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个故事:一个好心人在城里领养了一只狗,起初人和狗相处融洽,但是有一天二者结下怨仇,狗发了疯病将人咬伤。大家都预料被咬的人将会死去,但是人活了过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
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是:
“你们到这儿是不是双双自杀来了?”
“死的却是狗。”
明明是一场妻子出轨给丈夫戴绿帽子的故事,但看完却发现这是一本摘下面具追求自由的故事。瓦尔特是那条狗,直到死瓦尔特都是那么自卑,在他眼里凯蒂依旧是那个高不可攀的天使,凯蒂出于善意和瓦尔特在一起,而瓦尔特一直表现得像个标准的绅士,但其实他一点也不像凯蒂嘴里说的那么愚钝,他很聪明,也有着男人的敏感,当然这也是躲在他自己面纱之下的面孔,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凯蒂是个浮夸虚荣的女人,不愧是她妈妈一手培养出来的孩子,凯蒂的父母和凯蒂本身自己的婚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是两场可悲的婚姻,但结局却是每个人都像是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毛姆很擅长写故事,在故事叙述平坦的时候突然来一个悬崖,在河流湍急的时候忽然又变得风平浪静。
女人是该拼事业还是拼男人?
记得这是奇葩说上很老的辩题,虽然每次看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结论却一直没变,当然是拼事业,男人在他说他不爱你的时候,拼男人的你就什么都没有了,而拼事业的女人除了男人依旧什么都有,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是女的就对你温柔,要把自己变得强大才能站稳脚跟,看了凯蒂的经历也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爱情有可能是永恒的也有可能是稍纵即逝的,一旦破灭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很讨厌花心的男的,不是你换的越多你越有经验就越好人越有“深度”,也不是你送出去的口红越多越有高谈论阔的资本会让别人对你高看一眼,你以为你在升学么?相反你们只是把自己的肤浅跟爱情偷换了概念罢了,爱情曾几何时是坚贞不渝的,但你们只是每次都自私的戏耍了这份信任罢了。花心是渣吗,不是当然不是,花心是人格里的一种“品质”吧,一种自私自利的品质,一种坐井观天的人生态度,这样是没法看清楚爱情和生命的,用凯蒂的话说,这样的话一旦一下子看到大海,会喘不过来气的。
自由
每个人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自由,讽刺地说是瓦尔特的死亡让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吧,当瓦尔特说他的目的是杀了凯蒂的时候,我倒也一点都不奇怪,难道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吗,瓦尔特一点都不傻,他给凯蒂的选择只是一场胸有成竹的博弈罢了,一场稳赢的赌博,他知道唐生对他的爱人只是玩弄鼓掌,但是他却不能什么都不做,不过他也确实是个伟人,相比故事原型把出轨的女人毒死在城堡里,为人类的生命一直在危险的前线斗争似乎是更高尚的一种办法,无从得知瓦尔特是自杀还是意外,但他终归改变了凯蒂,瓦尔特是凯蒂人生里的一个转折吧,没有这场经历凯蒂之后几乎没法活下去,或许每天在自己屋子里泪流满面酗酒度日,或许继续带着面具去维持虚假的社交关系,或许终究他们会离婚,但无论什么样,都无法让凯蒂真正的活明白吧,瓦尔特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以毒攻毒像疯狗一样咬了她,去了霍乱爆发的地区,也就把命运交给了上帝,但是恰恰相反,每天与死神打交道让凯蒂意识到人生的面纱有多么没用多么不堪一击,每天面对为人类斗争的人们,这样的面纱又有多可笑,凯蒂开始慢慢变得真实,不在虚荣浮夸,正所谓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却依然选择热爱生活,所有的一切在生命面前都能照射出赤裸裸的真相和本质,凯蒂看清楚了原来的自己,也幸好跳出了自己的那口井,一眼望见汪洋大海,她该感谢瓦尔特,因为做到这些的人是她的丈夫,瓦尔特给了她死亡,没想到所谓的死亡却是重生,凯蒂找到了自由,找到了信仰,找到了自己活下去的办法。
