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旁坐的唏嘘半天,电影结束,出厅的人群面无表情。我没法和旁坐的感同身受,我看到的只是一部符合金字塔原理的模板电影,它不是药神,它就是金字塔。眼前浮现的是作者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如何构思,当然这浮现真实与假无所谓,用金字塔原理可以把药神看得更透,不中圈套,不被欺骗感情。真动了感情,电影院门口如果立一大病保险类广告,估计十有八九得中招。本文只是框架、梗概剧透一下电影,主要是习一把“自上而下构建金字塔”的方法,主要这么三步:
1. 构思:确定主题、设想主要疑问、写出疑问的答案;
2. 序言:说明背景、指出冲突、引发疑问;
3. 演绎推理与归纳演绎:问答对话、确定结论;
构思
确定主题:好的电影定有个好主题,各情节紧密围绕。
药神主题:老百姓大病吃不起正版药的现象。
设想主要疑问:通过设想主要疑问可以确定观众。这部电影主要面对哪些观众?希望电影回答观众哪些问题?
药神主要疑问:如何改善吃不起正版药的问题?
写出疑问的答案: 答案要与疑问相对应。
药神疑问的答案:盗版药?假药?这里不剧透,当我看到主角拿着翻盖手机,我就知道后来定是交给时间解决了。
序言
说明背景:好的影视剧开头都得按照这个来,角色背景、事件背景,不应该在中间部分才告诉观众过去发生的事情。背景要与讨论主题相结合,并且要让观众对其“真实性”不会提出质疑。
药神背景:程勇,处于窘境的中年男人,靠卖性保健品为生,经营惨淡,妻子另嫁他人,儿子跟着前妻,父亲老年痴呆住疗养院。很多病人吃不起天价正版药“格列宁”。
指出冲突:在“背景”中产生了发生了哪些引起观众疑问的“冲突”,例如,发生意外,出现了某个问题。影视剧中的角色开始分开介绍,后面一定会因为事件背景交织起来,引起冲突。
药神冲突:程勇,前妻打算移民带走孩子找律师用钱“谈”这件事,父亲突然晕倒需要一大笔手续费。
引发疑问:根据背景发生的冲突,会自然引起观众哪些初步疑问?
药神疑问:程勇如何解决钱的问题?病人如何吃得起药?
演绎
问答对话:回答疑问,这个答案随着演绎、归纳会成为新的背景。继续指出新背景的新矛盾,引起下一个疑问,再回答。问答以逻辑方式紧密联系,这时候就见电影的功夫了,是环环相扣?还是恶俗、不知所云?
药神问答:不剧透,基本没有恶俗、拖沓。
确定结论:影视中就是谜底、大结局,或者说这部电影最后说了什么,让人们思考什么。有,就是好电影。没,就是烂片。
药神结论:不剧透。肯定是要符合主流价值观,起到示范作用的。目前这是国内电影铁律,打手机过马路的一定要付出代价,电影也一定没有鬼。
金字塔原理(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读书笔记 第(2)篇常见这样的广告桥段:从一点细菌到必须要使用某品牌的牙膏肥皂。实际上这些牙膏香皂并没有经过世界卫生组织或其他健康组织发放,只是伪装成了医疗用品。一旦人们把这些淡蓝色、白色、浅绿色的东西理解成了药,那就“有病得吃药”,必须买了。为什么会这样?人们于倾向按演绎顺序发展思维,因此也会用演绎顺序辨别信息,所以就进了各种营销商的圈套。如何避免进入圈套?我们可以按演绎顺序发展思维,但接收信息时是未必要如此。归纳法比演绎法更客观,运用归纳法可以辩真去伪。先看看那些广告桥段是如何通过演绎推论支持把你带入陷阱的:n预防禽流感的方式之一是保持手部卫生(支持依据A、B、C)n↓n使用香皂洗手让双手清洁(支持依据A、B、C)n↓n在没有香皂和水的情况下要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支持依据A、B、C)n↓n因此,因当购买n↓n购买某品牌酒精洗手液n就这样每个关键环节看上去都有支持依据,稍微忽视关键点间的演绎逻辑就进了这复杂论证结构的圈套。这种论证也就蒙一些脑子不清楚的,搞坏一些人的脑子,侮辱一些人的智商,浪费一些人的生命,属于下三滥的手段。那如何好好说话,不把别人当傻子呢?我们可以按演绎顺序发展思维,但思维表达应该用归纳推理的形式。这样一步到位,更加有效。以下举一个归纳总结的例子:n支持依据A:作者马丁·林斯特龙坦诚透明,自编自导自演《大号的我》(Super Size Me),为证明快餐和美国人肥胖等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连吃了8个月的麦当劳。支持依据B:豆瓣打分8.0分n支持依据C:作者为作本书曾连续六个月新不购买任何品牌产品。支持依据D:品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n因此《品牌洗脑》符合我们的需求标准,因此应该购买本书n
金字塔原理(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读书笔记 第(3)篇这本工具书勉强给四星,排版有些问题,十分挑剔的书友可以直接阅读纸质版或PDF,即便如此,本书的介绍的金字塔原理及解构方法仍十分精彩,具体内容可阅读本书或参阅其他书友书评。在日常生活工作实践中,我们只有金字塔原理这个工具或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通过学习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化、结构化,更需要实证案例的不可证伪的逻辑关系和标准数据,比如仅就大数据而言,大数据本身没有什么价值,需要将数据逻辑化、结构化才形成结论或标准能产生巨大效力,但毋庸置疑,数据是基础,这本书给了我们一种耕作的工具或方法,书中的理论体系构建时时可以窥见逻辑学的四大定律: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任何学科都会由最最基本的规定或常识,比如数学的勾股定理、比如物理的惯性定律,比如会计的四大假设等等。逻辑学也一样,有其自己的赖以建立的最基础的事实。基于以上,建议感兴趣的书友可以深入阅读一些经典的基本原理,经过长期训练,必定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台上十秒钟,台下十年功”,这个过程没有捷径,但有技巧,这本书给予我们的是一个“技”,有用但不意味能解决终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