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人性的枷锁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也被认为是首屈一指、流传甚广的重要代表作。和《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一道,奠定毛姆“故事圣手”基础和文学史独特地位。故事以毛姆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身有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孤儿到长大的完整过程,亲情、爱情、友情,校园、艺术、理想,在重重枷锁中,苦寻自由而难得,最终发现这都是人性的本来面目。是否能摆脱这人性的枷锁?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成熟?答案在风中飘,带着笑和泪。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书中的菲利普,从一开始的平淡无奇到最后越来越喜欢这个人物,那个有情有义,善良,腼腆,爱脸红,喜欢读书的菲利普。小说平凡但也读出一种现实。

上小学的时候菲利普因为跛足受尽嘲笑与欺负。这让他心里留下阴影。在那样的环境里没有人可以保护他,安慰他。他用读书和优异的成绩证明着自己……后来他选择了逃离,他再也不愿见到那些同学,尽管留下好好学可以拿到奖学金。

后来去当了会计。菲利普一点也不喜欢这枯燥无味的上班生活,于是开始懒散,将就。直到他去了一趟巴黎觉得自己有些绘画天赋,便决定去了巴黎。

菲利普的伯伯没有给菲利普学费,而菲利普的伯母一直很心疼菲利普。她给菲利普出了学费。菲利普在巴黎结交了朋友,渐渐地也学到很多。可是菲利普慢慢发现绘画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有趣,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以后根本成不了一流画家。到后来范宁-普利斯的死给了菲利普不小的触动。菲利普最终放弃了绘画。

最后菲利普决定和他的爸爸一样当个医生,于是就去学医。正是在那里开始了一段虐恋(后面再说)。菲利普开始荒废学业,开始挥霍,开始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后来他因为炒股而破产。可是伯伯却不给菲利普一丁点帮助,不得不中途辍学去打工。知道伯伯去世后菲利普得到了伯伯的遗产才又继续开始未完成的学业。终于菲利普拿到了从医资格成了一名医生。

关于读书:菲利普是个爱读书的人。这对他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读书让他变的不像小时候那样狭隘。让他在长大后的待人处事中学会控制情绪,彬彬有礼,脾气温和,脸上挂着微笑。在处理与米尔德里德的感情中,没有堕落,没有极端。在丑陋的人性面前,摆脱了一个又一个的枷锁活出了真自我。

关于爱情:菲利普从对爱情的懵懂到和威尔金森小姐(那个老女人)发生关系,威尔金森小姐强烈的控制欲和无休止的道德绑架让菲利普避之不及,最后不了了之。

后来菲利普遇到了米尔德里德。在这段感虐恋中,菲利普一厢情愿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其实说白了,就像他父亲娶了他漂亮的母亲那样,这是基因遗传。从一开始菲利普看上的不过是米尔德里德的美貌而已,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占有她的身体。米尔德里德利用了菲利普,无休止的让菲利普在她身上挥霍。在米尔德里德心里,和菲利普的交往就是一场交易,一场可以用亲吻换来物质享受的交易。虽然米尔德里德恶心菲利普,但是她可以为了物质享受放弃尊严。米尔德里德先是跟着老男人跑了,后来又跟菲利普要好的朋友一起鬼混,再后来堕落到当妓女。菲利普慢慢从这段感情里看到他们两个交往的本质,态度也有了很大变化。从一开始的低三下四作践自己到后来的看见米尔德里德觉得恶心,再到后来对她的同情与怜悯。菲利普在米尔德里德最困难的时候总能伸手帮助,能原谅米尔德里德对她的伤害为她着想。有情有义的菲利普算是问心无愧,至于那个骨子里就堕落的女人,终究会有她应得的报应。

菲利普虽然错过了一个爱她的女人(在菲利普受到米尔德里德伤害时出现的那个爱菲利普的女人),但最后还是收获了美满的爱情。菲利普为萨利放弃了做梦都想去的旅行,和爱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

