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局外人读书笔记(3)篇

局外人
作者:加缪
《局外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的长篇小说,是这位法国存在主义作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流行度最广的文学作品之一。《局外人》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位寻常的年轻职员,终日麻木地生活在漫无目的惯性中,某日去海边度假,卷进一宗冲突,犯下杀人案,最后因“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一滴泪”的理由,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的故事。阐述了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现代生活中人类社会的荒诞和陌生感导致个体的绝望与虚无。并通过平静地记述一个小人物被司法机关“妖魔化”的整个过程,深刻地讽刺了现代法律的虚伪和愚弄的实质。
局外人读书笔记 第(1)篇

我一直都是一个局外人,回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我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地局外。小学时候我是很爱玩但是成绩又还说得过去的女孩子,和男孩们玩的相当不错,在安静与聒噪之间穿梭自如。初一初二时候我是很安静爱读书但是却又好看了一点点(那个时候会读书的很多都不好看,抱歉我说出了事实)所以在好看不会读书和不好看会读书的人群中快乐徜徉。初三转学去了非常厉害的私立学校,我是突然就插入他们那个高级群体(特别爱读书的富家子弟),开始抑郁。局外感不断涌上心头,特别难受。高一时候我是不爱读书特爱谈恋爱的比较好看的女孩子,在一堆爱读书的恬静女孩们里头显得格格不入。可是我又不是彻底会玩相当洒脱完全放弃学习的那种人,因此哪边我都无法融入。真是很受挫。高二高三时候我是不怎么爱说话只爱背课本胡乱问老师问题抓着他们不放的相当勤奋的走读生(班里多是住宿生)。我融不进那堆只爱读书的女孩子们圈子,我也融不进那堆有无数心事可以聊的住宿生,更加融不进会读书又会玩的男男女女里。高考我是班里为数不多的黑马。我去了我高一就想读的大学。去完之后发现身边的人几乎都是大学霸。我十分沮丧,感觉自己真的差极了。总是觉得自己太笨,完全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加上我非常讨厌我的专业,因此我大学一直做着和我同学们不太一样的事情譬如打篮球闷图书馆死磕小说杂文到处参加俱乐部活动等等。我就是不想学财务,我怕极了。我觉得那些分录和公式会吃了我。毕业后我去了深圳一家国企。我更加格格不入了,每天早上我都吃完饭立马去二楼走半个钟(这是我初中开始养成的习惯,饭后不出意外必定站立半个钟)期间背诵英语单词日语单词或者看微信读书的书目。吃完午饭后我就继续去散步做此类事情。我完全不加班,我相当珍视自己的个人时间,因此五点半我立马就打卡走人,好回家运动洗澡吃饭学习。回想起幼稚园的时候,回想起小时候的时候。小时候我一直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姐姐们被妈妈教唆了,就让我去做和事佬,事实上我做得还真的不错。有点点隔岸观火置之度外的模样我自己都还历历在目。我是潮汕人,但是我不喜欢说汕头话,因为我的口音并不像我姐夫一样那么好听,我怕他们本地人会嘲笑我。可是我又喜欢这里,我总觉得可能还有救,所以我总是用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这里所有的我可能可以接触到的一切东西,我在想或许我可能可以提一点笨拙的小意见。虽然我知道他们并不喜欢我。我喜欢去参加别人的乐队活动,可是我又不太喜欢一直吃夜宵喝酒通宵等活动,我还是比较喜欢早起早睡好孩子的节奏的。所以我也只是一个过客打酱油的罢了。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局外人了。该怎么拯救自己,我现在只能不断写文章来发声,来救赎自己,我感觉是有办法的,一定会找到出路的。嘻嘻(˙︶˙)。看了局外人,眼前总是浮现出JX。已经离我好远的人了。她完全就没这么彻底地把自己局外过,只是还是觉得她有点他的影子罢了。该怎么说呢这种人,肯定也是值得可怜的呀。对一切都那么地不上心,包括自己。不是上帝的视角,只是真的是一座孤岛而已。是真的没感情的吗,感觉也没有非常克制感情的流露,该有的还是会有,包括冲动之下想要去拥抱一下那个男人,时常想起玛丽的肉体等。只是再也没有了更为深层次的感情(于别人眼中正常的情感)。“死了的就不用再去关心了。”说好听的话就是主人公非常地活在当下,而在众人看来他简直就不是人,彻彻底底的没有灵魂气味的行尸走肉。活该被断头。对的,在绝大部分人眼中而且他们自己也是这样的吧,我们本就该是非常有感情有起起伏伏的家伙。活在这个世上,羁绊让我们更加珍视彼此。这才是正常的人过着的正常的生活。可是,我们真的就该因此而否定那些不怎么有感情波动的家伙吗。为什么一定需要有很浓烈的感情,为什么一定要非常地当一个局内人才可以被当做正常人。就一定都要一样吗。主人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早期生活才会变成这样我不知道,抑或是说生来本就是这样的一个近“冷血”的存在?这样的家伙活得非常的无所谓,自己没情愫,不寄希望于别人和自己,就随随便便地过一生,可是他也没有祸害到别人啊。只是那些想要亲近他的人想要和他进一步发展的人就很难受了。别人融不进他的生活,就包括他自己,他也没融进过自己的一生吧。彻彻底底的局外了。还是蛮心疼的。自闭患者,把自己孤立起来。不想随便接受别人的好意。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可以一直这样的。不渴望与任何人发生亲密关系,抗拒的是什么,是生来就这样还是经历使他变成这样。到底人出生,是不是就一定需要这种亲密关系的,一开始是父母兄弟姐妹,而后是爱人是情人。不管怎样,正常的人的轨迹必须是要有固定或者不固定的人陪伴许久的。可是,就真的是会有那么少数些看似“不正常的”人,根本就无所谓。遗世独立?孑然一身?云淡风轻地走在独木桥上,不需要搀扶,自己就可以。他们的内心啊,到底是多强大还是弱小呢?会不会还是会存在一丝柔情在,只是再也不要期望了。非常地绝望,已经绝望到不再抱有希望了。仰望天空的时候都想要努力去喜欢上天空,这到底是怎么样的难受呢。主人公对烈日的强烈感受远远超过了心理的波动。他很难受我可以感知到。所以这种人到底该不该存在,人们到底该不该原谅他们的“无情”?我想作者给了些答案。而本文另一讨论的主题就是法律的约束与强制吧。到底是对事还是对人?可以看出的人在众人眼里主人公十恶不赦,没感情的家伙活该!这世上没有他生存的余地!母亲死了他怎么可以在第二天和女友去做邪恶的肉体活动!他怎么可以不哭!怎么可以不见死去的母亲!怎么可以送她去养老院!法院上他罪加一等,也活该吧,在这奇奇怪怪的又或者说有些道德绑架的世上,把自己完全局外的人怎么又能奢望所有局内人的理解与同情呢?可悲的是又有谁是真正找到活着的意义的彻彻底底的“局内人”呢?多数人也就演戏了过着一生了吧。

