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却也磨得很细。”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是一个残忍、自私、冷酷无情的人,却在作者的多重塑造下成为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早些时期,他还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人届中年,已婚,育有子女,脚踏实地赚钱糊口。平淡无奇的生活如同针摆,一下又一下敲击着查尔斯的内心,就此他忽然被点醒般,舍弃一切离家出走,一意追寻他对艺术的热爱,不顾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其谣言寸耳不闻,具有极其强烈的自我意识。
尽管他生活贫穷,却依然保持一种清新寡欲的境界,他视钱财如粪土,视名气如无物。你无法赞美他,因为他抵制诱惑,他也从没想过要向现实和生活妥协。他在巴黎生活得比底比斯的隐士还要孤独。他对他认识的人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他们离他远远的。他专心致志地追寻目标,为此,他不仅愿意牺牲自己,还会牺牲别人。他有他的理想。
就这样,查尔斯成了许多人眼中的疯子,不可理喻的疯子,他没有一句解释,更没有丝毫的悔意。他的妻子也在最后对他放下了执念,在一次会话中,她这样回答:
“你听说过你丈夫的消息吗?”
“没有,从来没听说过,怕是已经死了。”
查尔斯的心里似乎充满了无数奇怪的音乐和不为人所知的图案。也许我们始终无法理解查尔斯在面对布兰奇自杀时的漠不关心,以及对待憨厚、单纯的施特罗夫时的冷漠和嘲讽。但我们却可以从布鲁诺船长的谈话中对查尔斯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俘获斯特里克兰的狂热是一种对美的创作激情,让他片刻不得安宁,驱策着他东奔西走。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朝圣者,会永远向着让他魂牵梦绕的圣地前进,附在他身上的魔鬼却毫无怜悯之心。有些人追求真理的愿望非常强烈,为了达到目的,就算把他的生活彻底颠覆也在所不惜。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打心眼里同情他。”
正因如此,他从不相信爱情,或许他并不需要爱情。他的人生将在自我的折磨和绝望中画上句点。
塔希提——一个美丽的小岛,天空蔚蓝,海水清澈。查尔斯在这里终于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他还和其他女子结婚成家,生下两个孩子。在他悲剧人生中那段最寂寂无名的日子里,他用尽所有力气完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壁画后又命其妻子将其焚毁,他的画作充满力量,有对于美的原始追求和世界的追问,他不善于利用技巧讨人欢心,也不善于交际,是个可憎的人,可我觉得他这个可憎的人却很伟大。
正如他自己所讲:“有时候我想象茫茫的大海上有一座孤岛,我可以住在岛上一个隐秘的山谷里,周围是一些奇怪的树,我静静地生活在里面。在那里,我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很多人说他是痴人说梦,甚至不负责任,而只有他知道内心的热情和追求的理想,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呢?
当然,除查尔斯外,我更喜欢单纯、善良的施特罗夫。他一直那么胖,肉嘟嘟、红通通的脸颊闪闪发亮,活像一个成熟的苹果。他依旧将自己收拾得十分利索,依旧穿他那件整洁的黑色外套,戴着圆顶高帽——不过那顶帽子小了点,紧紧箍在头上,这样一身打扮,显得他干净利落,衣冠楚楚。他生性和蔼宽厚,却总是那么冒失莽撞;他拥有真正的美感,创作却很平庸;他对感情具有特别的敏感,行为举止却很粗野。若说是处理别人的事情,他能干得非常出色;可在面对他自己的问题时,却总是弄得鸡飞狗跳。他总是出其不意地给人以“惊喜”。为了挽回出轨的妻子布兰奇,他竟然把理智和尊严都抛弃了。
“我必须留在这里,这样她在需要我时,就能找到我。”他又是这样说,“要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而我又不在她身边,那就太糟糕了。”
或许为了实现浪漫的生活,就必须具有一些演戏的天分,爱情会让人缺乏自信。人们明知爱是虚幻,却还是为其放弃实实在在的东西,于他们而言,爱情胜过现实。爱情使一个人变得更强大,同时也使他变得更渺小。他们不再是自己。他们不再是人,而是成为一个物件、一个工具,要实现对于他们而言十分陌生的目的,爱情总叫人变得多愁善感。布兰奇的背叛可谓致命一击,他再也不能那么轻松地接受别人的愚弄了,他再也不能和嘲笑他的人一起大笑。他是个遭到遗弃的人。
隐隐心疼,在纠结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终于读完了此书,用了将近七个小时的时间。读书的时光无疑是快乐的,崭新的。期望在日后寂寂无名的日子里,能再次翻开此书,叹一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怎么都不会想到喜欢举办聚会的斯特里克兰太太口中那个前途大好的证券经纪人丈夫会突然抛下一切追寻自己的梦想。我不太理解甚至有点反感斯特里克兰,他对待妻子子女的绝情、工作合伙人的不负责任,在我眼里他所谓的追求艺术美感就是一种对待感情的自私与随便。为了坚持对画画的追求,无视外在物质成为一名彻底的流浪汉,穷困拮据连生病也没办法医治任由生命随艺术飘散,幸运的是遇上同样对画画艺术有着独特追求的施特罗夫,将他带回家照顾,给他画室画画,甚至赔上一直安于在家操持家事的妻子布兰奇。布兰奇迷恋上斯特里克兰,跟随他流浪,作为他画画灵感的来源与模特,但是画作结束所谓的感情关系也就结束了,同样的绝情使布兰奇自尽了。然后我大吃一惊的是对斯特里恨之入骨的施特罗夫在妻子死后看到斯特里为妻子画出的画作时,艺术的感染居然使得这种愤怒荡然无存,有的只是钦佩与感叹。对艺术的追求难道真的有这么大影响力吗?n“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说的就是特里斯克兰了,对于梦想的坚持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的,他却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好在后面他遇到了了一个与他心意相通的艾塔,尽管在他口中都是不屑的言语描述艾塔的爱,但我想他应该是舒服的满意的,麻风病与失明症也阻挡不住他对画画的追求,在死前能创作出巨作却又一把火烧毁,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纯粹的艺术这一点也很令人佩服。本为鱼儿却生活在陆地,水土不服的难受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外人无法理解,就像穿了不合脚的鞋,所以他孤独,才不在意别人眼光不断想逃离。如何生活?什么是美?什么叫自由?何为理想何为爱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根到底都是价值观的不同,我们没办法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所以我们常常说“不懂”。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生活一成不变确实让人透不过气,生活需要改变,正如斯特里克兰的巨变、作者心态的改变、斯特里克兰太太离婚后成为独立自主的女性这种改变一样,不同的是有人将改变视作生活的全部而有的人却只当做生活的调味品。“我的便士捡够了想抬头看会月亮”才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状态吧,人生百态各有不同,重要的是心中有沟壑心中有阳光,因为上帝的磨盘转的很慢,却也磨得很细!n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追寻自己心中的月亮固然重要,但我觉得要以现实为基础吧!六便士也是追寻月亮的路途中少不了的吧。当然,如果六便士实在是阻挡了你追寻月亮的脚步,那再舍弃它也未尝不可啊。记得北大宣传片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梦想,才是最真的现实。我的理解是,没有梦想作为支撑的现实才是在做梦。只有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才能享受最真的现实。毛姆笔下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开始就很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他才会抛妻弃子,远离家乡,在一所破旅馆里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这种时刻记得空中的月亮也不为六便士而放弃梦想的行为真的挺令人震感的,说实话,我觉得这有点不太现实。所以,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仅限于要时刻牢记梦想,不忘初心,还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要轻言放弃,哪怕周围的人都不看好你,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