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较长)
看完了东野圭吾的一本书《从前我死去的家》,花了刚好四个小时,不长的一本小书。在这几天回家的一些时间里。 看完之后, 一种征征的感觉。 没有如释重负。也没有酣畅淋漓。
对于内容而言,这本书大概是一次关于记忆的探寻。大概也是这段记忆的探寻之旅,带来了一种阅读的紧张气氛和带领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前进一步,在另外一个层面里,东野圭吾对于 “记忆” 这个关键词有意识无意识的的解读,或者说是对“记忆”的旁白,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于“记忆”的背景音乐。 又给我们带来了思考:一段童年的记忆到底给一个人终生能够带去什么样的意义呢?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也很复杂。只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房子内,一个是房子外;也可以说是一方面是对现实的烦思,另一方面是对过往的追忆;还可以再抽象点。一个是各自的记忆流露,一个是他们记忆对于自己一生的波动影响。复杂是关于这两个地方的包含的内容复杂。
我是很喜欢这种风格,在方寸之间就可以描绘出世间的万千芬芳和疮痍。不喜欢歇斯底里。
关于故事的其他内容,不需要多说。我觉得,一本悬疑推理小说,给予我们的镜头有很多很多,我们只要拾取触动自己内心的某一瞬间就是美好的体验。至于说庖丁解牛般的抽丝剥茧,更多时候那是东野圭吾在构思作品时候考虑的内容。追求重点不在于零次栉比的全故事情节把握。
对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沙也加的,结婚的生活,以及她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我这本小说最感兴趣的地方。 在读小说的时候,一直萦绕在脑海, 形成沙也加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与她的童年有关么,那她的童年与谁相关呢?相比便是优纪的童年,因为他们小时候是在一起的。怎么找到优纪的童年呢,那是优纪小时候写的日记。日记记录了什么呢? 是他心路历程和观察到的外在一切,可以说是他们的共同记忆。省去中间的部分,即沙也加和优纪童年的共同轨迹和记忆导致了沙也加的婚后生活和她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到了这里的一步,只要是读者,都可以得出这个正确的结论,,我确定它是正确的,而且,东野圭吾也想表达这样的观点。就是说,沙也加丢失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现在的生活。 但是如何解释这个结论呢,又陷入一种说不清的状态。我们常常会说,反正就是那样。
这里就存在一个困境,我也停滞于此,无法再度前进。为了有所前进,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是知晓这个链条上的关键点。 我试着概括如下: 即“过去的事情”——“记忆”——“记忆产生的某种物质”——“记忆产生的物质对当下的导致情况”这四者与四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之所在。
这里存在很明显的地方是,上面四者中的 “过去的事情”与“当下的情况”,都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们皆处于已经上演过和正在上演中两种状态。而且可以说,都是业已形成的事实,无法轻易改变。所以重点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中间的连接词:“记忆”与“记忆产生的某种物质”。为了让能够产生的结论更严谨,我这里加入一个拓宽说明。“过去的事情”不仅仅指童年的事情。当然说,童年的事情是最底层逻辑的。引入一个概念顶定义——过去的事情指:过去自己经历的具有深刻记忆的事情。
引入拓宽说明完毕。
既然说“过去的事情”与“当下的情况”都基本木已成舟,那么,我们就把着眼点放在中间的两个环节。来理解这两个关键点,在承上启下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且慢,这里存在一个理论的缺陷。即这里的当事人,即我们去研究的对象,都是“较情感人”。如果对于在极其在封闭的体制下生活的对象,或者说一个”极度理性人”。这个“极度理性人”靠近 人工智能,也就是说,对象不受记忆的情感因素影响。那么,关于我想去探索的理论则不适用这两种群体。不过,幸运的是,这是极小的一部分群体。
现在似乎可以明确这样的两点。即——“记忆”——“记忆产生的某种物质”——,中间的两个环节是最为关键的。我为什么保留了前后的横杠呢?我觉得它们也极其重要,就像化学键一样,代表了一种连接,而且这个连接就是一种作用方式。前后的两个横杠是过往经历是怎么产生记忆的?记忆产生的这种物质是怎么引导当下的?是代表了这两种关系。那么,中间的横杠代表什么呢?如你所猜。它代表的是记忆是如何产生这种由记忆产生的物质的?
