢?我觉得未必,在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时又难保不会犯下新的错误。况且如果未来会发生什么事都提前知道,而活着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处心积虑,那有什么意思?书中的杨百顺、老汪、曹青娥等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依旧认真地生活;意大利传教士老詹,穷尽一生才发展了八个信徒,却还是没有放弃把上帝的光辉传播出去。这样顽强的人,让人敬佩。
这本书想表达的,也就是——“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能有说得上话的人不容易。我突然很想念我的老友记,想约在以前经常去的那家寿司店,点几碟小菜热一瓶梅子酒,谈天说地,美滋滋。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 第(2)篇文章戛然而止……我只能说读完之后,思绪万千……
书评的话,还是写写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吧!
1.“不是……,或是……,而是……”
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想如果真的能把这种思考方式运用的炉火纯青的话,想必人生当中的许多弯弯绕绕你也就想的更加透彻,也就更加能够释怀。不过呢,原谅我最开始还能把作者想到的东西如数家珍,但是到了后来,我的脑容量仿佛不那么够了,就没有跟上作者的思路……也正因为此,我对刘震云老师的钦佩之情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来……
2.“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过去”
这句话是刘震云导演的电影的主旨,也是我来看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因为这句话说得,很,嗯,精辟!我觉得有时候,人的惯性思维或者说是舒适区吧,会把自己给绕进去……经常会在一些细枝末节哇、杂乱无章啊ᝰ什么的琐屑事情而迷乱了心智,其中也应当包括“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的那种努力……如果真的能够理解什么叫做“过以后”的日子,很多事情也就不会再令人那么纠结了吧?
3.“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人活一世,如白驹过隙,也许下一秒,你就只剩下回首往事的机会了;然而这句话,却是我们终其一生想要找到答案的问题。
认清楚自己是谁,也就知道了自己要往哪里去;而为了认清楚自己,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发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认清自己是谁,心之所向要往哪里去;然后,人的一生也算是没有荒废(亦称“碌碌无为”)。
4.“一句顶一万句”
这句话的分析,我写在文中的书评里了。大概的意思是说呢……有时候,自己不经意的话,就会引发蝴蝶效应。无论它是积极的效应还是消极的效应,无论是说话者的故意还是会错意,无论是好意还是坏意……一句话的威力是很大的ᝰ因此说话是门艺术,一定要学着好好说话~
5.“咱们再说点儿别的”
两个人如果真的聊的很开心,那开心就开心,一切都要随他去,不是嘛?
聊的持久的时光、聊的忘我的时光都是短暂的,它们也必将成为我生命里那最难忘的一个小美好~
……
这几条也并不能涵盖书的全貌,毕竟,这是一本“大部头”,里面所包含的种种社会现象既真实又特别。
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它用写实的语言描绘了河南延津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人之复杂的本性。也许你不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你自己,但是你一定能从某个片段找到自己的影子。反复咀嚼使你印象深刻的词句,你会在加深理解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 第(3)篇有些东西是学不来的,比如恒心。很多人刚开始都是同样的起步,可是有些人坚持下去了,每一天一点点的距离,随着时间的迁延,差距拉大。而每个人都知道恒心重要,但却只是表面理解而已,其实恒心背后,有很多内在的动力,很多不被挑明的内在智慧。恒心可谓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源源不断的动力,那这股动力来自哪呢?动力,其实是来自于自己发掘事件意义、价值的能力,很多人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走上自己感兴趣的路,只是,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点点挖掘到了其中的意义,而这份意义感就成为一种内在奖赏,成为他们内在的强化物,不断推动行为的延续(也就是坚持)。内省力。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元认知能力,就是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了解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古人有云:“每日三省吾身”,可见内省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遵照着过去的经验去自动化的反应,从不思考自己的习得的知识经验是否有误,那那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就会牢固存在心中,然后渐渐阻断一个人成长的道路。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批判的不只有别人,也要时刻审视自己的信念,自我批判往往是人完成成长质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