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
作者:罗振宇等
本书是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全新洞见的集中表达:1.用经济学思维看世界: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越来越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禀赋和优势发挥出来。这个时代唯一限制我们的是什么?是认知。为什么经济学家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从愿望到事实距离到底有多远?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你搞混了吗?文科生思维应该被彻底放弃吗?……2.创新是升级认知的工具:只有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创造之网,独具慧眼地发现很多小创新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它连接起来,才是伟大的创新。什么是重要的革新和创造?它是一堆小革新、小创造的中间关系。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一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焦虑?n可以用全书最后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中递弱代偿的原理来解释,现代社会我们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存在度越来越低,为了生存需要做的工作越来越细分化,进而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活质量大大的提高,知识的普及也开启了人类认知的大门,可是当我们经过百万年的变迁变得富足和成熟时,我们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这个社会,没个电没个网络都让人焦虑不安,何况想想如果让你回归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时代你还能活下去吗?n对于依存度而言我对存在度的感知会更为深刻,过去的人只是局限于一个村镇当中,在这里我只是张三的叔叔,李四的舅舅,是一个姓氏家族中的一员,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个人在家是父母,是子女,在公司是上司,是职员,放入现实社会当中是一位好公民,在虚拟网络上又可能是一位键盘侠,种种的身份的互换使得现代人脱离了原始社会那种家族同盟式的归属感和存在感,我们需要扮演的身份太多了,进而成了失范的一代。再加上社会流动性的加大,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了。以上只是一点思考,其实这本书也可以做为一本科普读物来看,作者用跨界的思路来诠释什么叫创新,说明其实创新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契机的发现。用微观的思路放大来看宏观的世界,细菌病毒的世界里同样有着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这些知识点其实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创新了,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总归最后还要回到这本书的开始,虽然这个时代在瞬息万变,虽然日新月异的科技让我们目不暇接,但是我们还得守住一些不变的东西,然后再考虑创新,挖掘,因为最终这些不变的东西才是我们想要追寻的结果。最后还有一点思考。逻辑思维虽然好,毕竟是别人的意识输出,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虽然这个时代节奏很快,但是知识还是要自己剥开了,揉碎了,慢慢品味的。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看书的时间很少,各种屏幕带给我们足够多的信息,也抓取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我们发现,只要掌握常用app的使用,即使不读书、少读书也可以有效选择,在生活中过得不错。然而这个世界是复杂的,爱读书的人其实是想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真相,是想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如果说浏览信息是在了解what,世界是什么,那么爱阅读的人则是在探寻why,为什么,学以致用的人就是在how,研究怎么做。

这本书里讲到了为什么今日头条能崛起?为什么几百万人会去看一列火车运行七个小时的直播?面对现实,你更愿意选择实用的理工科思维,还是让人感觉美好的文科生思维?为什么死磕到底、不懂转换的人其实是一个创新者?为什么

这个时代的石油就是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而恰好中国掌握了这种现代“石油”?为什么人类能干掉猛兽,却消灭不了病毒?人力资源经理说一句什么话,就能点燃新员工的激情?为什么经济越发展,文化越繁荣,反而让我们感到更加的焦虑?

今日读书:罗振宇《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作为一个贩卖知识焦虑的家伙,罗胖总结出他和朋友们的读书心得。看完此书,我觉得最重要的启发是:那些来自文学、物理、生物、经济、历史,哲学等各个学科的深度思考,如同在现实迷雾中,点亮的一盏盏灯,微微灯光帮我们照亮更远一点的路,这样的光明让我们感觉温暖、踏实,让我们有机会成为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这本书的每句话都很熟悉,全部来自于罗胖最早做自媒体时候的罗辑思维的内容。读这本书也勾起了我几年前大爱看自媒体节目,如晓说,罗辑思维,袁腾飞讲历史…的那段日子。这种知识碎片化的摄取很难真正帮助你对于某个领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能够给到你的也就是某个点的灵感激发,或是某种理论的新角度,以及一些惰性知识的补充。尤其是罗胖这种典型文科生思维,自己都没有严密理工科逻辑的传媒人。部分言论,让理科生深受折磨。不过如果你拿它来当教科书或者科学文献来看就没有意义了。说回本书,罗胖截取了那一年做自媒的几个论点:互联网融资,魔鬼经济学,病毒细菌,前员工还有社会演化过程中因为代偿性的多元化叠加从而导致的人类存在度下降。还是会有新的想法,尤其是当自己已经读过他书中提到的那些诸如从0到1此类的书。似乎每一本书罗胖都能从商业的角度分析到它的价值,这更凸现了吸引力原则。当你的注意力聚焦与某个领域的时候,看任何书做任何事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关联的蛛丝马迹甚或提取出某个理论某套体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