现在的大概清晰了。喔.....我是清晰了。如果你一直看到这里,不知道是否被我绕晕了呢。不管怎么说,感谢你,在2018年的平安夜里。
综上所述,我觉得,关于记忆,应该有五个最本质的问题值得去研究。两个定义,三个关系。
两个定义为:
1、什么是我们大脑中的记忆?
2、记忆产生可以影响我们行为的这种物质是什么?
三个关系为:
1、过去的经历是怎么形成记忆的?原理是什么?
2、形成的记忆是如何产生一种物质的?此处的物质需要一个定义。(这里我备注一下,避免忘了。记忆是发生变化的,记忆的场景会被自己悄悄改变)
3、这种记忆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对当下的行为产生引导或者指导的?
还要做延展的话。可以再加入两个描述。为了让这个理论更充分和严谨。即:
两个描述为:
1、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是什么情景?
2、当下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场景?
上面的阐释总共产生了两个描述,两个定义,三个关系。这七个概念共同组成了一个公式。这个公式的输入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这个公式的输出是“当下的行为”。
接下来的一重要任务,应该是丰富和完善这个公式。以及用这个公式来解释一些事情,验证一些理论,找到一些支持的证据,以及被验证。
把这一项当做一个重要的任务去做。在之前我谈过关于“记忆——潜意识”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这时候,已经比之前的两个概念的内容更加完善和具有说服力。可能更具有普遍性和可说明性。毕竟,潜意识在某种意义上面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有点小开心。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书笔记 第(2)篇1 东野还是东野n开篇时,以为东野要转变叙事风格了,从事件推理转向鬼怪灵异,由于大半夜看书,被吓到几次,脊背发凉,也做了乱七八糟的推断。但到结尾,才意识到,重点在信件之间;当然,不把信息一次放出来也是事件推理型的表达基础,前文的信息和感情也算是做好了铺垫,后面的转折还算有足够的支撑。快到结尾时,才终于明白书名的含义。2 避不开的过往n女主的现状和不安源于过往,即使那段回忆不甚记得,几乎消失、形成空白,但对现实的影响总是真真切切。关于教育,爱可以培养一个人,也可以毁了一个人。如果真是如此,我们一定是对“爱”的注解出了问题:n把自己的心心念念套在他人身上,说着“为你好”,却从来不考虑“你”的感受,从来不倾听,这是爱吗?n御厨家的第一个儿子,从傀儡转化成施暴者,就是典型范例,如果常看新闻就会明白,这样的情节不仅仅是小说桥段,更是社会事实的缩影。3 梁静茹不能给我勇气,只有自己可以n男主、女主相似,如照镜子一般,寂寞、孤独,但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合格的社会人。这情形源于两人的过往,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都被生父/生母遗弃或虐待过,从这一刻起就升起了“我不能被爱,我不能爱”的潜意识,行为和思考方式都收到了影响。但只有直面惨淡的过往,才有机会解开那个结。小说开始时,我曾评注,大意是说,没有准备接受的过往就打包,然后藏起来吧,不必非得做一个勇士,站在它的面前。但结尾,我不禁怀疑,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n“忽视”是保护自己的良方,但问题终究是问题,它不会自行解决、消失;只有站在它的面前,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祝好。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书笔记 第(3)篇《从前我死去的家》——东野圭吾
读完,唏嘘感叹。
家还是坟墓,往往一心之隔。
我们看清了真相,却道不明人性。
悲哀到极致的不是死亡,而是无尽延续的伤害。
日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究竟扭曲到什么地步?
这本书涉及到了教育,虐童,性侵,成长,自我认知,养父母与血缘亲情等社会话题。
这本书是东野圭吾认为的他最有自信的得意之作,然而这本书却遭到了冷遇。
书里每个人物都是悲哀的,但是谁也没有错,谁也没有快乐过。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了他的性格~如果遭遇不幸,是直面还是躲避?这本书给你答案。
直面疼痛会很难,可以选择逃避努力忘记,但要想获得长久安宁,必须直面跨过疼痛,将心中恐惧赶到角落去,给过去的自己打个样,然后活下去。
“人格健全的人看书是为了自我充实,而有缺陷的人看书,有时是为了自我救赎。有的时候我们从书中看到了没有看见过的世界,而有的时候,也看到了没有看到过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