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书笔记(3)篇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作者:彼得·弗兰科潘
轰动世界的现象级畅销书,牛津大学资深历史学家从世界史视角,理清“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荣登英、美、德、土耳其、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非虚构类畅销榜首,获中外学界、政界、商界名人一致好评,《人民日报》破天荒两度推荐。从建立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从张蹇通西域到“一带一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您将发现,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书笔记 第(1)篇

#书山寻路|学海划舟【2019你好】# 〔二五

路漫漫何其远兮,宇宙蛮荒之大,终归于路之尽头。

上下求索明了兮,往者来世之事,承载于路之前行。

        在一个月期间断断续续读完这本英国作家彼得弗兰科潘写的《丝绸之路》,对于“路”一字本身的本质意义,哲学意义有了新的感悟。“路”一字在我读完此书之后,从其哲学意义来讲,“路”的本质意义为“道”,如同道家追崇的道生万物,世界万物的源头,无论是历史的进程还是个人的生死传承,都有属于历史的道路,生命的道路或者人生的道路;其次是“路”不同于“道”的抽象、遥远,“路”的存在是可想象的,能被象征理解的,多种形态理解的,“路”是这样美好的一个意义,在这本书中,是对于“路”历史意义的最好阐明。

        丝绸之路,如此优美的一个名字,是丝绸和路的结合,路早已存在,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信仰之路,基督之路,还是其他路的理解形式,这本身就是形象与抽象的结合,路是历史之路,历史进程,而人类,宗教,文明,战争,贸易都是被路承载的历史元素的构成,是历史组成中仅仅人类的部分。

        历史之路,究其本源,我们从哪里来,或者说思想从哪里来,路本身源头在哪?也许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路漫漫何其远兮,宇宙万物,终有源头,终归尽头。说了上述这些似是而非的乱语,我想表达的是也是这本书后记中所说的:历史作为史实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历史上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没人能够更改。历史之路进程中,人类史是一个章节,大历史观下的“单线程”历史脉络,而在这个单线程之中,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并非是单一的,历史之路下也有其他的岔路口,然而历史本质的意义是,无论是这之间有无数多的岔路口,历史之路只有一个源头,所有的岔路殊途同归,历史之路也只有一个终点。

        本书就是历史之路下无数的历史岔路的多线程的历史叙写,而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从4000年前“丝绸之路的创建”到“宗教之路”,从“美国的丝绸之路”到世纪之交的“悲剧之路”,全书25条路,历史是难以写尽的,尤其作为历史之路下渺小的个人去叙写历史,历史的进程是必然的无法阻挡的,今天新的“一带一路”就是丝绸之路新的发展,人类历史新的进程,也是大历史进程小小的一个节点。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已走过的路,历史是在前行的,作为我们个人来说,对历史的上下求索,追求明了,往者之事,皆承载于路,未来之事,也在未知的前路中,而以史为镜,前路亦可寻,就从作者笔下丝绸之路的千年进程去感悟,去求索,我们也可明了,丝绸之路承载的人类命运,人类繁荣存亡的意义,也可明了丝绸之路在今后的重要性,我国如今一带一路的重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平繁荣发展,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在新的丝绸之路中前行的伟大目标。

        在最后,读完这本书,从作者写作的角度去思考,如此著作真是值得拜读,谁在说历史?当然是历史中的所有人都要说,与其说作者写了这本书,还不如说作者把别人对历史说的一个总和,这本书引用的那丰富海量的文献,真的让一般的作者望其项背。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书笔记 第(2)篇

读这本书是耗时的,听一遍,再读一遍,再思考一遍,几乎耗去了近100小时,如果每天的有效读书时间在3小时左右的话,每年只能读3到4本。尽管这样,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正如译者所说“多数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都承认,历史作为史实来讲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没人可以更改;可以改变的只有当时人和后来人的看法——看得见的和没看见的,从前后看的,从左边看和从右边看的”。我们可以感到作者极其精道的历史感悟。

