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书笔记(3)篇

道林·格雷的画像
作者:奥斯卡·王尔德
作为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他艺术化的自传和其不幸命运的前奏。犯罪、惊悚、男主人公之间的暧昧情愫……这个构思精妙、想象丰富的故事背后,是王尔德对于艺术、爱情和人生的洞察,王尔德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录绝大部分都来自本书。《道林·格雷的画像》于1891年出版后曾受到英国报界抨击:“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后来当一场同性恋爱使王尔德官司缠身,《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罪证之一,最终他被判“严重猥亵罪”入狱两年。在一百年多后的今天,我们惊奇地发现王尔德写在书中的一句话可谓该事件的最佳注解:“世人所谓的不道德之书,其实展现了世界本身就有的耻辱。”本版《道林·格雷的画像》由资深王尔德研究学者孙宜学老师翻译,译文忠实原文,优美流畅。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书笔记 第(1)篇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王尔德作为英国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不仅在建筑 服饰等方面创造了独特的审美形式。这些美学的观点在他唯一的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在艺术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现实也就是生活,艺术是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家头脑反映的产物。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观察与感知,在头脑中将具体的事物在头脑中打磨重新排列组合并加之以自己的经验与情感,此时创造出的不仅是现实中所见之物,因加之其中的情感与艺术家的感知使其赋予美感与生命。所以,美学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感官或内心的冲击。而美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知识能力的不同每个社会个体的身上体现的不尽相同。

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认为:“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小说的最后,在画像为格雷承担了他道德的败坏与岁月的流逝之后,道林用一把匕首刺向画像,但是中刀倒地的却是自己。“他一脸憔悴,面目可憎,皮肤皱缩”,而“墙上挂着他们主人的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同他们最后一次见到的一样。奇迹似的显得那么年轻,那么英俊”结尾处这种反转式的事实扭曲的设计,表达了他的唯美主义观点“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说明了艺术高于一切,高于生活。生活片段式的影印,而艺术将是永恒的纪念。小说开头处,格雷看到画像后想,现实生活中的他,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拥有美貌,而画像将会永远年轻,并对画像产生嫉妒之感。开头处这样的心理,导致了随后一系列情节的发展。以致他想把生活过的像艺术一样永恒,而让艺术承担现实或生活的痕迹。而结局告诉我们答案:艺术打败了生活。

另一体现艺术与生活的情节在于,格雷与西比尔的爱情。起初,格雷爱上西比尔是由于她是艺术的尤物,他在她身上看到的一种艺术的美感。他爱的是艺术之内的灵魂,而并不是西比尔本人。这一方面来说,他们的爱恋可以说是一种超于现实的束缚的灵魂或艺术的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恋。而后来,当西比尔真正的爱上了格雷,她意识到自己曾经在舞台上虚假的生活,她扮演的角色都不是真实的她自己,因此她脱去艺术的外衣,走进现实的生活中,在舞台上对剧中人物的演绎变得死板,无味,刻意的做作。她抛弃了艺术,走进了现实生活里的爱。她自认为自己感受到了真正的对格雷的爱,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这一想法亲自扼杀了格雷对她的爱。格雷认为丢掉艺术的西比尔如同空壳,因此残忍的抛弃了西比尔,虽然他后来后悔,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西比尔已经为自己抛弃艺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第二次告诉我们:艺术打败了生活。

正是这种艺术与生活的角逐中,作品中艺术战胜现实的思想使其在唯美主义的标签下名垂青史,历经历史检验而精髓犹在,精神不败。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书笔记 第(2)篇

听说是王尔徳唯一小说,也是目前读过的王尔徳的唯一作品。它是魔幻现实的,是浪漫的,是讽刺的,更是消极悲哀的。也许悲观主义才是书的底色,魔幻现实主义不过是本书风格的一层镀金。道林、哈利,巴兹尔已经形形色色的一些人,他们的话语和行为,充斥着虚幻与真实,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道林渴望青春,渴望美,渴望善良,宽松,爱情以及世间的一切美好,他最终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式,却又恰恰死于自我救赎。人们在羡慕着别人的同时,也许他人也在羡慕着自己。整本书说了很多哲理性极强的话语,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之道,也都会为此付出代价。唯一的遗憾是人不得不因为一次过错不停地付出代价。实际上,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偿还。命运与人做交易,从不结清账户。

忠诚之人只了解爱庸常的一面,不忠诚之人才知道爱的悲伤。

一生只爱一次的人才是真正的浅薄之人。他们自称忠实、忠贞,我则称之为习惯懒惰,或是缺乏想象。忠诚之于感情生活,就像一贯性之于理智生活——都只是承认失败。

……

有太多太多剐人心肠的话,让读的人觉得很有道理,却又不愿意相信。这是一些冷酷悲观厌世的话语。

人活着是逐渐发现世界是丑陋的这一论断的,而这一论断仿佛正好与王尔徳的那些借书中人物说出来的话语吻合。

我们热爱什么,最终便会毁于什么。人心永远藏在迷雾的背后,再炽热的阳光也寻不到它的行踪,有一天见得阳光,便也就葬在阳光下了。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书笔记 第(3)篇

这本书放在书架很久了,事实上,这应该是我去年书单里的书,拖到现在,才断断续续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一个异常单纯、美貌的年轻人,在教唆下,放弃了自己的灵魂。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罪恶,都由画像承担,而他自己将永葆青春。想看这本书,一来是因为小说的这个设定,二来是因为王尔德。王尔德本身的人设就够让人着迷了,加上我本身又很喜欢他的童话集,所以这本书注定是要看看的。不得不说,王尔德对于那种繁复精美场景的描写,真的是细致入微。对于人性的剖析,当时社会的剖析,也是非常深刻。这本书中,让人忍不住想划线标注的句子和段落比比皆是。读书中间跟朋友开玩笑,说恨不得“阅读并背诵全文”。虽然当时社会讨厌这本书,甚至把这本书当做了王尔德的罪证。但书中的一句话,反而是最好的解释:“世人所谓的不道德之书,其实展现了世界本身就有的耻辱。”n哦,王尔德的文字真迷人,我要去啃这本书的原版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