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常提及的一本历史书彻底火了一把,大家纷纷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可以影响和造就这样一个表面正直沉稳,党国官僚模范,甚至还有巨大人格魅力(当然,我觉得是来自于演员出色的表演)而另一面却是饱学中国厚黑之道,城府极深,手段毒辣的复杂人,这本书就是早已名声在外的《万历十五年》。
怀着这样的好奇心开始拜读《万历十五年》,畅想是否也能收获特殊的熏陶。上学时曾读过《明朝那些儿事》,幽默通俗的白话语言给我好好普及了一把明史概略,这本书在青年人中普及历史知识真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再来说说《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老实说一开始还蛮期待这一年究竟是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值得单独伶出来写一本书,翻阅几节才知不是那回事,作者只是借助这个历史阶段中几个重要历史人物来详细剖析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社会制度、财税制度和文化思想变迁,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以大历史观来看待中国传统社会,并抛弃当时主流历史学家以道德操守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念,提出以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把历史人物做出的行为还原到当时真正的历史情景中,避免上帝视角。
个人以为关于万历皇帝的章节最为精彩,非常生动的描绘了一个从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深刻认识到政治的虚伪,继而沦落为消极怠工毫无作为的职业皇帝的历程,我们印象中皇帝一般都是权利极大,可以任性和为所欲为的人,但万历这个皇帝当的真是太委屈太无聊了,经历了正德皇帝这个另类带给文官集团的苦恼后,万历这个倒霉蛋从小就生活在了文官集团精心设置好的帝王道德的牢笼中,三天两头的繁杂典礼仪式和形式化的坐朝当班任谁也会被这种单调重复给折磨到窒息,况且当万历皇帝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打小就崇拜的老师、帝国的中兴功臣张居正原来是贪污受贿、奢侈铺张、以权谋私这样的面目,可以说万历皇帝才真正认识到满嘴仁义道德的文官集团的虚伪嘴脸,既然你们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必须做到?我就是喜欢郑贵妃,我就是想立爱妃的儿子当太子怎么着?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即便是身为最高统治者的万历也不可能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原来,没有文官的合作自己也就是个盖章的,罢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吧,从此万历最早践行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唉,仔细想来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时,这又何尝不是他无奈的选择呢?
张居正一朝大权在手,心想老夫终于可以实现抱负了吧,哈哈。在经历了前朝腥风血雨的权利争夺,严嵩、徐阶、高拱你们终于离开舞台了,真幸运我比你们年轻,皇帝还是个毛都不懂的娃娃,以后这主角就是我了,想想张居正睡觉怕是都能笑醒。蜘蛛侠的爷爷说了一个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张首辅终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很快朝野就一派欣欣向荣,一上朝真开心全是自己人,这样想来上朝好像也没那么无聊了。争不过时间啊,再有本事也得死啊,反对派终于等到了反击的时候,一封封奏折递到万历皇帝手中,真是树倒猢狲散,万历皇帝看着这如山的奏折沉默的也像是一座山了,万万没想到我的偶像原来是这样,编剧也太不按套路出牌了,感觉幻灭了,身体仿佛被掏空。随着对张居正反攻倒算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一任首辅申时行上台了,我可绝不能学张居正,没事出啥风头得罪人,倒霉了吧,既然皇帝和文官集团都不好惹那就干脆一辈子和稀泥,养生太极打起来,这样一打打了八年终于可以退休了,唉,我这一生没啥存在感,这样也好,没啥功绩但咱也没啥大错,挺好,圆满了。这一时期大明王朝东南域经常被倭寇捣乱,有一次竟然猖狂到跑到我天朝发源地南京城烧杀抢掠,这还了得,赶紧派戚继光去剿匪啊,戚继光不辱使命干的不错,创造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打法,噼里啪啦杀了不少中国人,咦?不是杀倭寇吗?戚继光不是民族英雄吗?怎么成了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了?