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震云的书,我想给满分。这个满分有感情分,也有对作品肯定的分。感情分是因为读刘震云的书有几本了,熟悉了,就像老朋友一样。刘震云小说的语言极有特点,他喜欢重复再现某些词语,使人读起来很痛快;小说的故事情节生动,注重细节的描写,用惟妙惟肖的细节写活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小说的内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紧密结合,能引起人们的反思,这一点和余华是非常像的。就说《我不是潘金莲》这本书,如果光从书名来看,潘金莲三个字极其吸引人的眼球,这本书也是在拍完电影以后才引起多数大众的注意,包括我。可以想象到,有“潘金莲”这三个字,电影中绝对不会少了一些香艳的场景。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白鹿原》小说及其电影,可以说《白鹿原》的电影名字就算改成《田小娥》也不会有什么不合适;而《白鹿原》的小说却更丰富多彩,更加深刻。所以,我想《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在商业背景下大刀阔斧的改造下,应该也是没什么看头的。最后说说小说的内容,《我不是潘金莲》故事情节几近荒诞,由一件离婚官司,芝麻大点事滚成西瓜大,因为一系列的机缘巧合,李雪莲一个农村妇女上访导致一系列官员的被撤职。因此,在以后的20年,本县的法院,县长,以及本市市长在人大召开之际,一定犹如防洪水猛兽一样防着李雪莲。李雪莲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去告状去洗脱自己“潘金莲”的名声。整整20年,最后以她的前夫秦玉河的死而告终。这二十年,苍白了她的头发,耗尽了她的青春,离散了她的亲人,最后什么都没有。中间穿插了她和赵大头的恋情往事,赵大头对她的爱情被现实扭曲了,使得她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和对甜蜜生活的期待最后彻底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她的人生彻底绝望。最后,她自杀未遂,关于她的故事戛然而止,留下悬念。最后一个章节,老史历经沧桑的豁达,与李雪莲耗尽青春的不甘,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小说结束了。让人有些意犹未尽,有些感伤。一口气读完小说了,一定要一口气写下读后感,拖久了就没感觉了,那就遗憾了。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书笔记 第(2)篇“有人看见乐观,有人看见忧伤”
“有人看见尴尬,有人看见笑话”
“有人看见调侃,有人看见冒犯”
“有人看见嘲弄,有人看见歌颂”
“有人看见挑战,有人看见荒诞”
引用《我不是潘金莲》首映礼上刘震云老师的发言:“目前,世界上有两个悲催的妇女倍受世界关注,一个是希拉里,一个是朴槿惠。从CNN到BBC,到我们每个人,我们都在关心她们命运的发展,但是,当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她想纠正一句话,说:我不是潘金莲。花了20年功夫,她没有纠正过来,但是也没有一个人关注到她。文学是干什么的?就是把被全世界忽略的那些人的情感一点一滴地打捞出来。我是一个作者,我知道这一点,当全世界忽略这个人的时候,全世界的脚步和车轮,都毫不在意的从她的情感上碾压过去。我是一个写字的人,我是一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是,我知道文字和文学的责任,我可以用文字把这个妇女的叫法重新说一遍,当我用文字说这个妇女叫法的时候,我发现可笑的不是这个妇女,而是另外的人和这个世界背后的道理,当我想把这个妇女她叫李雪莲从泥泞中拉出来的时候,旁边响起了一个声音:‘兄弟,我也搭把手!’我扭头一看,是小刚。小刚不是一个人,他带了200名的精锐队伍,接着,大灯亮了,小刚说:‘开机!’于是,今天在这个地方,我们今天关注的,就是这个妇女,就是这个普通的中国妇女,而不是希拉里和朴槿惠。希望大家愉快地观赏这个影片!”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书笔记 第(3)篇看评论,越来越多的书友被这部小说吸引。我想个中原因,肯定不完全是因为冯导马上要拍出电影版了,作品本身的精彩描绘和对现实的大胆批判,才是刘震云获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对于电影,期待,又有点害怕,期待的是以冯导的水平和风格,很愿意相信通过他的另一种形式的阐释,能让人物更具体丰满,情节更精彩生动。害怕的是,一般来说,经典只能存在书本里,不适合搬上银幕,这并不是因为众口难调,是因为每部著作的背后它的作者基本都是用生命在灌溉他的作品,无欲无求,像路遥《平凡的世界》,而现在的电视电影人呢?生态环境就注定了他们的功利之心,急功近利,胡编乱改,时不时还冒出点雷人情节雷人对白或者植入广告,是常有的事,所以相信读过原著的人再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都会后背发凉,鸡皮疙瘩起一身吧——对白,旁白,人物删减,情节移植,岂是一个烂字了得!如果路遥先生地下有知,还不气死?这样的不负责任的态度翻拍名著,你拿去浇灌你的作品?拿什么取信于读者和观众?n——9月30号同名电影,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