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饥饿的女儿 读书笔记(3)篇

饥饿的女儿
作者:虹影
六六在十八岁生日那一天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是个私生女。在这个隐秘和耻辱的身世背后,是母亲几段撕心裂肺的绝望爱情,是生父苦熬十八个春秋的等待,是养父忠厚善良的担当与庇护。小说讲述了母亲苦难的一生,个人和家庭的痛苦悄然转化成历史的痛苦,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的风云变动不动声色地展现得波澜壮阔。虹影以重庆草根为背景进行的写作中,剥去所有人性关系中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有力地展现人生的悲苦。《饥饿的女儿》曾获台湾1997《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入选台湾青少年自选教材,被翻译为29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全球累计销售500万册。
饥饿的女儿 读书笔记 第(1)篇

含大量剧情

上个世界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一场全国性的大饥荒。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那几年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了1600万。

在这个饥饿的年代,作家虹影出生了。

1997年,虹影写了《饥饿的女儿》。她说:“《饥饿的女儿》是一本100%的真实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就是我自己。”

而这本自传体小说被翻译成12个国家文字进行出版,被《泰晤士报》、《星期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哥伦布邮报》发文评论,甚至曾被列入英国最大的书籍连锁店WATFRSTONS和美国著名的书籍连锁店BOOKS ETONS的畅销书排行榜。

小说的整体基调黑暗,让人犹如身处云端的虚幻。

现世如末世,饥饿且要前行。50年代到80年代的重庆,人们在饥荒的洪流中苟延残喘。黑色的政治、自私的人性、隐秘的欲望,交错丛生。小说里的人物,无一不让人为其命运的沉浮感到可叹。

先说六六。

她的出生,一开始就不被欢迎。

生于饥荒年的最后一年,六六生来有着敏感的天性。

“对这场大饥荒,我始终感到好奇,觉得它与我的一生有一种神秘的联系,使我与别人不一样:我身体上的毛病、精神上的苦闷,似乎都和它有关。它既不是我的前世,也不是我的此生,而是夹在两个悬崖间的小索桥。我摇晃着走在这桥上时,刮起一股凶险的大风,吹得我不成人形。”

这么多年来,她感觉自己犹如家中的外人:和父亲不亲,被哥姐嫌弃,被母亲冷落。

住在贫民区的她,有着与生俱来的饥饿感,对食物,对真相,对身世,对性。

就读高三的六六,成绩并不优异,但她仍想挣脱这贫苦的出身。

“我对自己说,不管怎么样,我必须怀有梦想,就是抓住一个不可能的梦想也行。不然,我这辈子就完了,眼看着成为一个辛苦地混一生的南岸女人。”

但生活本身的洪流,并不让她走的那么顺利。

她认识了历史老师,一个她追寻的情人,爱情里的”父亲“。

“他和其他老师不一样,总坐在讲台上,看谁举手就到谁的桌前。他还喜欢坐在最后排,手里拿的不是讲义课本,而是报纸。他经常弄些模拟试题,发下来,让学生做。”

“在这个世界上你会遇上一个人,你无法用一种具体的语言去描述,不用语言,只用感觉,就在漆黑中撞进了通向这个人的窄道。一旦进了这窄道,不管情愿不情愿,一种力量狠狠地吸着你走,跌跌撞撞,既害怕又兴奋。

六六被历史老师吸引,经常去找他言论非课业的事情。

“读到广告,我就从他那儿找来杂志看。边读边抄好些段落在日记上,很感动。还杂志时,我想和他谈谈,说到遇罗克1970年被枪毙时,才二十七岁,他突然叫我别再说下去,他的口气非常粗暴,好像这事与他有关似的。”

六六对他沉迷,她的身体在躁动,她的思绪不受控制。

“我才知道这种情感与身体某个部位有奇怪的牵连,一处受到触动,另一处就会涌出黏黏的汁液。”

我突然感到欲望的冲动,我心跳个不停,骨盆里的肌肉直颤抖,乳房尖挺起,硬得发痛。我不得不双臂紧紧环抱住自己的身子。

这天是六六的十八岁生日,新历。

她想去找历史老师,把自己献给他。

”我被他抱着站起来,整个儿人落入他的怀中。我的脸仍仰向他,晕眩得眼睛闭上,一时不知身在何处。一点挣扎,一点勉强也没有,我是心甘情愿,愿把自己当作一件礼物拱手献出,完全不顾对方是否肯接受,也不顾这件礼物是否被需要。“

