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3)篇

优秀的绵羊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 第(1)篇

对本书做以下四个问题的个人阐述,同时表达自己的一些疑问:

  • 在大学里要做什么(大学的意义)
        读这本书的原因只有一个,我现在正处于混沌与迷茫中,不知道大学应该怎么做才算不辜负父母,不辜负其他对我有期待的人。偶然看到一个书评,介绍说这本书告诉我们大学的意义,还有大学要怎么做才好。个人认为他错了,本书没有告诉我们大学要怎么做,也并不是告诉我们大学的意义,而是剖析大学的五脏六腑,甚至是剖析特定情况下的社会,本书的意义在于引起我们自我的思考和对自我以及自我所处于的那个社会的剖析,简单说,就是让我们思考自己的真正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别人的观点来过活。同时这也是大学的意义。

  • 中美教育感观
        本书谈的是美国教育,但我要说的主要是中国的教育。国内教学模式越来越向书中所描述的美国常春藤高校教育靠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搞出五校、C9等“中国常春藤”,其次,教育的一大指标就是就业,为了就业,不断向学生灌输包装自我的理念,就像是工厂生产产品一样,让学生“主动”的打上标签,以便毕业了容易把自己“卖出去”。且不说阶级性,就这样的“卖产品”的模式,真的能够长久发展么?以我本科就读学校为例,学习成绩占最后总评成绩60%,剩余的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分,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不得不“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而不考虑这个活动对自己有什么作用,一切只以分数为目的。为了加分,献血献爱心献殷勤献什么都可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或得奖学金才能保研才能给自己打上一个不错的标签。为什么是为了获得这些东西而去做这些事,而不是我凭自己的真正意愿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学校才奖励我奖学金的么?这完全是本末倒置。这也是我眼中中国教育最致命的一点。

  • 教师到底要教学生什么
        

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迎接社会,而不是给学生一份个人简历

        这句话是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一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然而现在的社会,教师站在自己的阶级利益立场,所做的事情,以维护自我利益为中心开展,而不是教书育人。很大一部分教师更是完完全全置身于行政岗,终身奔波与升职加薪的官场角逐中。试问真的有必要有那么多的行政老师的必要么?他们完全不对学生传授任何自我认知的东西,怎么好意思顶着“人民教师”这顶帽子?

  • 阶级性的精英教育

        阶级固化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底层人民要获得公平,哪有那么容易。精英阶层轻而易举便能获得一切能够让自己提升的资源,他们霸占着这些资源,而穷人就是这样:

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

        而精英们,从小就获得了不一样的格局与视野,长大了更不会缺什么。他们还没上大学身上就已经挂满了光环,有的已经包揽各种国家大奖,身怀绝世武功,而底层的人,可能连电脑也没用过几次,没见过世面,还在为一点点小钱费心费力。你以为这在中国不存在,错了,在中国,可以轻易的找出这样的例子。


       写了这么多,有些消极,负能量很多,但也是看完本书我的一些观念思考,我只是觉得我们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中,我们不是非得去做那些“理所应当”的事,我更希望的是,整个社会,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 第(2)篇

这几年我越发有一个困惑:高中时进了所谓四大名校,周围同学几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当时我们的英语老师也毕业于我校,在我周围同学口中,他几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我们学校出去最后就混了个高中老师。本科进了北大,我自知有很多侥幸之处,但是从一体的新生开学典礼,到北大课堂上一位位大师,到每年的校庆是恢弘的“我是第xx个转发的北大人”朋友圈刷屏,周围人似乎反复陷入一场无休止的自我陶醉,他们不断提醒你、你应该是领导者、是个优秀的人。但大学的教育让我感到失望、甚至有一点背叛,一切的努力通向的是迷茫。如果说一开始是茫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厮杀,那么到了最后,我甚至迷茫到底应该选择去哪一条路厮杀,竞争的意义又是什么。《优秀的绵羊》作者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他对名校的学生有个洞见:那些习惯竞争的精英(或者说做题小能手们),往往将理想职业定为咨询或投行,不仅是因为那是被无数人验证的康庄大道,更是因为这条路困难——那些精英已经习惯了从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安全感、只有自己付出很大代价拿到的东西、才能给他们安全感。德雷谢维奇把精英教育比做是一场游戏,玩家们拼命刷自己的资历让自己脱颖而出,而竞争的结果是录取标准的水涨船高,并且这个游戏还会惩罚那些不愿意进入这个游戏的人。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优秀的绵羊,那些精英学生们焦虑的来源,这场游戏规则的形成与演变;第二部分给了一些指引,告诉你应该从大学里寻找什么;第三部分介绍了博雅教育、教师的作用并对MOOC进行了批判;第四部分讲教育公平,认为藤校体系本身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精英大学不断自我繁衍,最后导致“理所当然的平庸”。这本书提供了审视高等教育的一个视角。为什么top学生们繁忙却焦虑,为什么在顶尖高校你糊弄一下还是能取得好成绩(文章中所说的即使你不努力也能拿“A-”),为什么出了学校会有落差,努力吸引生源的学校在各种宣传中给了你怎样的(优秀)错觉…n作者所探讨的,是这个精英教育游戏,已经在伤害场内的学生、努力奔赴这个游戏的学生、以及那些从来没有机会参与这场游戏的阶层。教育并非社会不平等的始作俑者、但它强化了不平等的状态。所以作者提问:n“我们真的要继续维持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吗?我们真的要继续人为地让教育资源处于匮乏状态,同时让我们的孩子为有限的空间相互厮杀,并进而陷入绝望和恐惧吗?”n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 第(3)篇

一直想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分析,也一直觉得是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看完这本书,对这一切有了更多的理解。这一生,也许更多的是父母的馈赠,将我送入一个想对更好的高中,开启了魔鬼式训练,直至考上一个还不错的大学,然后一直颓废,啃着老本直至大学毕业。

        进入职场后,公司也在强化我们的虚荣心,将我们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区别对待,让我们在一片赞誉之中开启了职业之路,所以我们对自己一直没有一个客观的定位。有的时候,这样的定位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被否定。而害怕失败,让我们不敢尝试新的东西,总是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这样的状态真的很累,所以一直在用加班和文字麻痹自己,毕竟在忙碌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感。

       也许我们这一辈人真的不一样,大部分都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所以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某种程度的精英人物,生来就是要改变世界的,更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所以大家都忙着提升自己,强调效率优先,连正常的社交活动都要先考虑能得到什么,任何一个聊天都要先确认主题。

        不可否认,这样的压力让我们年轻的一辈不断进步,但这样的进步未免得不偿失。之前也和朋友讨论过,世俗的成功和内心的丰盈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这个问题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并非2选1这么简单。

       世俗的成功和内心的丰盈不如说成是一条轴的两端,我们都在这条轴上,一会儿趋向世俗,一会趋向内心。而这种选择的压力是由这个社会传递给我们的,赢者通吃的现实让我们必须成功,但内心可能还是会挣扎,毕竟取得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东西的,很多时候是和内心的一些价值观冲突的。就像之前有人讨论中国的敬酒文化,其实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服从性。

       愿每个人在取得成功时,能有一个更丰盈的内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