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巴别塔之犬
作者:卡罗琳·帕克丝特
一经出版,便与《追风筝的人》《哈利·波特》同时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我们有多爱,就有多孤独。《巴别塔之犬》以充满悬疑色彩的开头,引出至真至柔的主题:男人和女人的交流究竟是对话,还是两个人的自言自语?它让我们读懂爱,读懂理解。多读一次,就多一次与亲近的人打开心结的机会。武志红因此说:越爱一个人,我们越渴望将这个人纳入自己梦想的世界。身体的距离越近,心灵的距离就越远,这也是他人即地狱的缘由。
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到了愉快的每周补书评的时间

我逐渐发现了自己的习惯

看完一本书的时候 往往需要翻开下一本使自己平静

暂时脱离上一本带来的余味

如同喝了一杯再好的咖啡 最后我还是选择用一杯白水漱漱口

下一杯换了茶 间隙的时候会回味一下上一本 

顺便把该写的书评补上。


这本巴别塔之犬故事和架构都很简单 虽然已经过了一周 但记忆里剩下的情节也很多 印象最深的 便是面具

做面具的新娘,是个要求心爱的男人陪他完成一场不许吃正餐的七天约会的任性姑娘。

忆白纱的孤单的男人,是个试图让狗说话的,追逐新娘残留气味的深情男人。

每个人看书的时候,都在做解构和重组。人们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和经历去理解甚至误解一本书,一切都来的自然又顺遂,没人可以对不同的理解和误解表示批评。

我试图解构。巴别塔之犬是三个大故事和若干个小故事

大故事1. 有精神疾病的妻子从苹果树上跃下寻求死亡,丈夫寻求原因并试图理解和回忆。

大故事2. 身为语言学家的丈夫想要从妻子自杀唯一的目击者:狗狗罗丽处寻求真相,因此想要训练狗狗说话,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也读懂了妻子并且走出阴霾。

大故事3

故事主角是名叫珍妮的女人,她爱上一位叫坦林的武士,但这个人却被仙女皇后还是精灵皇后之类的神怪绑走,因此珍妮必须去救他,把他带回凡人的世界。于是,在万圣节的午夜,珍妮守候在树林里,当所有仙子和精灵都骑着马从树林穿过时,她一把将坦林从马上拉下来,紧紧抱住他。无论仙女皇后把坦林变成什么可怕的东西,不管把他变成蛇、变成张牙舞爪的野兽,甚至变成烧得通红的铁棒,她都不能松手,她必须紧紧抱住他,直到他变成‘赤裸的男人’——这个名词好像不怎么好听?总之,到那时他就永远属于她了。”
当珍妮救出坦林,一切尘埃落定后,那位仙女皇后简直气疯了。在我的版本中是这么说的——那时仙女皇后气急败坏地说:‘你带走的是我骑士团中最好的武士。’接下来仙女皇后对坦林说的话让我感到毛骨悚然:‘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今天的事,我绝对会挖出你的两个灰眼睛,放进泥土做的眼睛;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你不会属于我,我绝对会无情地挖出你的心脏,放入一个石头制的心。’

对,这是个童话。

主角其实不是珍妮,而是仙女皇后,她永远无法理解失去,她太爱坦林以至于说出那句狠毒的诅咒。

我不知道失去最好的武士是什么感觉

因为我还没有失去

但我设想了一下,我应该不忍心为他换上泥土做的眼睛和石头做的心。我不知道是因为我不够爱还是爱的太深。

若干个小故事都与妻子的面具有关。她做了很多件面具,一张面具是一颗人心。我最喜欢的是她为那个早逝的少女,珍妮弗?还是什么名字(抱歉过了一周真的忘了)做的面具。一个面具带着另一层面具。下层的面具在哭泣,上层的面具在假笑。很遗憾,少女的父母很讨厌这只面具,妻子只好重做了一件华丽的带着花朵和蝴蝶的面具给她的父母,嗯,满足一个父母对少女所有的期冀。

所以那只双层面具留在了女主的家里。

这个意象很浅薄 又简单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设定。

有的时候很简单的事情,拿出来聊,也有趣呀。

我看的时候写了一小段

“这里很有趣 父母总是自以为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 其实并非如此。每个个体在面对任何他人时都会带上一副面具,而了解的不过是ta想让你了解的那部分。没有人能够透彻的了解谁,只有0-99%的区别。
可怜珍妮弗 最后的面具 也要被带上另一个面具。当然 谁能说露西就真正的懂珍妮弗呢?不过是看了她一本日记而已。所以露西的处理很巧妙,她只是做了双层的面具……

这个面具绝对是大师之作,却不是珍妮弗的父母想要的。在我的印象中,这是露西唯一遭到客户退回的作品。她告诉我,那对父母一看到这个面具便发了脾气,珍妮弗的母亲当场哭出来,而她的父亲则对露西大声咆哮。“这不是我的女儿!”他愤怒地说。

