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书笔记(3)篇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
作者:余华
已改编成同名电影《活着》,由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巩俐两大影帝影后主演,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并还荣获了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余华本人则于2004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书笔记 第(1)篇

第二次重新阅读余华的《活着》,其初衷是想将心沉淀下来,在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不动声色的讲述下再次体验生命的那份厚重感……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这样说:《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如是我感……

《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的这部作品以一种变换场景的视角主要记述一个富家子弟怎样沦为下层平民,在觉悟后如何为生计挣扎及面对至亲一个个从自己的生命中离去而最终仍选择坚强地活着的悲剧性故事。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衰落史,亦是一个人一生的悲惨史。看完这部作品,感觉贯穿文章始终的就是“死亡”这个冰冷的字眼,但作者却将它命名为《活着》,也许,意在告诉我们:有时候,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我记得一个好友在读完余华的《活着》后在空间给我留言,有气无力的调侃说:“看完余华的《活着》我都觉得自己不想活了!”当然,我能理解她说这种话时的心情,我想,换作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在一生中遭逢这样的悲剧,也鲜有人能像主人公福贵那样选择坚强地活着。所以,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达自己对《活着》这部作品的理解。

(一)生活就是战斗

我想用柯罗连科的这句精简的名言来记述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而毫无疑问,主人公福贵亦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出了这句话的正真内涵。

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富家少爷,这个出门都用佣人背着的人用不务正业都难以准确描述出他的本性。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他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就像他自己所说:“这个嫖赌就像是胳膊和肩膀,连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在败光了所有的家财之后,只能被迫一家穷居乡间茅舍。也许人总是要在历经艰难坎坷之后才方知珍惜,曾经风光无限的富家少爷在历经大的变故之后开始变得收敛,开始学着为了生计而被迫向那些平时对自己低声下气的人讨生活。如果说财产的散失让他学会向生活低头,那么那个一向口上责怪而内心却始终向着自己的爹的去世,则让他第一次懂得了珍惜。我们常言,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明白了“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时,上帝就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但可悲的是,事实并非如此,生活总是会在给予你重压之后再回头给予你当头一棒。它让改过自新的福贵一次次历经至亲从自己身边逝去,只留下那头和他一样名叫福贵的老牛陪伴他在夕阳下一步步走向生命的尽头。也许我们最难忍受的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但这些看似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都没能将福贵击垮。生活就是战斗,就像书中所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他选择以活着的姿态来证明自己对命运的抵抗,用活着去证明:即使四面楚歌,也要微笑着走过……

(二)活着,是为了更好的记住你们的样子

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化作一场宿醉,但这场宿醉在福贵看来也许最好的结果便是醉后别再醒来……有的人说,生活,一般是记忆,一半是继续,如果没有了记忆,生活该如何去继续?也许亦有人说,回忆的越多,幸福感就越少,有时候记忆好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我不清楚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符合福贵,或许可以说他是这两者的结合体。当他每天牵着那头有着多个名字的老牛在水田耕地时,那一遍遍的呼喊让读者心酸,他用这种方式选择将至亲铭记,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不会觉得那么的孤单无助……当听到他以宠宠辱不惊的口吻历数那一件件让人为之震撼的事时,却仿若在诉说别人的故事。我记得他这样平静地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那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做人还是平常点好,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活下去,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我想,他之所以仍选择一个人继续活下去,就是为了更好的记住曾经生命中的挚亲挚爱。文中说:“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但即使如此,我想随着田中那声声有节奏的呼唤,对亲人的怀念是不会改变的。

没错,活着,是为了仍有人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更好的想念你们……

(三)如果公平点,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提及公平,我们莫衷一是的是: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公平对于下层平民来说是不存在的。攀附权势的盛行让我们体会到那个年代的人情冷暖。而福贵的亲人的死亡与那个年代落后的医疗设备及医德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家珍的病因医生确诊不出所以只能任由病情一天天恶化……善良懂事的有庆一心想着给大出血的老师献血,至死不知自己是由于无医德的庸医为权贵而过量抽取他上千升的血。试问作为一个医生,他又怎会不知一个孩子应该抽取多少血才算正常?而唯一理由就是:要救的是县长的女人,所以他才丧心病狂的不顾一个无辜孩子的生死。而福贵的女儿凤霞,因医生无法处理孕妇大出血的症状,所以只能任其死亡。所以,福贵一生对医院都充满了阴影,所以,在有庆死后,他才会那么急着将儿子抱出去,因为他一刻也不愿让他可爱的儿子呆在那冰冷的医院里。

