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道德经读书笔记(3)篇

道德经
作者:老子 李若水译评
《道德经》原名《老子》,汉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为《道经》37章,《德经》44章,故有《道德经》之名。《道德经》作者为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同属一个时代,但年龄长于孔子。老子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相传,《道德经》一书写于他归隐时,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读书笔记 第(1)篇

《道德经》这书的名字一开始给我一种高大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看不懂,亦不会感兴趣。记得《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也提到过道德经,又鉴于爷爷的推荐,故读此书。一句道德论真的很好看耶,道出了我心中我想,这哪里是什么经,不就是论吗?每个读者用自己的认知来解读这个书不就是一个言论么,道德论,论道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和爷爷说《道德经》改为《道德论》更好理解一点,“经”感觉已经是定型了,不可更改了,成了唯一的了。但是论就不同了,他是动词,还可以讨论,更改,或者多个言论。这仅仅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已,挺狭隘的,估计也是因为论字更亲民一点吧,经字给我的就是贵族之气,只可远观,不过幸好我读了此书。

《道德经》不愧是经典,是典范,是权威性的著作。“圣人之治,无为而治”老子推崇的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像他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就是人效法自然么!天地万物遵循自然的规律,从而应运而生,规律是变的,自然道亦是变的。在社会中生存我们不断的进取求知,变才是永恒的真理。

“多数言穷,不如守中”也就是懂得隐忍,审时度势,如今的职场不也一如当初的官场么。“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率会失去根本,急躁会失去自我的中心主宰。沉稳和沉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也需要一片净土和一个都是聪明人的环境才能得以实现吧。

而“有以为利,无以为用”老子似乎更推崇于无中生有,并不那么看重当中的有,文中解读说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崇本而举末。我却刚好相反是以“有”为本,以“无”为末。一切的无都是建立在有的基础上,有塑造了无,无又成全了有,要是没有有,那么一切也都是虚无。想要造车,那就先备好造车的材料和工具,至于车的结构,那就可以随意想象了。

所以经其实就是一个引我们深思,反省,探讨,不断去感悟生活的东西。

道德经读书笔记 第(2)篇

白岩松的《白说》里有一章专门来探讨《道德经》,并对《道德经》有很高的评价。里面选择的一些例句的确言简意赅、意蕴无穷,遂决定开始读《道德经》。

最开始基本每天读两三篇,最近这几天读的多、一口气读了好几篇,终于读完。才知道,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没想到好多耳熟能详的句子都出自《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治大国若烹小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等。

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等也引人深思。

本书每章有译文、解读心得、前人校注、经典故事,虽然经典故事中有很多与主题很有出入,但是前人校注这个板块还是挺不错的。

只是通读了一两遍,《道德经》意味深长,还需要仔细研读,方能品味一二。

道德经读书笔记 第(3)篇

因躁而败,因静而胜。现实永远是浮华和躁动的,总是那么让人急躁不安。那么,如何在烦嚣中保持一份静定,不失自我?只有平衡好自己,以不变应万变,让心保持沉静,沉稳而行。

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花叶轻。重则载轻,静则制动。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者死,无欲者长生。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