局外人读书笔记 第(2)篇

他的独特与新颖,就集中体现在他那种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态度上。

默尔索何止是无法动弹而已,他也无法申辩。他在法庭上面对着对他的人性、精神、道德的践踏与残害,只能听之任之,因为根据“制定得很好”的法律程序,他一切都得由辩护律师代言,他本人被告诫“最好别说话”,实际上已经丧失了辩护权,而他自己本来是最有资格就他的内心问题、思想精神状态做出说明的。

《局外人》最后一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十分精彩地写出了默尔索最后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甫进行的对抗与辩论,在这里,他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正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对眼前这位神甫的厌烦以及长久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样爆发,迸射出像熔岩一样灼热的语言之流,使人得以看到他平时那冷漠的“地壳”下的“地核”状态。

默尔索这个人物与传统文学中的人物颇为不同,似乎属于“另类”,甚至可以说,他身上那种全然不在乎、全然无所谓的生活态度,在充满了各种非常现实的问题与挑战的现代社会中,似乎是不可能有的。

#读书打卡# 2017  NO.7

因社团读书交流定了此书为书目,方得读此书,开始觉得有些像流水账一样的记录,后想当是自己未读懂作者。借用文后导读充当一番评论。

《局外人》之所以以短篇幅而成为大杰作,小规模而具有重分量,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切入角度与简洁有力的笔触表现出了十分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而且因为其中独特的精神情调、沉郁的感情、深邃的哲理传达出了十分丰富的人性内容,而处于这一切的中心地位的,就是感受者、承受者默尔索这个人物。

一个小职员在平庸的生活中糊里糊涂犯下一条命案,被法庭判处死刑的故事,主干单一,并无繁茂的枝叶,绝非有容乃大,但却成为当代的世界文学中一部意蕴深厚的经典名著。

局外人读书笔记 第(3)篇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觉得,我写不出什么读后感来。

并不是没有什么感想,也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不敢说。

我应该有多次说过,我因为很多“奇异”“少数”的思想,总是被人们所指责。平白无故的被添上“你这样想不对!”,“你是错的!”这样的标签。

而我本身并不在意这些议论,但这次我却什么都不敢说出口。

那不如我们来说说我敢于说的,大范围的部分吧。我原以为本作的舞台设定在司法荒谬的中世纪,故事的发展也更加让人咋舌。不过虽然时间非常现代,故事发展也很贴近现实,而正是这样才更加有讽刺意味。

“法庭不是寻找真相的地方,法庭是论输赢的地方。”

一个人如果成为嫌疑人,他之前上厕所多撕了一块纸都会成为嫌疑,他之前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也会成为嫌疑,他小学抄过同学的作业也会成为嫌疑。

抹黑嫌疑人,抹黑证人仍然是现在法庭上的常用手段。

我深深地自省,发现自己背后已经钉上了罪名。

还有宗教。

说实话,主人公对神甫吼的太过淋漓畅快,差点使我忘了他的处境,只觉得大快人心。

“上帝已死?”“不,不存在的,呵。”

希望某一天,我这个“少数异端”被送上绞刑架的时候,你们可以来看,尽情的冲我叫骂。

这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另外,这个翻译是什么鬼什么鬼什么鬼?大学实习生水平?能不能至少把句子写通顺了?又是翻译减分系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