《丝绸之路》是一部论述人类文化交流的著作。人类何以繁盛?其关键在于人类间的交流,以此取长补短。台湾作者张先生(记不起名字了)在其《大中东》一书中讲“自然界的繁盛在于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繁盛在于文化的多样性”,一个没有交流、独自封闭的世界注定消亡。《丝绸之路》一书意虽不在讲文化,却表明了这个思想。

要实现交流,就必定是在不同人之间进行的,只有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才具有产生新变化的可能和价值。于是,就带出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一种是对立论,即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是对立着的。这种观点在发展一步就是“优越论”,即自己的文化优越于别人的文化,这种观点的实践产物则是零和博弈,两种文化不可并存,世界只能有一种文化存在,于是必须用自己的文化同化他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此,伊斯兰文化亦是如此。

这种观点下,西方就从自己的科学理性走向了一条非理性的盲目自大之路。西方人在理论上强调多样性价值的同时,在实践上却走向反面,变成了单一性的主导者。这也许是西方文化在今天越来越不能达到他们为之奋斗目标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丝绸之路》一书对此有很多闪亮的观点。

《丝绸之路》也是一本关于意识形态斗争的著作。文化上升为统治阶级意志的时候就成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极大,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任何国家实际都极其重视。对意识形态的过度强调一定会使人们的行为走向非理性。欧洲人的优越论意识形态使他们将一步人类历史描述的如同西方童话,似乎人类历史真得开始于西方,真得在西方的版图中演变,真得在西方之外都是文化的荒漠,真得人们连“西方文化(更准确地说是西欧文化,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他们是不同于东欧文化的)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天然继承者”。这样的历史谎言都不能识破。作为一个西方人,在这方面,作者的思想是闪烁着光芒的,他敢于超越,甚至对自己同类进行大胆的讥讽。

《丝绸之路》更是一部全球经济史。与其他世界经济史不同的是,它始终将世界经济联系起来论述,而不是各自孤立地论述。在他这里,全球经济这个概念不是今天的产物,而是人类历史上早有的东西,差别只在于不同时期的全球范围有所差别而已。这也许是作者早有的观点,也许是著作此书过程中产生的结论。因为丝绸之路价值就在于将独立的经济区域联系起来,它的出现以致于经久不息的存在就说明了这一观点。

《丝绸之路》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表明了今天丝绸之路的价值极其正在重新崛起的现实,即让人心服口服,也令人心潮澎湃。因为它从人类必然走向的一个视野揭示了中华复兴的世界背景。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书笔记 第(3)篇

接近30万字的卷帙浩繁的恢宏巨作浓缩下来就两个字“利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特别是讲到奴隶贸易和中东问题的章节,深受触动。

《丝绸之路》和《人类简史》一样,都是那种浩浩汤汤把人类世界几千年的历史概括提炼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边读就会边感叹作者的涉猎之广,钻研之深,真的太酷啦!特别是本来这种时间空间上的大历史就很荡气回肠。不同的是,《人类简史》偏站在人类发展和个人的角度上讲述历史,《丝绸之路》偏站在国家和宗教的大集体的角度上。所以前者对人生观的冲击会更大,而后者是世界观历史观,如果你还喜欢地理特别是中东地理的话,那这本书你肯定会爱不释手 我就是一边看书一边对照地图,很涨姿势。

中国教科书上草草带过的地方或者人物我们总是习惯性忽略,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是几个字,是一个地名,一个人名,了解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局限。我们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圆圈之外是未知的领域,我们知道的越多,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越多。

从希腊罗马波斯到阿拉伯世界,再到地理大发现后的欧洲,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接下来中国要登场了,世界中心好像转了一圈,又要回到亚洲。我觉得中国如果能保持这样发展势头的话,再加上这个堪称伟大的一带一路的思想架构和中国本身所展现出来的不同于欧美的大国责任心与所作所为,未来会是中国的。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我们受到由国家所主导的媒体的影响而产生的感觉上的偏差。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