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笔记(3)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
作者:萧寒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他们那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笔记 第(1)篇

热爱,简单,纯粹,耐心,专心,专注,认真,坚持,恒心,沉静,淡泊……大概这就是这些老师傅们潜移默化展示给我们年轻一代人看的最好的匠人特质。太多人功利性太强而急于求成,可是这些在故宫里的人似乎几十年如一日,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不骄不躁,徐徐缓缓地走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我想,我们的心需要一个像故宫这样的世外桃源去安放。不过事实可能是,心性决定了哪里是桃花源,可能处处都是,可能处处都不是。我们需要这本书去看不一样的人生,通过这些人的工作和追求去思索哪种状态才是自己最好的状态?你期待的自己是什么心性、什么模样?n不同的人口述,都会有一些相同的东西,毕竟做的工作相似,这是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其实出书人如果更用心,用更好的形式展示的话,应该能避免这个不足。这本书需要更加系统地完善描述刻画、归纳总结,而不应当成为简单的各人自述记录手册。时代在变化,故宫匠人的心态也在逐渐变化,我想有一天,这样的匠人精神和这些传统文化技艺都会消失吧。所以,非常感谢这群人,带给我们这样的人生故事,让我们有幸看到历史的传承。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笔记 第(2)篇

匠人,这一特殊的人群,因其工作的特殊,他们都有着一种共通的特点,即做事专注钻一件,甚至说穷尽其一辈子去钻研一项手艺,特别是做故宫的文物修复者,除此以外还要忍受拥有高超手艺但却不能留下自己的任何功绩,因此他们还展示了他们身上的另一种特质,即人生的意义全部在于追求不断达到艺术上的极致,而并不在意与之能够带来的名利等物质。对我来讲,现阶段读这本书还是很适时的,因为确实,我也能感受现实社会中的追求成果的浮躁以及自己潜移默化的受到的影响。但也不能说读完了就彻底转变,去做像故宫修复大师那样完全去以追求某个事物的极致为人生目标,毕竟我不能否认我对于物质的追求心理。只能说,我的收获是,名利等物质收获其实只是能力,可能是艺术,知识,各方面的一种附带物,如果说想获得物质收获,那实际上应该将目标放在打磨自身水平之上,而完全不应该放在想得到的物质身上。当实力到了,物质收获会接踵而至,亲身经验。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笔记 第(3)篇

静得下心,坐得下来,耐得住寂寞,文物历经沧桑却现丰厚底蕴,匠人历经岁月仍专注坚守,择一物,忠一生,择一事,终一生,历史厚重,而日常真实,日常即古今,点赞匠心和传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