如果说落后的医疗设备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我们不能妄加指责,但如果是由于医德的丧失而导致无辜生命的死亡,那就是不可原谅的。如果多些公平,人与人之间多点关爱,那么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我们都是岁月的过客,尘埃落定,洗尽铅华……在来来去去的成长中,那些繁华哀伤的尘事终成过往,那些曾陪伴我们的人也许终会走向遗忘……虽心有不甘,但也无须抱怨什么,生活中无论遭遇何种磨难,都不要放弃对生的渴求,要坚强地活着,因为那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书笔记 第(2)篇

      所有的苦难最终都会在心底结疤,那个时候痛就消失了。

                                                      ------题记

        在一个阴暗的天里,我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其实这本书放在我的床头多日了,也许是今天屋外灰蒙蒙的天和这本书黑漆漆的封面有着某种说不出的暗合。

      尽管余华给他的这本书起名《活着》,其实这本书里讲的是一个个死亡的故事。

      富家子弟富贵因赌博输掉了家产,气死了亲爹,当他在悔悟后开始凭力气干活养家时,母亲病重了,去城里请郎中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地逃回阔别两年的家,等待他的是母亲早以离去,女儿因高烧成了哑巴。归来的富贵给他的媳妇家珍,女儿凤霞,儿子庆生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一家人在苦日子里一起为活下去打拼着,一颗糖,一把米的幸福感在这个破败的家里显得弥足珍贵。而此时全家人的希望小儿子庆生为给县长的老婆,他学校的女校长献血丢了命。埋掉了儿子庆生,富贵的生活出现了一线转机,女儿凤霞嫁给了城里工作的搬运工二喜,二喜虽然天生残疾,但心地善良。凤霞的有孕让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不料凤霞生产时大出血死了,留下儿子苦根。富贵亲手埋了女儿不久家珍也跟女儿走了。富贵、二喜、苦根三代人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外孙,孝顺体贴的女婿二喜,富贵知足了。谁料想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死亡,富贵亲手埋葬了他第六个亲人。此时的富贵老态龙钟了,他和未成年的苦根依然为了活着拼着,为了赶在下雨之前收棉花,小小年纪的苦根累病了,心疼外孙的富贵给苦根煮豆子吃,而苦根因为吃多了豆子撑死了。富贵埋葬了他最后一个亲人。

      《活着》这本书是以富贵跟一个年轻人讲述自己这一生的故事开头的,当所有的苦难都成为时间的刻痕在富贵的心底结疤,富贵平静的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没有了当时生离死别的剧痛,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给自己买了一头老牛,取名字:富贵,两个富贵继续为了活着而活着。

     正如余华在本书中的序里所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富贵的一生承受的苦难之重,眼泪之多无法衡量,活着,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意识让饱受煎熬的富贵远离了绝望。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读了余华的这本书,你会发现,活着根本就不需要意义。如果你非要让你的人生有意义,那就按你喜欢的方式渡过你的一生,没有比这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的人生了,也没有比这样的人生更成功的人生了。

                                                   2016年冬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书笔记 第(3)篇

活着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迷路者,我们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也许我们是对的,也许我们错了,或者有时候对了有时候错了。

                                   ――题记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就像对于“活着”这个词本身的解释,每个人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每个人面对死亡过程的态度。

 读完《活着》这本书,已经很久了,本想要每次读完一本书后坚持写一些自己浅薄的感受,但是都会不了了之。

 读完这本书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倒不只是因为主人公悲惨的命运,在我看来富贵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虽然他幸福过、辛苦过,但是最重要的,他是幸运的,在他的后半生里,尽管生活的时代、环境等等的因素,使得富贵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方面有了很大的艰难困苦,但是同时他有一群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家人,所以他是幸运儿。

“活着”本身是一种沉重的词语,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可回避的话题。

 这让我想起了“死亡”,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面对生活的艰辛,又有多少的人能够无怨无悔地度完这一生,“死亡”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奶奶常说:“快乐活着也好,认真活着也好,死亡是一定会来的事情,哪种都没有错。只要第二天醒来人还在,我们就该庆幸还有时间。”

 龙应台的《目送》里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只想快点跑过时间,告诉它慢一点,再慢一点。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来处。”自从自己亲身体会到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之后,更加的倍感珍惜这一世的因缘。

 近年来, 每每放假回到家乡,会遇到很多故人死去的时刻,无不感慨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这几天又逝去了两位从小看着我长大的老人,每每想到他们在世时的容颜,觉得很是挂念,不禁临表涕零。

 有人说:“有的人走了,但不是不在了。这不是结束,是他住进你心里的开始。”我想这些故人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在我最重要的心底。

 这些年,我都在思考,自己从小离开故土的经历,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当一个人得到一些别人得不到的一些东西的时候,必然也会失去一些自己本不应该失去的东西。这就像佛所说的:“有失必有得”。我想我们只有接受生命中的无常,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但愿我们的哪些失去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我们选择的道路也都是正确的,无怨无悔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