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小说,我的感觉跟译者一样——难以言说的空虚和沉重感。
其实在第二个人死的时候,我就猜到凶手是谁了,将前面的线索串起来,再对角色一一排除,剩下的人就很明显了。在情节的推进中一点点完善我的推理,一点点验证我的想法,我猜到了动机,甚至慢慢猜到了手法,可当最后他们的自白摆在我眼前,我还是觉得可怕,对这里一个个鲜活的人感到可怕。
每次读东野圭吾的小说,都看到他黑暗毫无保留的揭露和对人性最深处的拷问,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小说那么吸引我的原因。看过他的很多作品,在这之前最冲击我的是《恶意》,而这本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冲击和震撼,倒不如说是惊悚、迷惘和绝望。惊悚的是书里描绘的很多人都与他们表面看起来的样子有着很大的反差,东野圭吾在最后将他们让人不敢想象的举动和他们内心的阴暗面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曝露在我眼前,以至于让我觉得惊悚,在反应过来后又不禁思考人性当真那么可怕吗?是吧?可是我们又能如何呢?
但在这之中,我看到了一点小而亮的光,就是由美。小孩子的世界就是他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样子,他们的想法总是简单而纯粹,他们的心像一颗待雕琢的玉石。我也一直相信,人性本善,他们的所想所做都是周遭世界灌输的。孩子闪现出来的光虽两,但却十分微弱,他们需要汲取周围的能量,才能明媚生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念,有时候虽然可以忽略、极力否认,但心里那杆秤是一直都在的,不偏不倚,任是努力不去直视,到底也是不能安稳的。正如山森,若他真的不觉得自己所作有问题,又何需极力掩盖,还不想让自己的女儿看到这样的自己。说到底,人始终是自私的,只要所言所行都是为了让自己好过。这本没有问题,可若是上升到要用别人的毁灭来换取自己的安稳的问题上,那就是人性最直接的拷问了。
十一字杀人读书笔记 第(2)篇看了这本没有答案破解后的快感,而是很别扭的平静。文章中不知该指责谁,在生死面前,大部分人都是胆怯的,但愿意伸手救援的人又以人们不能接受的时间观来作为交换的条件,如此看来是不愿伸手的人该受到谴责还是以卑劣的交换方式救人的人更有罪呢?文章的最后当主角问曾给救人的人把脉的高层说“你知道他还活着么”时,更感到人们心底的自私被放大,洗脑式的让人们摆脱对良心的谴责,实则也正好为了自己能除掉让自己心烦的家伙,这样不顾人生死,只为满足自己私欲的人较前两种人更应该值得痛恨。然而源于他的地位和头脑,让人们觉得他使大家更加安全不用受到公众的指责而感激,殊不知语言麻痹的了头脑却麻痹不了真心,他们都是有罪的,内心深处他们都知道,可还愿意守口如瓶为了自己的安宁。
这本书的比较套路,基本在读不到一半就能猜到凶手是谁,可是作者又特殊掩藏了凶手,然而兜兜转转凶手还是心中所想的那个。
十一字杀人读书笔记 第(3)篇人性的复杂性是作者在此书呈现的主题。确实,扪心自问,如果面对狂暴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巨浪,你九死一生地刚刚逃离险境,能否有勇气重新跳入险境去救助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我非常的没有底气,再怎么在公众面前和道德规范自律中,都无法掩饰住自己人性的弱点,谁不怕死?谁不怕冒险?谁愿意为陌生人赌上自己的性命安忧?面对一个曾经背叛自己的自己逝去的男友(不管精神背叛还是身体背叛,于我而言,都是背叛无疑),你会黯然神伤,随着时间淡忘失去爱人的伤痛?还是选择彻查真相,惩罚凶手?其实这就是人性最复杂的地方,可以打着爱的明目,盲目地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情。理智和情感的天秤如何平衡?读完此书的感受是沉重的,没有抓到凶手,真相大白的轻松,痛快,反而有种陷入人性思考漩涡的无力感,文字的魔力就在于此,让你着迷而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