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开始只是觉得此书是20世纪中国出版的最好的美育读物
可刚一读来就已被小细节感动
有亲情 友情 还有爱情 以及师生之情
每一封书信都体现了生活中的小事
却彰显了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大爱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因为脾气秉性各方面相似
但是傅雷夫妇就是傅聪的影子
尽管相隔千里 夫妇俩仍旧关心着儿子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同于朱自清的《背影》和龙应台的《目送》满是不能言语的悔恨以及内心的歉意
这里的父子母子之情都通过文字洋溢于纸上
书中的父母学贯中西 精通学术 必然会给后辈很好的艺术指导
还有傅雷和朱梅馥相濡以沫的感情
直到后来 生不能相守 死亦相伴的执念
无不让人觉得深情的人必定感情充沛
所以在文学与艺术上造诣颇高
其中的爱国情怀和为人处世无教育不让人震撼
也许是时代原因 现在的我们已经难以体会到那份深情
但是两辈人之间对于人生、艺术、生活的坦诚与倾诉却让我无比感动
全书充溢着傅雷的人格精神
懂得一个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和气象以及精神境界
傅雷家书 读书笔记 第(2)篇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这便是傅雷,傅聪和傅敏的爸爸!
阅读此书差了几分便是十小时,就当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一样,来的是洋洋洒洒,走的也是轻轻巧巧…
这是目前微读看完后最沉重也是所获最多的一本书,共作了59条笔记,收获十八本书,再结识100多个英文单词,又再次熟悉了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这些钢琴家。感同身受的是,书信深刻又细腻的地方,也是傅聪和我此时年龄相仿的缘故,假如我放在那时那地,又会有没有另一般结局呢?如傅雷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叮嘱,我想再无如此细致的世人。成长把控,学习钻研,艺术塑造,思想提升,想把六十分的傅雷升华为九十分的傅聪。爱之深责之切,谦虚的同时傅雷先生也是自傲的。傲的是,在岁月熏陶下对一切略知略懂的“谦虚”,谦虚的是,对一切所明所悟的欣欣骄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曾国藩家书》《哈佛家书》《龙应台人生三书》《傅雷家书》,这些都是让我收获很大的家书籍,一个家字一个书字,便是这寒冷的冬天最温暖的语言。
傅雷家书 读书笔记 第(3)篇«傅雷家书»含泪读完,50多年前的家书,完全没有违和感,屡次被书中浓浓的父母深情感动。信中父亲与儿子讨论艺术,平等而循循善诱;时刻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儿子忠实的镜子......
非常欣赏书中两代人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能与父母像朋友一样交流是子女的福气,一个人有个大二十几岁的人代出主意,决不会坏事。长远 与 眼前,年轻人很难把握好,有一个睿智的长辈引领,必有不一样的选择结果。但做这样的父母不易,必须放下架子、不断学习,否则你拿什么与子女交流、拿什么让子女觉得你的意见可信,并尝试采纳、吸收。
在儿子长大成人、在外求学、经历多次人生关键点选择的今天重读本书,感慨万分。庆幸自己能参与儿子的成长,并始终站在尊重、平等、朋友的立场与他相处。今天看来,这样的相处收获颇丰,除了收获儿子的爱、最难得的信任和尊重外,我自己也不断成长,长成自己欣赏、喜欢的样子。不以孝顺绑架子女,与子女共同进步,这样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是我最欣赏追求的。继续努力!!!
养儿养女,不是为了防老,而是为了观看自己的一部分,活得比自己更丰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