其实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就是自由,在你变得越来越自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的时候,也是你能确信你成长了的时候,生活里有太多束缚自己的东西了,生活了发生的事,任何一段关系,别人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都能成为束缚的关键所在,所以人要活的自由其实也不容易,以我自己的经验看,人会在经历一段事情之后获得一些东西,无论是好是坏,都会从某一方面带给你一些程度的自由,人就是这样不断经历,不断获得自由,变得在这个社会上越来越如鱼得水,这种变化对我而言是好的,是舒服的,但其实经历的过程,或许是不舒服的,那又怎么样呢,至少我自由了哈哈
毛姆与中国
这也是我比较想谈论的一点,我不知道毛姆来中国遭遇了什么,为什么他眼里的中国是这么的不堪,所以去网上查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个年代的中国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而毛姆到达的那个年代也确实是霍乱盛行的年代,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像过去那么不堪了,书里的一些描写甚至让我有弃书的冲动,中国的孩子生下来很可爱,中国不止有霍乱还有更美好的风景,中国也不只有农奴乞丐,还有一些杰出的人才,无论哪个年代那个背景。
突然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纯真的爱情在霍乱时期也像是严寒里的一朵花吧,顽强地盛开着,也许明天就凋谢了,也许永不凋谢,谁有说得准呢
面纱读书笔记 第(2)篇一本引起无数对生命和人性思考的书,有几点感想:
1.瓦尔特发现凯特出轨后与她摊牌的那段表白,我认为可以与《简爱》中的那段交相辉映,非常喜欢这里大段的排比,这应该是沉默内敛的瓦尔特台词最多的一次,却爆发出了他一直压抑着的因不知道如何表达、如何取得妻子欢心的深沉的爱(顺便使用一下这个功能,好方便~)。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2.这本书里的凯特和《飘》中的斯嘉丽很像,在自己的经历和错误中成长,一个变得智慧,一个变得坚强,当然凯特回到香港依旧屈服了自己的欲望,因此而不断鄙视自己(我猜,这与瓦尔特鄙视自己的原因是因为明明知道妻子是个二流货色却依旧深爱她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是她与之前那个肤浅,愚蠢的自己真的成长了许多,她在思想上真的完全解放,实现了自由(或者是其他,在之后我有个问题是关于这个的)。
有几点没有弄清楚:
1.瓦尔特临终前留给他妻子的那句:死的却是狗,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取所谓的善人其实比疯狗更恶毒之意,还是感情中付出更多的一方往往最易受到伤害之意呢?那么谁又是善人,谁又是疯狗?
2.凯特在湄潭府寻找到的是什么?韦尔顿口中的道?工作与瓦尔特的死带来的思想和肉体上自由?智慧?生命的意义?还是peace for soul?感觉那种东西包括以上几点,却又不能以一个准确的词去概括,可能是自己文化水平或者人生感悟不够吧。
3.横亘在修女们与凯特之间的到底什么?
我需要再仔仔细细读一遍。
面纱读书笔记 第(3)篇有必要注明一下,瓦尔特临终前说的的“死的却是狗”,出处是爱尔兰作家奥利弗·戈德史密斯的诗歌《一首关于疯狗之死的挽歌》
诗的大意为:一个好心人在城里领养了一只狗,起初人和狗相处融洽,但是有一天狗发了疯将人咬伤。大家都预料被咬的人将会死去,但是人活了过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
瓦尔特是很爱凯蒂的 ,他把自己(木纳有钱,有体面的职业,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救死扶伤的善良的人)喻指好心人,把凯蒂(虚荣,自私,轻佻)喻指狗
他说从未奢望凯蒂会爱他,只是能有机会好好爱她就心存感激了。所以爱之深恨之切,他接受不了凯蒂的背叛,于是借用前往霍乱病毒流行之地去拯救他人的出行想“杀死”她,起码最初的想法是这样的,也因此让凯蒂看清了她出轨之人——唐生的真面目(只爱自己,只为自己,玩弄女人)
但两人在病毒肆虐之地共同经历及看过别人生死,尤其是凯蒂怀孕(怀的是别人的孩子)了的时候,瓦尔特对她的报复已经改变了,哀莫大于心死,最后借用实验之名置自己于死地,所以杀死他的不是病毒,而是凯蒂的背叛才对。
到瓦尔特下葬那天凯蒂仍然清楚的知道“我从没爱过他”,所以瓦尔特死后,凯蒂的第一反应是“自由了”,这点表示替瓦尔特心酸。
“有时候人们撒谎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自欺却是不可饶恕”对这句颇有印象,毛姆笔下的爱情感觉好极端啊,要么爱就爱到极致什么都可以为你,要么不爱就极致无情,你死了我也不会掉一滴泪,反正就是不爱你。 正也是因为这些经历,所以凯蒂在最后才会成长起来。
毛姆的爱情观说到底还是理性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