别急,原来啊那些上岸掳掠的倭寇很多都是假洋鬼子,是一些刁民假扮的,不知道在哪学的日语反正一上岸就雅蠛蝶雅蠛蝶的乱叫,怪吓人的,好在戚大帅把他们都撕拉撕拉滴了,南方倭寇没了但北方还有很多蛮夷啊,戚大帅又被调到了北方守边去了,还升官当了总兵,这在重文轻武的大明朝那可是最大的武官了。戚继光意气风发,这不仅是因为他仗打的好,而且人家还特别会来事跟许多文官打的火热,经常互送一些礼品啥的,比较低调,一般都是悄悄的送,都是些黄金白银这些不值钱的土特产,我们的张首辅还收过戚大帅的土特产呢,俩人那叫一个铁,后来张居正被打倒还连累了戚大帅,至于吗?不就是送点土特产吗?当然,由于戚继光功劳大识时务,知道拗不过的事得迂回着来,干事得按客观规律来办,所以混的风声水起。人家海瑞就不这样,一辈子刚正不阿,不贪污不受贿,想让他送点土特产门都没有,听说他妈过大寿,海瑞买了二斤肉都能成为街头巷尾啧啧称奇的稀罕事,更牛逼的是人家敢写信骂皇帝昏庸无能是个笨蛋,嘉靖气的脸都绿了楞是没杀了他,因为还没来得及嘉靖就成仙了道升天了,这下海瑞出名了,一身正气的海青天简直就是这世界的一股清流,只是,呃……这个……好像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呀,得嘞,你老就当个佛爷给供起来得了可别下来干活,海瑞真是郁闷啊,今天郁闷,明天还郁闷,郁闷来郁闷去就郁闷死了。当然还有个更郁闷的那就是李贽,李贽郁闷可不是当官不给活干,他郁闷的是想不通人生的意义,结果官当了一半儿就辞职了,老婆孩子也不要了,经常去朋友那里讨论人生意义,反正包吃包住,这生活也挺滋润,那这么个好吃懒做的人咋还有这么多朋友呢?还都无偿奉送心甘情愿的,难道是钱多烧的慌?还是中邪了?都不是,因为李贽太有魅力了,他敢做别人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他不像他朋友们那么虚伪,明明早已看破世间的尔虞我诈世态炎凉,却还要道貌岸然的尊奉传统,摆脱不了世俗的羁绊,但人家李贽可以毫无畏惧放下这些,朋友们都好崇拜好想给他钱,虽然李贽最后自刎而死但他这一生过得比他那时所有人都洒脱,正如他说“七十老翁何所求”!
窃以为本书最核心的部分乃是书末尾的后叙,大历史观和以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给人以启发,学习历史不能以今时今日的道德评判标准去苛求古人,况且我们所知的历史信息多有缺漏甚至根本就是虚假事实,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过“学习历史并不总是获得经验教训,除此之外还引导我们做出新的选择”。
《万历十五年》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无一不指向这一规律,当下历史环境下的人既可以借助时势大展宏图,但也必须承担当下环境的阻碍,唯有实事求是才能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想高育良书记前半生看《万历十五年》肯定是深刻领悟到了顺应时势方能左右逢源因此官运亨通,后半生看《万历十五年》必是因为自己没有控制住贪欲,违反了前半生一直尊奉的信念和处世之道,每每翻看应该会嗟吁感叹吧!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读这本书的初衷,源于想对大历史观的初步了解,而这本书是值得反复观看。它开启了我对历史的另一个观感,来回反思,历史究竟是什么
书中详细的描绘了1587年的万历、张居正、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李贽、戚继光。涉及的方面很广,讲到了明朝的宫廷生活,万历财政,官场的斗争,边防军事,还有思想哲学。初看此书,觉得这本书似纪实史书,但却缺乏时间条理性,又有些像学术论文,但又缺少深究。更多地是围绕与本文主题有关万历十五年的人物而展开描写的。
先说我对本书描述的几个人物的感觉。万历皇帝,一个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皇帝。看此书,觉得他是在文官集团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同时他也不想长大。他的长不大不似正德皇帝般离经叛道,而是用不上朝来表达他对命运的抗争,对文官集团的失望,对他老师的失望。他的叛逆一部分是来自他的老师张居正和他的母亲,从小教育要做人上人,对自己的老师和母亲唯唯诺诺,接受各种高等教育,但他的实际生活却不如一个平常百姓,而相比于他的老师,万历是生活拮据,而他老师却奢靡成风,诸如此类对比不胜枚举。以至于万历后面清算张居正毫不留情,甚至把张所有支持者不分善恶一律打下谷底。另一部分,万历是对那时候的文官集团的失望,在本书中,在宫廷礼仪上花费颇多笔墨,为后面1586年爆发的国本之争埋下不少伏笔,虽然长达十五年,最后以文官集团获胜而告终,但在1586年爆发的时候万历就已经对整个文官集团和礼仪失去耐心了,从而导致了他1587年从来没有上过朝。1587年,明万历皇帝开始了他的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罢工运动,明朝依旧在他的统治下正常运行了二十八年。虽也有过万历三大征的功绩,但历史以更加诡谲的步伐前进着。