她感觉到自己和从前不一样了,身体的某一处的空虚仿佛被填满。

她沉溺于那次爱欲的回忆当中,仿佛生活有了光。

但马上,六六迎来了生命中早已存在的另一个男人。

她十八岁农历生日的那天,母亲带她去见了一个男人。这是六六的生父,是母亲从前的情人。

这个生父,是那个经常尾随她的男人。

生父对六六很是热情,带她吃了最丰盛的晚餐。但,突如其来的一切,六六并不愿意接受。

“我不愿意你再跟着我,我不想再看到你。”

这一见面,六六成了没有家的人了。

她从此有了一个负有养育之恩却始终无法亲近的养父,有了一个思念了她十八年却无法让六六接受的生父。

她不懂命运的意思,想问命运的洪流究竟要带她去何方。

就在这时,六六得知,历史老师自杀了。

而她,却怀孕了。

最终六六离开了家里,去了远方的城市,开始写作。

孩子终归是打掉了。

此前的人生,成为胎记,伴随她走遍五湖四海,路过熙攘人群。

再说六六的母亲

六六的母亲有着敢于冲破束缚的天性,她骨子里刻着叛逆的性格。

年轻的时候,六六的母亲逃婚遇上了袍哥(在四川的哥老会的成员被称为袍哥),并与袍哥结合。

婚后生下了大女儿(六六大姐),却遭受袍哥虐待。

六六母亲如同当年一般,再次逃离,遇上了六六的养父,一个憨厚的水手。

她本以为日子虽苦,但可安定,却不知六六的养父在船事中受伤,害了眼睛。

家中的顶梁柱住院疗养,家里没了开支。为母则刚,六六母亲去挑沙挣钱。

这一来,就遇上了她后来深爱的男人,六六的生父。

“他比母亲小十岁,母亲当时三十四岁,他才二十四岁,没有成家。”

在六六养父住院的好长一段时间里,六六的生父支撑起一家大小五口人的日常开支。

六六母亲对着这比自己年少十年的男子,萌发出了好多年不再有的情爱之意。

“他来了,吹口琴给孩子们听,家里有了笑声。他喜欢唱川剧,母亲爱听,母亲竟也跟着他哼上几句。她才三十四岁,还是一个少妇,不敢相信自己喉咙里还能发出悦耳的声音。那些日子母亲上班不再感到劳累不堪,回到家里也很少对孩子们发脾气。”

这个34岁的女人,在这个饥荒的乱世,陷入了一段不被世人接受的爱恋,并且有了六六。

她对她的丈夫和孩子永远怀抱着愧疚之情,她的犯错也导致她后来与爱人永生的别离。

最后说说六六的生父

在世俗的眼光里,六六的生父是个坏人。趁虚而入,夺人之妻。

但这个坏人,真的十恶不赦?

六六的生父,是在六六一家落难时出现的。

因为善良,他帮助了六六母亲,在那个艰难的饥荒之年拯救了五口人。

对于六六母亲,他有着真挚的爱恋。

“他为她烫了头,生平第一个男人为她整理头发。他的手那么轻巧,仔细。天下着毛毛小雨,绵绵不尽,屋子里一盏浅淡的灯,在那时刻温暖如春。”

“她只发现自己的身体很自然地与他靠在一起,他们这么靠在一起仅几秒钟,两人又害怕又惊喜,孩子们没有回家,家从未这么空旷,床也从未这么空旷,将要发生的事,谁也逃不开,谁也挣脱不了,他们的身体在这么个空旷的世界里相连在一起。”

他们有了六六,但他们没有未来。

当六六的养父回来以后,他们上了法庭。

至此之后,六六生父在六六未成年前都不能和她接触,并每个月为其打十八元的生活费。

于是,他总是找机会远远的尾随六六。

他热恋的盼望父女相认的那一天,却又在渴望已久的那一天彻底的“失去了女儿”。

“他说,尤其是你未来的丈夫,绝对不能让他知道,你的身世,你千万不要透露给任何人。不然你丈夫公婆会看不起你。以后一生会吃大苦,会受到许多委屈。”

他依旧为六六攒着每个月18元的生活费。

为了更好的赚钱他到有毒气的工厂工作。

最终重病时仍喊着六六和六六母亲的名字。

“死的时候,他就叫我和你的名字,求他的老母亲再来找我们俩。”母亲停了停,说我生父平常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吃,他得肺癌是由于缺营养,身体差,在厂里长年做石棉下料“

这个坏男人,终身被一个情字所困,不得自由。

《饥饿的女儿》并不仅仅讲了六六的饥饿,也诉说了那个时代的饥饿。赤裸的坦白,让读者看到真诚的爱欲、伟大的亲情以及生命无须高贵的本质。

如果我们都不能面对自己以往的一无所知、迷惘、难堪和经受的折磨,那我们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

