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源泉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源泉
作者:安·兰德
美国精神的奠基人安·兰德经典之作,一部青年志气与个人精神的“圣经”,影响了无数世界著名人物的“世纪之书”。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等人等人推崇备至。《源泉》之所以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对青年志气的认可,同时它歌颂了人类的光荣,显示了人类的可能性有多大。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我所一贯追求的,正是向这些为数不多的人致意。其余的人与我无关;他们要背叛的不是我,也不是《源泉》。他们要背叛的是自己的灵魂。
源泉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源泉》n听着,这可不是一本单纯的励志书,ta没那么简单,读着读着不怎么爱做笔记了,读着读着会让人后怕,怕啥呢?自我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创造、二手货等等!小孩子们懵懵懂懂的读吧,ta像一道光,在未来的路上总会照进你的现实;大孩子们跌跌撞撞的读吧,ta像个伙伴,对于有一定阅历的你和我,ta既是现在也是未来!n我们总是以读者的视角去猜想作者在赞美谁,在鞭笞谁,莫不知何为赞美,何为鞭笞,谁值得赞美,谁应该被鞭笞,又去哪能寻求到定论的依据呢?n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总是自然而然的展现!因为某人的观点而纠结时,旁人告诉我“不要钻牛角尖”;因为某件事而惶恐时,旁人告诉我“走自己的路吧”;当我面对事业低谷时,旁人告诉我“苦难是财富”;当我不得不倾其所有时,旁人告诉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慢慢的,我开始没了执着,没了信念,没了激情,我找不到内心本我的存在。我开始人云亦云的妥协将就,我找不奋斗的动力和坚持的希冀,找不到创造的本能也寻不到灵魂的源泉了!n这书不太像是小说,更像是对“个人主义”哲学的阐述,和对先驱者们的致敬。洛克的伟大,吉丁的平庸;托黑我不做形容,因为我以为他会被华纳德枪毙(可能是我太暴力了,拍下脑门儿),如果把读者都放进本书里,安兰德笔下的“寄生虫”里面肯定包括我。我肯定是受益于先驱者们的创造而得以立足,算了,我还是坦坦荡荡地做寄生虫吧。我想做的事情,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也不是为了让别人艳羡才做的,是我自己选择的。我想要钱就拼命的赚钱,我想要名望就努力的出名,当哪一天,我想要作死我TMD就使劲的作死到作死为止。不将自我的流失视为成熟,也不将“踏上正规”视为美德。即使做不了先驱,也不应忘记人类第一次在蓝天翱翔的那种勇敢。人类文明发展本就是自我主义+集体主义,本就是利己+利他,本就是创造+二手货,才得以通过制衡来使历史和未来的车轮平稳的前进!而我,只想要自己的小四轮平稳的前进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我个人不随大流,我的工作不当二手货,我时而利他、时而利己,我时而严重个人主义,时而又遵从集体主义,时而是必须的时刻,而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n摘抄被触动的语录:据说,一个人能够对一个男人所做的最坏的事情是毁掉他的自尊,这不对。自尊是不能被毁掉的,最坏的是毁掉一个人的自负。无物可求,无望可待。无所傍依。人们愚蠢地说,自我牺牲就是我们最高的美德。让我们停下来略作思考。牺牲是一种美德吗?一个人能牺牲他的正直吗?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停止宣扬那些危险邪恶的胡说八道吗?自我牺牲?可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可能牺牲、也绝不能牺牲掉的正是那个自我。尊重人,首先就是要尊重不可牺牲的自我。好的解释从来都不是最真实的。

源泉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源泉》后感

受一位书友影响,觉得一书读罢还是要记点东西。

一、关于时代和个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之后,“时代具有欺骗性”这句话牢牢刻在我心里。时代,是由众多的人构成的,没有谁跟谁的步伐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时代虽有“大势”,却没有上限和下限。突破上限的都是先行者,而先行者总是被众人视为下限。待遇好一点的,是婉拒是淡漠,待遇不好的,自行脑补。

晏阳初和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梁思成的京城规划、马寅初的计划生育……先行与毁灭、迟滞与反省,今朝此刻也一定还在上演。

二、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是最高原则,原来是有条件的:构成集体的所有个体的利益诉求能在被接受的情况下达成一致。当你拒绝这样的条件,那么还是自成一个得好。

所以,在时代和集体面前,要保有个人的自由。不要顾忌什么主流,你以为随大流走很有安全感,谁知道是悬崖万丈的安全感还是前程万里的安全感。

三、关于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行动的自由,而是态度的自由。《活出生命的意义》在描写面对集中营个人态度的自由时,其实没有感动到我。因为那样的自由,始终指向积极的,积极是社会和他人的期望。洛克的自由,在于他不在意,所为种种,只在于他喜欢。这样的态度,不指向外界,而指向自我。

四、关于权力

每次读到这样的字眼,我总是想起曾经的被伤害,此生难忘此生不会忘。权力的荒诞在于,权力是由别人给的,却常被用来伤害于人。当权者按照自己随意的意愿、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甚至是没有理由,要求他人的服从,并且自鸣得意、自恃权威、毫不自知。尤其在教育方面,教育本在育人,权力给错了人,就是毁人。

高中埋头应试教育,那时读一本散记,读到周国平去某学校走访,该校高考很多清华北大,考上北师都算差的。可某位学校领导跟他说:周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

这是有权,但明智、自知。时代具有欺骗性啊,放到历史的维度下,那些自视甚高的当权者多么可笑。

扈三娘全家被害,被宋江软硬兼施,逼留梁山,认仇做亲,下嫁从贼。于是自此之后,施耐庵几乎就不让她说话了。他不知道,她一开口,该说什么。

当时我也没说话了。但我不会原谅。

源泉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头脑是个人的属性。并不存在所谓集体的大脑这种东西,并不存在所谓集体的思想。由一群人所达成的一致只不过是一种妥协,只不过是从许许多多人的思想中推论出来的一个结果而已。它只是一个二手的结果。人类一直被教导说,最高的美德不是获取,而是给予。然而,如果没有被创造出来的东西,人是无法给予的。创造要先于分配——否则便无物可资分配了。人能相互学习,可是所有的学习都只是材料的交换而已。谁也无法将思考的能力给予他人。然而,这种能力却是我们生存的唯一手段。人类一直被教导说,要以减轻他人的痛苦为第一要旨。可是痛苦是一种疾病。人要是碰到这种疾病,就尽一切努力来给人以安慰和帮助,以此作为对美德的最高检验,这无异于使痛苦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人类一定希望看见别人痛苦——以便他们可以表现出美德。这就是利他主义的本质。人类一直被教导说,赞同别人的意见是一种美德。但是创造者恰恰是那个唱反调的人。人类被教导说,随波逐流是一种美德。但是,创造者正是那个逆水行舟的人。人类被教导说,团结一致是一种美德。但是,创造者恰恰就是那个卓然独立的人。人能独自思考,独自工作。人不能独自掠夺、剥削或者统治他人。掠夺、剥削和统治是以受害者为前提的。它们本身就意味着依赖。它们是二手货的职责。统治者并不是自我主义者。他们绝无任何创造性可言。他们完全是通过他人而存在的。他们的目标就在于他人的屈服,在于奴役活动本身。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