另外两句话很好。放在这里。

我们每个人不是都有两颗心脏吗?秘密的那颗心就蜷伏在那颗众所周知、我们日常使用的心脏背后,干瘪而瑟缩地活着。
让我们的第二颗心脏变色的并非梦境,而是那些在无法入睡的夜里奔腾过我们脑海的思绪。这些思绪,我们是绝对不会告诉任何人的。

绝对。

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圣经·旧约·创世纪》里第11张记载,洪水大劫过后人类质疑上帝对他们的承诺,他们变想要建一座通天塔以至于下次洪水可以避免人类都在地上。上帝对人类的做法很生气,便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建塔便没有完成,人类从此各散东西。这便是巴别塔的由来。 

r

《巴别塔之犬》是一部讲述狗的并带点悬疑色彩的小说。主人公保罗的妻子露西在家里的后院上从苹果树上摔下来死了,虽然警察判定是自杀,但是保罗一直在怀疑。现场的唯一目击者是他们的狗罗丽。为了探究妻子死亡的真正原因,保罗产生了想让罗丽说话的执念。r

r

书的单数章节讲述了保罗想让罗丽说话,他从教他吠叫开始,后来又想教他打字。后来保罗了解到一个可以让狗说话的组织,他们对狗进行手术改造,接上人类的下颚,结果当然可想而知,那里的狗都接受了惨无人道的实验迫害。保罗一开始由于好奇带着罗丽去了那里,却发现罗丽小时候是从那里逃出来的。坏人们趁保罗听宣讲的时候偷走了罗丽,保罗找到她的时候,罗丽已经被切掉了喉咙。r

r

书的双数章节讲述了保罗和露西的故事,从他们相遇到后来成家。露西是一个面具制作师,她为各种各样的人制作面具。故事中的很多细节都能透露出露西抑郁的症状和自杀倾向。r

r

在文章最后,保罗在罗丽的项圈背后和被露西打乱顺序的书籍排列中,终于发现了隐藏的谜底,露西是自杀的。r

r

“你带走的是我骑士团中最好的武士。”r
“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今天的事,我绝对会挖出你的两个灰眼睛,放进泥土做的眼睛;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你不会属于我,我绝对会无情地挖出你的心脏,放入一个石头制的心。”r
r

它来自一首苏格兰的古诗《坦林》,珍妮爱上一个叫坦林的武士,但是坦林却被仙女皇后绑走,珍妮把他救了出来。上面是气急败坏的仙女皇后对他俩说的。r

r

露西和保罗还有罗丽,仿佛是巴别塔下的生灵。他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有这各自的语言。露西一直活在自己的“孤独”中,即使保罗对她很细心的照顾也很关心她,但她仍然细腻到容不下一点沙子。她迷失了,继而决定用死亡来逃避。r

r

露西活得太细腻了,她会为游乐场中插队的中年人而愤怒不止,她会为她误以为碰到“蓝玛丽”但却不是的现实难过不已,她会为亡者父母不理解自己的面具作品的抑郁寡欢……她的感情很脆弱,即使保罗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她的心灵,但她最后终究是碎了。r

r

从科学的角度上说,露西就是抑郁症。r

r

你不了解它,你没有经历过它,你没有资格去指责露西的脆弱不堪。r

r

正如这本书的题目所蕴含的“巴别塔”,我们和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也并不相通。r

r

可是生活总归不会是一直糟糕下去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境,我们总该向着好的方面去奋进。给身边的人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呵护。即使每个人都由于巴别塔被阻隔,但是总有一种东西不会被阻碍。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说不同的话,但世上还是会有爱,能穿透一切的爱。r

r

在现在社会中,无论是家庭成员一起生活,同学之间一起住宿,或者是同事间一起共事,之间总会有现代人不可避免的焦躁不安郁闷等(现代人的焦虑)症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巴别塔在各自的心里逐渐变得越来越破碎。越是浮躁就越缺少爱。r

r

我们要彼此共度的不是什么挫折、痛苦、甚至死亡,而是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共同建造的那座心灵的巴别塔。r

r

用爱去倾听彼此的语言,一起去建造共同的巴别塔,在塔顶拥抱彩虹。r

r

当然,巴别塔永远不会封顶。r


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以为这是一本认真探讨如何教狗说话寻求证人的侦探小说,慢慢发现其实是悼亡题材的作品。起初情节导向妻子的死只是单纯的意外,随着剧情的展开,主人公主动的探索揭秘,在妻子过世后通过她留下的线索从另外的角度走入了她的内心世界,对于最初“教狗说话”的执念也渐渐释怀。

单纯的爱不代表理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的给予,就很像书中的一对父母,始终不愿意看自杀了的女儿的日记本,也无法接自己女儿的亡者面具,是一张欢笑的脸覆盖着悲伤的脸。但是有些人的心就像一片平静的湖,只需要轻微的震动就会激起巨大的涟漪,他们的悲伤与生俱来,无尽的的孤寂藏在心底,那么大的世界也无法让他们感到很多的快乐。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