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分就像一瞬间在特定时空的碰撞射出的一见钟情。有些东西就是这样,你需要一个契机,你才会去打开它。与梁鸿的这本“中国在梁庄”的相遇是在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之中那本书中。梁鸿(1973—),河南邓州人。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著有《出梁庄记》等。 也算与我是老乡,作为也是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于作者和研究农村的文章书籍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可能与作者一样在那片土地生活了几十年与那片土地也早已融为一体,在年复一年离开的这十几年中,我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它,不在注视它,不在关心着它,那里有我离不开的事物与想念的人。
离开家乡年复一年为了生活去寻求生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早九晚九的工作也曾充满怀疑过,我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有没有意义?在思维的最深处,总有个声音在持续的提醒自己: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那种能够体现人的本质意义的生活。
行走在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中,找不到一点属于自己方寸之地,那种身处家乡土地的踏实感无从获得。而家乡之所以让人踏实,是因为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如果没有这些,没有故乡,没有故乡维系、展示我们逝去的岁月和曾经的生命痕迹,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奋斗、所有的成功与失败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有何意义》一本书里胡适说:在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是啊!作者梁鸿为了寻求人生的意义她回河南老家“穰县梁庄”待了将近五个月,记录下那里的所见所闻,来决定他人生的意义。
有人说:她所做不是科学的田野调查,近似于纪实文学,未夹杂太多意识形态、学术方法和理论术语。我觉得不尽然,如何不科学?她以焦点访谈的形式去摊开农村的内在时空的一面,把农村的生活场景与现实的困境以真实的面目给展现出来,难道说农民的生活还需要学术方法与理论?我觉得它就是一部伟大的纪实并具有科学性与文学性的,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农村的生活方式与问题都是深有体会,在我爷爷爸爸那一代人的历史故事也是略有耳闻,他们与书中的故事惊人的相似。
五个月的调查走访完全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农民对政治冷淡。在书中,梁鸿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村民自述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他们的情感和所面临的问题传达出了中国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近几年来国家飞速发展,农民小康生活更是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一切都在往新农村上的道路上推进,农民生活也有所大大的改善,村村路通,农村合作医疗,土地补贴,农村环保的投入,这些都让农民成为更大的受惠者,农村的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农村存在的一些弊端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留守老人与儿童,教育缺失这一块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这一块农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块给孩子和老人带来的危害性更大,甚至影响着社会。比如2006年1月23日,穰县公安局从镇上高中带走一位少年,因他涉嫌奸杀一名82岁的老太太。2004年4月2日,人们发现老太太朝着门的方向斜躺在床上,脚耷拉在地上,下身赤裸,地上、床上、身上全是血,头部被砸了一个大窟窿。 在这个案件当中我们应该深思是什么让孩子误入歧途?我觉得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最近的震惊社会的“湖南少年杀母案”,2018年12月2日晚间,湖南省益阳市沅江泗湖山镇一名12岁的小学六年级男生,持刀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在家中。继杀母案后的又一起杀母案浮出水面, 2018年11月22日下午,山东济南建大花园小区酿起一起人间惨剧,一名正在上大学的男生(24岁),捅死了自己陪读的母亲。 这两起杀母案让人细思极恐,不论是家庭或学校教育缺失这一块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总在喊口号“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路路畅通,留守老人儿童依旧没有减少,青壮年流失率还是居高不下,这些都是造成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农村还是没有相对应的稳定工作收入来源。昨天在头条中看到商界大佬马云出席贵阳数博会“精准扶贫”高端对话环节发表的讲话。
马云说【扶贫、脱贫和致富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扶贫“给人以鱼”,脱贫“授人以渔”,而致富是给大家造鱼池、鱼塘。
贫穷不是我们农民不努力,而是我们的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没有完美的结合。贫困县不是贫困县不努力,而是我们的发展模式没有跟上,贫困在根源上有很多的问题,特别是教育的不平衡、医疗健康资源的不充分。”他说教育如果不重视和关注很多年以后这些孩子依然是贫困,依然是穷人。大数据、互联网要解决土地上种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如何让土地增值,因为只有让土地增值,只有农民觉得土地有利益可图,农民才会回到土地。过去农民背井离乡,成了农民工,今天如何让土地增值,让农民回到家乡,变成农业工,形成真正的农业产业,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最后说道“脱贫是给人以希望,而不仅仅是给人以钱财。” 】我看到大佬的讲话我内心兴奋与震动,因为他说出了农村贫困的弊端,并为教育和留守提出的前进的方向。
每个人出来久了希望某天都能落叶归根,享受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因为家乡的土地是深情的,是温暖的,这是多数人与我一样的梦想,我也更希望的我的家乡往后会越来越好,青山绿水,妻儿相伴,我所能做的就是趁年轻为家庭和社会拼尽绵薄之力,蚂蚁的力量虽小,只要努力不放弃,一点点的贡献在前行的路上也将汇聚成大河大江。
2019.1.9(星期三.小雨)
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 第(2)篇作家梁鸿更像一个学者在追寻自己的精神存在,在寻找“救赎”而写下这篇文章。文章用客体性的写法,以一种超乎自身意识的形态讨论当下的农村作者想保持梁庄的原汁原味,塑造读者眼中的梁庄,眼中的乡村生活。但是像作者自己所说,在文章的写法上保持了文章物理上的真实性,但在精神上,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加上作者多年在外学习,甚至受到最多著名作家写作手法的熏陶,导致文章本身带着情感去寻找问题。比如文章很多拜访老乡的段落,作者在通过自己主观臆断去引导老乡的悲痛和伤感的情绪。然而,乡村的历史,和乡村人物生活的状态就是这样平淡如水。我们眼中的乡村已经被固化了,认为乡村就是乱糟糟,充满了空巢老人的悲痛,充满了留守儿童的叛逆,充满了乡村媳妇的哀怨。其实状态是这样的,但我们刻意抹杀了乡村人民的坚毅,自然,和朴实,忽略了追求,生活,和希望。整本书还原了当代中国乡村的现实,从老人眼中吃大锅饭开始,到现在楼上楼下电视电话,村村通路,免赋税,村民荒废田地,外出打工进行勾勒,塑造了一部乡村历史的大作。文中描绘了很多干部与村民矛盾,县委书记对乡村发展的空间战略,是当代中国农村干部解决乡土问题的指南,非常有借鉴意义。
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 第(3)篇灰爬满了墙,
苦拧成了结,
累凝成了疤。
风徐徐,轻揉,
却带着刺。
雨沙沙,穿指,
却缝着针。
黑黝,纯朴,
憧憬,执着,
创造者的烙印。
标志,创新,
繁华,吸引,
别人城的骄傲。
辉煌,
一砖一瓦,一钉一锤,
拉纤的手,老茧,沧桑。
十字路口,
向前,迷茫,
向后,惆怅。
足印,空白,消失,
幻望的未来?
叹?悲?梦?
抬头,
光,在夹缝里,
穿过城墙,刻画家的模样。
一根细线,惦着心头牵挂。
信念,浮出新鲜的芽,
闪过白云,染上热情。
一年又一年,
绿叶展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