现世怎不是末世,饥饿才能前行。

饥饿的女儿 读书笔记 第(2)篇

上一辈、上上辈人所经历的苦难,我们这一代人简直无法想象的。尤其是中国的百姓,苦啊。再尤其是中国的女人,一个字,忍,四个字,一忍再忍。

我们有时候活得太幸福了,忘记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人权、女权,都是前辈付出多少代价才得到的。哦当然这不是这本小说的重点,只是我老干部式的说教…

据说这本小说是作者虹影的自传体小说,挖掘得非常之深,让人惊讶感动。山城重庆,背景是黏腻的贫民区,整本小说充斥着潮湿腐烂的青苔气。讲述一个大饥荒后出生的女孩,1962到1980这十八年的回忆,主线是对自己身份的寻觅,辅线是母亲苦难的一辈子。穿插着文革期间的动荡不安。

题目是饥饿的,大部分内容也是讲饥饿,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到后来贫穷的饥饿,以及精神上不能满足的匮乏饥饿。主人公寻觅了十八年,终于找到了自己身份的秘密,也探寻到了母亲的过去。“我”是母亲的私生女,因此母亲和我竟然就好像天然地亏欠了其他兄弟姐妹,母亲永远在自己的儿女面前抬不起头,而“那个人”在暗处默默爱了“我”和母亲一辈子,到最后也没能得到“我”的一声和解的“爸爸”。

“我”是极其敏感的,否则也就不会察觉到自己的身世有秘密。而“我”尤其对父爱是敏感的,以至于她爱上了自己的历史老师:

下这个决心的时候,我才突然明白,我在历史老师身上寻找的,实际上不是一个情人或一个丈夫,我是在寻找我生命中缺失的父亲,一个情人般的父亲,年龄大到足以安慰我,睿智到能启示我,又亲密得能与我平等交流情感,珍爱我,怜惜我,还敢为我受辱挺身而出。所以我从来没有感到历史老师与我的年龄差,同龄男人几乎不会引起我的兴趣。

而读到作者对父亲这一形象的缺失带来的失望时,也十分心疼:

    但是,三个父亲,都负了我:生父为我付出沉重代价,却只给我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我长大,但从未亲近过我的心;历史老师,在理解我上,并不比我本人深刻,只顾自己离去,把我当作一桩应该忘掉的艳遇。

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父亲。它不会向我提供任何生养这个孩子的理由,与其让孩子活下来到这个世界上受罪,不如在他生命未开始之前就救出他。

中国的父母总是隐忍的,或者说傲娇的。他们不善于言辞,宁愿不与儿女沟通,甚至说反话,以掩盖他们的行动。他们承受了太多,以至于让人心疼到无法要求他们更多。尤其是这部小说里的妈妈,在大环境的推来搡去之中默默地顽强地为子女而活着,说不出谁更苦,真的,苦得能拧出汁子来了。死死地咬牙承受着,这就是中国的母亲。但是但凡她能与女儿袒露心扉好好聊一次,也许女儿不会有这么深的身份认同危机。还有父亲也一样。我常常想,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在孩子从小就给予足够多的爱和鼓励,何必产生那么多叛逆。叛逆还不是为了引起注意。孩子叛逆父母,父母用恶言恶语掩盖他们的真情实感,已经是一种普遍的家庭模式。

哎呀,忽然觉得应该列一个女性文学的书单了。

饥饿的女儿 读书笔记 第(3)篇

在灾难之前,我们都是孩子,n后来才学会这种发音方式,n喊声抓住喉咙,紧如鱼刺。我们翻寻吓得发抖的门环,n在废墟中搜找遗落的耳朵,n我们高声感恩,却无人听取。灾难过去,我们才知道恐惧,n喊声出自我们未流血的伤口,n出自闪光之下一再演出的逃亡。要是我们知道怎样度过来的,n靠了什么侥幸,我们就不再喊叫,n而宁愿回到灾难临头的时刻。n在家会听到爸爸说妈妈未出生在那个慌乱的年代何其有幸。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江上的轮船汽笛,空气里潮湿的雾气,还有拥挤的贫民区,六个孩子和拼命劳作的母亲,因饥饿出工摔破了头导致视力变差最后眼盲的养父,一生得不到六六原谅的生父小孙。那个时代很乱,乱到生命如草芥一般,看长江漂下来的尸体是市民的娱乐方式,哪家出了什么事是街坊邻里的谈资;那个时代很苦,饥饿驱使着人们疯了一样的挖草根吃树皮吃土,变成了石头人,饥饿使人全身透明后慢慢死去。饥饿的年代不止是生理上的饥饿,也是精神上的饥饿,寻觅到了自我才是真正救赎。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