人性的枷锁:菲利普的一生是不断摆脱枷锁的一生。

第一道枷锁:跛足。从一开始的受伤太深到后来不以为意。那种淡然是一种成熟。

第二道枷锁:关于人生的意义,菲利普意识到生命本来就没什么意义。他不再那么要面子,不再把生活中的波折与磨难当成天大的事,而是顺其自然,努力改变。

第三道枷锁:关于爱美的本性。菲利普被米尔德里德虐了千百遍。最后他能超越自己身上的那种本性,看到本质,走出堕落,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终于看完了这本拖了好几年的书!好的小说总是比电影还精彩。毛姆的描写自然而敏锐,让人觉得舒服。这部小说主要写主人公飞利浦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理解人生,从而挣脱一重重精神枷锁,得到心灵的自由。这本书探索了许多小说爱探求的问题:比如活着的意义,道德,宗教,爱情的欲望等,这些主题都自然地嵌在飞利浦的成长故事中,读起来没有说教感。其实剧情方面来说并不算特别跌宕起伏,但是正因如此倒显得更真实自然。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与米尔德里德的虐恋。虽然写的是一个女人,但感觉也可以看作生活中的事物,理性可以帮你理解看穿,却不一定能帮你采取应有的行动。人屈服于一时的欲望,明知结果不妙却偏偏要用眼下的幻想来麻痹自己,到头来又被悔恨折磨。我相信这世界上是有一批凡事能坚守理性指导而行动之人,但也相信更多的人是像飞利浦这样深受自身欲望折磨的人。至少我自己就属于后者。不过既然发现理性对于此种情况的行动并没有多少帮助,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帮一个人摆脱因非理性对抗产生的痛苦。或者说能够承认客观事实,从而不躲在幻想里承受理性的问责,心灵的折磨。就像飞利浦最后终于看透了米尔德里德,接受了她不堪的人格,也就能够原谅她对自己的伤害,熄灭了自己的愤怒之火得到了心灵的释然。人们很多时候的痛苦都来源于按自己的期望去理解他人。然而他人的存在是独立的,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期望强烈与否而产生本质的改变,而我们付出了期望的心血进而更加难以接受不变的事实,于是加深了自身的痛苦。我想说,也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首先承认事实,至少对自己内心坦白,不论这事实是多么难以接受,不堪,令人感到羞辱,首先得撇开情感正视它。在这个基础之上,认识到自己改变不了,那么难过就难过,也不要再借助幻想来麻痹自己。要么放弃,要么接受,这样即使痛苦也是简单直接的,会更快被时间治愈。而不似自欺欺人般虐人。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飞利浦探求生命意义的答案:生命没有意义。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真的是心中怦然一动:和现在自己的体会竟不谋而合。字面看来这是多么负能量啊,然而理解了它反倒让人心灵自由,更能以积极之心看待生活。加缪的书里也有类似的感悟。那些非要给生命冠以意义的人反而更容易因挫折而不振,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无欲则刚。

毛姆最后给了飞利浦美好的结局,看来他对人生还是很积极的嘛,哈哈。这点和加缪很像,可是很多人都会更关注他们推理过程中那些看似负能量的推断,进而理解的恰是他们想引导的反向,真让人觉得遗憾。不过人要怎么理解也是全赖自己的内心,这本身没有谁对错,只是其中一种理解会让心灵更滋润和自由吧。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如果让我自己探索人性的枷锁是什么的话?我可能会说是人性本身,是自私,是名利,是愚蠢,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毛姆大概也这么认为吧,所以才写了菲利普的前半生,试图通过人的每个阶段告诉我们人性的枷锁。简单概括本书的话,可以划为三个阶段,童年,少年,青年。也可以分为三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总之,按类型小说划分的话这是本成长小说,从菲利普的童年一直写到了他探索出生命的意义。但我并不喜欢用各种类型或者主义去圈定一部作品,这仅仅是一部小说,是探索了人性,展现了人生的小说。剧情我就不介绍了,只说一下这本小说的亮点和不足,这是毛姆的自传性质小说,同时也是毛姆对自己的解剖和分析,小说中最让人内心痛处和眼前发亮的便是菲利普和米德尔里德的爱情,撕心裂肺令人痛楚,爱情让人卑微,也让人沦丧。我甚至一度没有从菲利普的懦弱中走出去,在小说外想对菲利普大骂,这一段爱情让小说的其他的感情都显得微不足道,也正是如此也恰巧成了小说的不足之处。毛姆自己说自己是位杰出的二流作家,这很中肯,也更客观,就像菲利普跑去巴黎学艺术最终得知只能当一个二流画家一样,或许映照了他自己的影子。小说中不难看出,毛姆试图用尽了力气去描写菲利普的心理,然而这些心理描写若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一流作家比显得过于稚嫩。除去心理描写,毛姆对人的形象描写也落入俗套,从衣着和五官去写,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次这样的描写,有时我会迷惑,难道描写的不是同一个人吗?当然,对于一部大部头小说来说,细腻的人物本身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当然,小说对主题的把握却恰到好处,人性褪去枷锁之后探索出生命的意义,像那波斯地毯一样,没有意义,但生命还是生命本身,菲利普在风浪冲击和磨尽了所有的急躁之后选择回归,那些所谓的理想和激情不在疯狂的旅行中,而是孕育在平凡中,当菲利普懂得这个道理后,枷锁褪去,人性原来那么简单。如果我能给结尾一个注脚的话,那便是,祝菲利普幸福。

哦对了,毛姆描写菲利普和莎莉的爱情有些过于突兀,缓冲的久一点会更有味道,大概毛姆写到最后也着急了吧。另外再说一句,翻译的还不错,简单的翻译风格让人读起来也颇有兴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