申时行,算不上一个成功者或是失败者。他的中庸之道让他注定平庸,但也让他不经意间爬到了文官之间的最高点。他是万历需要的人,万历需要平庸的首辅,需要一个摇摆于文官及皇帝之间的人,而申时行正好是。申时行从1562年高居殿试榜首,先后经历了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几任首辅,深知此位不是身败就是名裂,更有人是身败和名裂。他坚定于中庸治国,以求自保。1587年,身在政治风暴中心的人,却一心要离开政治风暴。不闻不问,不做不为,大厦将倾,无人扶之。
张居正,想说的太多,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现在只说1587年的张居正已不在人间,他富国强兵的改革除一条鞭法已全部废除。庞大的明帝国也将失去重心,张为明帝国所续下的最后一口气也即将用尽,明帝国摇摇欲坠将失去重心掉入无底深渊。张死后一年便被清算干净,在我看来是有两点原因:首先是他和万历的关系,我的感觉是张居正的确把万历当爱子培养,而万历早期是把他当作一个严厉的假父,可问题的重点是,他们终究不是父子。当万历发现这个假父一直并不是如他教育万历时要求自我时,内心失望,经过文官集团的点燃,内心掩藏多年的怒火终于爆发,假父毕竟不是真父,万历撕破了最后一张面具。原因二,张居正对文官利益的损害,要改革就必须害各种群体的利益。在大明朝摇摇欲坠时,张意识到大明朝最大的敌人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文官集团。这个大多数人不关心国家是否富强,只关心下一个皇帝是谁?是升官或发财的团体?他颁发大多改革(诸如考成法)都是损害文官利益的。以至于在张身死时便群起攻之,死无葬身一直是得罪文官集团的下场。1587年,世上已无张居正,而他带着他的改革一起消失在这个世界的之后,明朝各种社会矛盾爆发,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无一人能力挽狂澜。
海瑞也同时在1587年与世长辞。在我的眼中,他是个好人,是个文官道德模范,但却不是个人人想要学习的好人,在每朝每代,都不乏有这种典范,就像关羽供着朝拜,但真正学习的又有几个?海瑞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明朝体制,在外人眼中,他如疯狗般,只要此人触犯法律,道德,无论是谁,哪怕是皇帝,他都会冲上去咬一口,不近人情。他或许是孔子眼里拥有最传统最优良合格的士大夫血液,然而,1587年,海瑞身死,明文官最后半点火星随着海瑞而一起熄灭,而文官将陷入无止境更为残酷的党争。
戚继光,看到书中的他,让我更意识到明末时期重文轻武的严重现象。那时候,一个武官,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光有能力是不够的,而且必须要有文官支持。而得到文官的支持大多数方法是以金钱收买,而武官的钱又是从何而来?同时,得到文官的支持就一定会卷入更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政治斗争,无关对错,非我党类,必诛。戚继光成也如此,败也如此。1587年,一代将星,郁郁而终,而明朝文官和武官以一种更为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慢慢混合到奔溃边缘。
最后,1602年,李贽以剃刀自刎于狱中。在我看来,他不是朝闻道夕可死的精神结束的,而是以一句“七十老翁所何求”道出内心无声绝望,道已灭,我心已死,活着便没什么意义了。纵向对比于欧洲正在兴起的文艺复兴,李贽的死更让人相叹相惜。道已消,身已死。1587年的后十五年,自相冲突的,有着人文意义的哲学家李贽带着他的思想与世长辞,关闭了大明王朝思想解放的最后一扇窗。
1587年,一个看似四海升平,无事可记的一年。在黄仁宇眼中却是明朝最失败悲剧的一年,他是悲剧的开始。是之后很多大事的起因。在书中,有一句是:“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我在想,若是1587年,书中所提及到的人物都以积极状态下发展,大明王朝是否又能多延续数百年?仔细想:在大历史观下,这些假设都是不成立的,历史并不是把所有原因都归结到某个人或某几个人,我们所读的历史大多是某年某月某日何人做了某事,而我们的视角也大多数被何人和某事所吸引,而这件事的真正根源却不深究,读此书,更能体会历史并不是某种特定的形态,而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等各种因素来看。历史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以古观今才是研究历史真正意义。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围绕着1587年,作者把明朝的政治包括经济税收,军事,治国理念(哲学)三个领域讲得清晰又明了,实在是厉害至极。书中还对明朝著名政治人物军事将领的背景,他们的治国理念,军事理念做了详尽的描述,严肃又不枯燥。皇帝的存在仿佛就像一个吉祥物,他只需要代表天意做好道德表率即可,因为道德才是该朝代的立国的根基,他不需要励精图治,看穿了这一点后的万历,慢慢开始消极对待,既然我不能爽了,我也不让你们爽。而认识到这个的申时行倍感无奈却也束手无策,在立储的事上,最后两边不是人,只能抱憾归田。人人都有阴有阳,而四书只教了读书人阳,皇帝作为万民的典范,他的阴他自己不能谋也没人替他谋,偶尔任性利用皇权稍微做不合规矩的事,马上就群情激愤,他还不能杀,杀了反倒成全了他们的诤官的好名声,而且杀了之后还有前赴后继的官员出来阻止他。这皇帝有啥意思?我认为最该出家的是万历。
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