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本书做以下四个问题的个人阐述,同时表达自己的一些疑问:
- 在大学里要做什么(大学的意义)
- 中美教育感观
- 教师到底要教学生什么
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迎接社会,而不是给学生一份个人简历
这句话是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一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然而现在的社会,教师站在自己的阶级利益立场,所做的事情,以维护自我利益为中心开展,而不是教书育人。很大一部分教师更是完完全全置身于行政岗,终身奔波与升职加薪的官场角逐中。试问真的有必要有那么多的行政老师的必要么?他们完全不对学生传授任何自我认知的东西,怎么好意思顶着“人民教师”这顶帽子?
- 阶级性的精英教育
阶级固化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底层人民要获得公平,哪有那么容易。精英阶层轻而易举便能获得一切能够让自己提升的资源,他们霸占着这些资源,而穷人就是这样:
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
而精英们,从小就获得了不一样的格局与视野,长大了更不会缺什么。他们还没上大学身上就已经挂满了光环,有的已经包揽各种国家大奖,身怀绝世武功,而底层的人,可能连电脑也没用过几次,没见过世面,还在为一点点小钱费心费力。你以为这在中国不存在,错了,在中国,可以轻易的找出这样的例子。
写了这么多,有些消极,负能量很多,但也是看完本书我的一些观念思考,我只是觉得我们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中,我们不是非得去做那些“理所应当”的事,我更希望的是,整个社会,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 第(2)篇这几年我越发有一个困惑:高中时进了所谓四大名校,周围同学几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当时我们的英语老师也毕业于我校,在我周围同学口中,他几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我们学校出去最后就混了个高中老师。本科进了北大,我自知有很多侥幸之处,但是从一体的新生开学典礼,到北大课堂上一位位大师,到每年的校庆是恢弘的“我是第xx个转发的北大人”朋友圈刷屏,周围人似乎反复陷入一场无休止的自我陶醉,他们不断提醒你、你应该是领导者、是个优秀的人。但大学的教育让我感到失望、甚至有一点背叛,一切的努力通向的是迷茫。如果说一开始是茫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厮杀,那么到了最后,我甚至迷茫到底应该选择去哪一条路厮杀,竞争的意义又是什么。《优秀的绵羊》作者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他对名校的学生有个洞见:那些习惯竞争的精英(或者说做题小能手们),往往将理想职业定为咨询或投行,不仅是因为那是被无数人验证的康庄大道,更是因为这条路困难——那些精英已经习惯了从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安全感、只有自己付出很大代价拿到的东西、才能给他们安全感。德雷谢维奇把精英教育比做是一场游戏,玩家们拼命刷自己的资历让自己脱颖而出,而竞争的结果是录取标准的水涨船高,并且这个游戏还会惩罚那些不愿意进入这个游戏的人。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优秀的绵羊,那些精英学生们焦虑的来源,这场游戏规则的形成与演变;第二部分给了一些指引,告诉你应该从大学里寻找什么;第三部分介绍了博雅教育、教师的作用并对MOOC进行了批判;第四部分讲教育公平,认为藤校体系本身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精英大学不断自我繁衍,最后导致“理所当然的平庸”。这本书提供了审视高等教育的一个视角。为什么top学生们繁忙却焦虑,为什么在顶尖高校你糊弄一下还是能取得好成绩(文章中所说的即使你不努力也能拿“A-”),为什么出了学校会有落差,努力吸引生源的学校在各种宣传中给了你怎样的(优秀)错觉…n作者所探讨的,是这个精英教育游戏,已经在伤害场内的学生、努力奔赴这个游戏的学生、以及那些从来没有机会参与这场游戏的阶层。教育并非社会不平等的始作俑者、但它强化了不平等的状态。所以作者提问:n“我们真的要继续维持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吗?我们真的要继续人为地让教育资源处于匮乏状态,同时让我们的孩子为有限的空间相互厮杀,并进而陷入绝望和恐惧吗?”n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 第(3)篇一直想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分析,也一直觉得是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看完这本书,对这一切有了更多的理解。这一生,也许更多的是父母的馈赠,将我送入一个想对更好的高中,开启了魔鬼式训练,直至考上一个还不错的大学,然后一直颓废,啃着老本直至大学毕业。
进入职场后,公司也在强化我们的虚荣心,将我们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区别对待,让我们在一片赞誉之中开启了职业之路,所以我们对自己一直没有一个客观的定位。有的时候,这样的定位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被否定。而害怕失败,让我们不敢尝试新的东西,总是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这样的状态真的很累,所以一直在用加班和文字麻痹自己,毕竟在忙碌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感。
也许我们这一辈人真的不一样,大部分都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所以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某种程度的精英人物,生来就是要改变世界的,更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所以大家都忙着提升自己,强调效率优先,连正常的社交活动都要先考虑能得到什么,任何一个聊天都要先确认主题。
不可否认,这样的压力让我们年轻的一辈不断进步,但这样的进步未免得不偿失。之前也和朋友讨论过,世俗的成功和内心的丰盈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这个问题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并非2选1这么简单。
世俗的成功和内心的丰盈不如说成是一条轴的两端,我们都在这条轴上,一会儿趋向世俗,一会趋向内心。而这种选择的压力是由这个社会传递给我们的,赢者通吃的现实让我们必须成功,但内心可能还是会挣扎,毕竟取得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东西的,很多时候是和内心的一些价值观冲突的。就像之前有人讨论中国的敬酒文化,其实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服从性。
愿每个人在取得成功时,能有一个更丰盈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