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寒夜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寒夜
作者:巴金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寒夜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昨晚在知乎找书,看到某文学博士将这本书与《围城》并列,随决定一读。n说起来,这本书和《围城》相似点不少,都是将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国统区里的境遇,男主都显得懦弱与无能,其家庭都并不和睦。《围城》更偏向于是一部讽刺小说,用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一副当时人们生活的现状以及那帮穷酸文人的丑样;至于《寒夜》,通读下来,让人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n从小处来看,《寒夜》写的文宣,树生和其母亲的纠葛故事,文宣爱其妻子树生,也爱其母亲,但母亲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对新知识分子的妻子不甚待见,文宣夹在其中左右为难。直到小说结尾,我还是一直认为过错主要在文宣和其母亲,文宣的懦弱和母亲的自私,让这样的一个家庭走向毁灭。在我看来,充满生机有活力的树生,是斯嘉丽在那个时代的化身。但在后记中巴金老先生指出,树生的那种生机,其实是追求个人的享乐,她终究不过是一个花瓶。但在我看来,树生对文宣的爱,是让人震撼的。n而从大环境看,《寒夜》是对蒋介石统治时期的一种控诉,在那样的战乱与统治下,知识分子们几乎全无出头之日,只能黑暗中消磨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最终倒在寒夜中。即使胜利来临,也并无太大改变。n初读《寒夜》,一如我初读《围城》,无太大感受,一是此次更注重情节,不能细细品味,二是阅历不够,我尚在象牙塔中,没有接触到更多的黑暗面,没有太多在寒夜中行走的经历。待我经历几遭之后,想来重读会有更深的感受。nAaronn2018年12月29日夜 于Evanstonn

寒夜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这是我花钱买的第一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标题《寒夜》我觉得这个是一语双关了,表面上写度过的漫长的黑夜,实则写那个年代抗日战争的时候。对知识分子像汪文宣等的压榨,读书人没有地位,收到打压,汪母也是读书人却还不如一个老妈子。可叹又可悲,以前的汪文宣与妻子追求的是教育事业兴办学校来实现理想,而现在连孩子的学费都面临负担。

我觉得小说从头到尾在心理描写刻画很成功,汪文宣内心对周主任的反抗,看见妻子与陈经理在一起的无奈却又无力。对妻子与母亲矛盾而自己又不能调节的痛苦。事实上这也是他作为一个老好人的表现吧,处处忍耐处处软弱 可是现实是不需要这样一个老好人的。社会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

在我看来小说的主旨是很鲜明的,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应该要破除封建的旧思想,走上新道路,而不是停滞不前。巴金先生的写法是以小见大,透过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实写黑暗社会对人的迫害。真实而典型

寒夜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寒夜》这部小说的故事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寒凉,文宣一家在当时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渴望,但最终梦想抵不过现实,尊严抵不过生活的压力,原本一个有梦想、有激情、有浪漫、有真情的家庭被社会压抑得支离破碎,,文宣病死、树生离家、母亲和儿子不知去向,可见当时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的窘迫,反应出当时的社会形态,国家遭欺凌,民众不会有幸福生活,这本书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特别是作为重庆的我读起这本书,感觉就是身边发生的事了,看到昔日躲避敌机和作战的防空洞,看到为了延续文化遗产经过修复后保存下来的三层楼房,走进历史博物馆,战火纷飞的画面历历在目……曾经如此萧条破败不堪的城市而今繁华喧嚣,高楼林立,年轻时尚,让我们叹为观止!如今国富民强了,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啊!!!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