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读书笔记(3)篇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作者:张宏杰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这七个人物分别是: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读书笔记 第(1)篇

生当作人杰

一本非常棒的历史类书籍,通过七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王朝历史。一个皇帝、一个藩王、一个清官、一个太监、一个屠夫、一个贰臣、一个遗忠。

明朝最具代表性的人,有哪些,在不百度的情况下,我能想起的还有张居正、于谦、戚继光、胡宗宪、李成栋、朱由检、袁崇焕、李自成等等。而张宏杰选择的七张面孔,很有意思,说是典型,这些人在历史上恐怕都不好找出相似的,但却又代表了某一类人物。以下是自己读完这本书,对这几个人的认识。我个人觉得如果复述作者的观点,那意义不大。

个人观点,不喜请跳过勿读,谢谢了。

朱元璋。朱元璋恐怕是古代历史上,杀功臣杀的最凶狠,对子孙最好的人了。结果就是功臣屠杀殆尽,等朱棣起兵的时候,居然是李景隆去平叛。而朱家的后代也成功被养成了一群猪,可能他们的繁衍能力首屈一指,但是到王朝末年,除了隆武帝外,居然没一个拿得出的藩王了。对洪武帝的看法,是略微复杂的,一方面可以说是恢复中华,另一方面他非常保守的国策又害了中华。更令我费解的是,这样一位草根出身的农民,不仅能起兵造反,而且帝王心术不逊色于史上任何一位皇帝,这个是天赋还是能在后天训练出来的。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还是会经常看到洪武两字,有明一代,留下的文物古迹甚多,而洪武的三十一年间,更是遗存繁多。功过是非,难以定论,是个能人,也是狠人。

朱棣。我没有做具体统计,但是在我记忆里,我国大一统时期,造反成功上位的藩王,只有朱棣一人。空前,恐怕也绝后了。藩王造反这件事情,不容易。在我小时候,觉得朱棣造反成功是理所应当,朱允炆秀才一个,朱棣武将出身。长大后再去看靖难之役,朱棣的成功上位,也相当不容易。讨论靖难之役,恐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假设宁王没有加入燕王阵营,假设攻打北平的不是李景隆。推演这些,意义不大,但我认为,如果不是朱棣,那靖难之役难以成功。对于永乐帝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明君,暴君,武夫等等。我认为永乐帝雄才大略,堪比唐太宗。

说完这对父子,可能也是明代为数不多,大有作为的皇帝了。有个事情挺有意思的,就是我国大一统王朝,开国君主的皇位传承,都会有问题。唐代的玄武之变,宋代的烛光斧影,明代的靖难之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二。也许这不仅仅是皇位,也适用于企业。

海瑞。第一次认识海瑞的时候,我就感到恐惧,居然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用没人性来骂人,尤其是说到烧杀掳掠时。但是长大之后,发现毁灭和破坏,也是人性,但是人性最恶的一面。而在海瑞身上,实在很难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作为可能是历史上最清廉的官吏,海瑞的存在,是读明代不可跳过的话题。能吏和清官之间,国家更需要哪一种人?我想起张居正,胡宗宪,戚继光,海瑞,大概答案就有了。

魏忠贤。九千岁的故事,很像一场闹剧。作者笔下的魏忠贤,当然不是什么好鸟。有个待考消息,相传崇祯末年,面对山河糜烂,旁边有大臣说了一句,若忠贤在,何止如此,崇祯帝默而不语。把大明亡国的锅甩给魏忠贤,个人觉得不大合适。诚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不是什么好鸟。而在对立面的东林党,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说个人操守上,东林党人完胜。如果说对国家贡献上,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了。

张献忠。可能是大明王朝七张面孔里,最没有争议的了。虽然我对张献忠屠川还有点怀疑(坊间也有传闻是清军干的)。关于张献忠,没什么好说的,关于农民起义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有很多可说,但是也不方便说。

吴三桂和郑成功,两个人是可以合在一起对比的。吴三桂的人生,本不该是这样的,相貌堂堂,出身显赫,年少有为,能征善战。倘若早出生50年,也许是比李成梁更出色的辽东总督。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给吴三桂这个机会。留给世人的印象,是他打开山海关放多尔衮入关,晚年又试图反清,最后落到如此境地。

郑成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历史地位节节登高。鉴于我国如今是多民族国家,为了民族团结,汉人习惯的民族英雄再拿出来说事,多少有点不合适。放眼历史,简直找不出比郑成功更适合当这个英雄的人了。打的是外国人,打赢了,忠心故国,还是两岸的重要共识。所以,成就了现在郑成功的形象。

也曾看过为吴三桂辩解的文章,称其是为了借助清兵,光复大明。站不站得住脚另当别论,但我觉得应该先论事再论心。每当人们说起叛将,都会想起吴三桂。

也有人说郑成功不过是海盗头子,抢台湾也只是为了找个落脚地,但是,毕竟他还是收复台湾了。功过自在人心。

看完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想起张宏杰说的:读史使人明智。低头读书,才能好好抬头走路。

