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古代帝王之中,康熙确实是一个雄才伟略之主、勤政开明之君。
八岁继位,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于适当时机剪除了鳌拜,开始亲征。
在位期间,康熙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遏制俄国,并且完善政治,发展经济。康熙六十一年,在他人生最后的时间,清朝在他的带领下已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
更难得的是作为帝王,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像书中就提到了康熙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经、史、子、集,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
的确,康熙在位期间也兴起过文字狱,为稳固政权也有偏激的政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无论哪个朝代哪个皇帝都未做到普天之下毫无一点怨言。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这个伟大的君主在畅春园永远地闭上了他的眼睛。爱新觉罗玄烨,这个开创了盛世的男人终于结束了他的生命。放心地去吧,你的毕生功绩后人都会了解,你的盛世永远是史书里重要的一笔。
康熙大帝(全集) 读书笔记 第(2)篇书写得着实不错,跟《明朝那些事儿》风格很像,但是又不一样,更偏重于史实,四部书讲述了康熙皇帝传奇的一生。
康熙皇帝能在位六十一年绝非偶然,他的勇猛无畏、知识渊博、行事风格、大局意识绝非常人所能拥有,一个人普通人能有他一个方面突出就算是特别优秀了,而康熙却独自拥有了这一切,他兼有满人的勇猛无畏,又有汉人的缜密思维,既通晓兵法,又熟知文理,堪称帝王的典范,只可惜晚年生活过得有点儿不如意,几个皇子争来争去,也整的自己很不开心。
有人说康乾盛世可以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也确实不无道理,封建的东西也确实不好,但古人的那种精神确值得我们学习。舍生取义、不畏权贵、一心为民的大有人在,在康熙大帝里,于成龙可以是一个清官,但却不是一个好官,周培公还是不错的,靳辅、陈潢治理黄河也算是一大善事,若不是于成龙一意孤行,也不至于功亏一篑。
康熙皇帝,知人善任,在帝王统治中,这一点儿很重要,在他手下的人基本都是特别有能力的人,他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实属不易。
不写了,总之,书写得很好,讲述的康熙皇帝很全面,大家可以好好看看!
康熙大帝(全集) 读书笔记 第(3)篇本书是系列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的第3卷。它着重表现康熙在统一中华、治国安民方面的文韬武略。平息“三藩”之乱之后,康熙四处物色治河能臣,亲赴汴梁,视察黄河,任用能臣疏浚潜运,终使黄河变清;任用良将,操练水军,德威并用,东收台湾;开博学鸿儒科,选拔良臣,缓和民族矛盾;南巡金陵,祭祀明太祖,团结前明遗老;纳忠言,整顿吏治,惩办贪官,创一代新风;北巡盛京,与东蒙古诸王结盟,进而西征葛尔丹,完成统一中华大业。此卷中又一批新的艺术形象活跃在读者面前:如风流倜傥的高士奇,清廉固执的于成龙,犯颜批鳞的郭琇,栉风沐雨的陈潢,拔箭啖珠的施琅,行乞街头的“香美人”,精明过人的“能婆子”等。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刻画,再现了清初的社会民情和玉宇呈祥归一统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