是该好好读书的。

201年01月31日

于福建晋江

2019年读的第2本书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读书笔记 第(2)篇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作者张宏杰。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读这本书的心情。我一直觉得,不管是读小说还是读历史,其实都是在窥探人性。小说中的人物,是那样清晰,在时间轴上,一个人是如何一点点变化或者塑造(被塑造)的,他ta是如何成为当下时间节点上的那个ta的。在空间坐标体系中,这个人是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ta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总之,是作家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把这个人物的存在合理化。一直没有认真读过历史,历史在我脑海里的印象还停留在教科书里的各种时间年表、代表人物、标志性事件、事件影响,即小学语文作文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古装电视剧中帝王的宫闱斗争、朝野的权谋之斗,读了简版的三国演义,最终也忘得一干二净,我把这归结为自己记性不好,记不住那么多人和事,在人物事件中被绕得晕头转向。马未都说,读史一定要有史观,我是没有,所以我读不出味道。感谢张宏杰,原来历史还可以从这样的高度和角度去看。这本书通过对七张面孔的聚焦和特写,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大明王朝,也展现了中国历史的部分演进。替像我这样的读者拎出了主线,意料之外也情理之中。人性包含太多可能性,虽然那些人那些事早已过去,但人性之根本没有发生变化。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也会表现出极端的一面。强力压抑人性的结果,是无可避免的更大的反弹。而历史上的反弹,无疑是以终极毁灭的方式,以自毁的方式得以延续自身。人类的精子卵子可是多的难以想象,贱命何足惜…精明抠细的朱元璋,狡黠果勇的朱棣,顽固死忠的海瑞,暴力扭曲的魏忠贤,暴戾疯狂的张献忠,晚节难保的吴三桂,被迫退守台湾的郑成功。其中作者用较大篇幅展开的是朱元璋和张献忠,他们都出自农民。前者的身份颇为尴尬,最恨官吏,而命运跟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让他做了官吏的主人。于是史上最抠细严厉的皇帝出现了,他的农民式思维所决定的二元论体现在方方面面,硬生生把他的人格刻进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中,他想象不出人除了物质需求还要有什么需求,他无法理解贪官为什么杀不尽,他理解不了农民为什么顽固不化,他通过各种手段将务实精神和实用主义融入集体无意识,他用儒家文化的缺陷攻击优秀的精华的那一部分。眼界和胸襟决定了朱元璋和张献忠的政治命运,可悲的是,够狠,够胆,再加上天生的聪明是能够成为上至帝王,下至一方之王的必备条件。至于此人自身素质如何,完全看造化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制约机制,权力会膨胀到何种程度,难以想象。哪怕是最英明的帝王,也保证不了自己的基因各各优良,一个粗制滥造就可将多年基业毁于一旦。在普遍印象中,农民总是与朴实、善良连在一起。而朴实却也隐含着无知、愚昧甚至麻木,极端的隐忍包含着极端的愤怒,极端愤怒导致极端暴力,极端的自卑导致极端的自尊,由极端暴力取得的权力在极端自尊自信的辅助下会助长更极端的暴力。底层文化的缺失最主要的两点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尊重,即对生命的漠视,和对妇女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宗教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敬畏心”。宗教始终在我国没有成为主流,正统文化和底层文化之间的断层没能有效填补,正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这些最基本的内核没能很好地深入底层文化的土壤,底层文化太趋向本能。西方国家有宗教信仰,虽然宗教发展壮大后也走向了极端,带来严重后果,但某种意义上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佛教自魏晋传至我国,一路发展壮大,渗透到底层社会,又会是什么局面呢?n今天的我们该怎么看待历史,又该如何面对当下的问题呢?值得反思。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读书笔记 第(3)篇

本书深入的剖析了大明朝的七个典型人物: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作者精彩的把握了每个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人物心态,并写出了每个人的最终命运归属。作者对每个人物性格中的优点缺点详细的描述了出来,并深刻揭示了这个道理:每个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紧密相关,而这个性格最终又会强烈的影响他一生的事业和结局,包括皇帝也是这样的(这是我自己推断出来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个人物,郑成功。在常规的书籍中,郑成功的缺点很少有描写,而作者笔下的郑成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活生生的人,郑成功出身优越,文武双全,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时也接受了部分西方文化思想,有活力,不像同期的中国官场之人一样的贪污腐败,投机钻营,但却狂傲,脾气急躁。虽有反清复明之志,却最终没能逃脱未尽忠,也无孝的命运,盛怒之下一病不起年仅三十九岁就去世。所以说再英雄的人物也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

推荐阅读此书,反观自身,迎接挑战,不断进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