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书笔记(3)篇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
作者:武志红
真正解决婚恋和家庭难题的心理学读本!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代表作,中国式家庭问题第一书!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爱与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礼物。该书出版七年以来,在读者中引起持久的震荡,好评如潮。在本书中,作者作了全新的修订,并新增六万字内容,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作者用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当下读者的心,凭借十年行业经验,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书笔记 第(1)篇

让生命力自由流淌

我觉得,一个人在一段关系中会逐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一部分取决于他本来是什么样的人(书中解释原生家庭的影响)和他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人。譬如,有的人本来脾气尚可,还算温和,但是遇到拼命压制他的人(方式不同,比如总是无理争三分),他会变得越来越急躁,似乎怒火一触就燃。一方面,他可能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沟通去灵活地解决这个矛盾,另一方面,因为他是有独立权思维的人,不愿被压抑,同时他又没强势到压得住对方,沟通无效的结果就是他只能不断以生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里面充满了可悲的无力感。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关系是战场,自己的情绪越来越不可控。挺可怕的。所以要想让自己幸福,定要不断反思,勇敢的剖析、面对,及时纠正自己的内在问题,还很重要的是,找一个能让你变得更好的人,包括脾气越来越温和。

对于原生家庭,本书主要强调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的问题,犯罪心理学也是强调,一个人的性格大多建立在三岁左右。最近“原生家庭”提的越来越多,挺者有之,批者有之。赞同的认为,的确,这为我们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原因,甚至觉得好委屈——“原来这一切都是我父母的问题,有这些不好的行为和灰暗的心理不是我的错,我只是一个受害者”。批评的一方认为,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父母身上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过于强调原生家庭,自己却不改正,然而还是没啥用。那么,我的理解是,批评者其实是承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只是批评者的担忧是现在过多的强调原生家庭,会把责任和矛盾转移,本来你应该反思改正的,结果发现,哦,原来错的是父母,需要改正的是父母,这其实是不对的。所以我赞同原生家庭的影响,对待原生家庭应该掌握平衡(又强调“中庸”了,其实我也想有自己站倒一方的观点,奈何现在能力不够),一方面认识到性格的造成的的确确是幼时所受影响,特别是亲密关系的抚养者的影响(依我目前的认知水平,目前不太相信人性本什么——本善、本恶,智商可以遗传,但是性格并不是生物生理意义上的遗传,而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家庭环境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这是后天形成的)。比如文中说小时候受到的情感创伤之类的,这类创伤以及造成的渴求会在你弱小时封闭在你的潜意识,总会有一天,在别的关系中,会找到一个发泄口,可能会投射到无辜的另一段关系和关系者身上。原生家庭的强调,给了我们一个理由,让迷茫苦恼的我们抓住了亮光,找到了排泄口——哦,原来是这样,恍然大悟。任何结果都有缘由,所以凡人畏果,菩萨畏因。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原因之后,要反思继而通过沟通、阅历去逐渐修正我们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健康的心态成熟的思维,该沟通的沟通,该原谅的原谅,该释怀的释怀。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你自己的能力了。自己不断改造成为更好的人,在新的关系中成为更有理解力包容力的人。仅仅停留在原生家庭那一步是不够的,甚至深陷其中更可怕,如果那样,有的人可能会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父母,这样的人,不如不让他知道“原生家庭”。

幸而,我的家庭还是很和谐、充满爱与平等的,比起书中那些触目惊心让人压抑的案例我是幸运的,很感激。当然也有小瑕疵,不过爸爸妈妈都是善于反思的,这种良性互动带来好的结果,我也是逐渐理解到并宽慰麻麻,作为父母的角色也都是在成长的,不可能面面俱到,都对啊,不可能做的都很符合孩子的成长。所以,对于健康家庭模式成长的孩子来说,我们不能太心胸狭窄,一方面享受父母的照顾,一方面,对于父母的一些过失放大、斤斤计较。希望受原生家庭不好影响的成人来说,能通过修正在新的关系中收获幸福的人生。

既然原生家庭如此重要,对于承担扶养下一代的年轻父母来说,压力倍增啊。既要用爱浇灌家庭和孩子,又不能溺爱,既要感性又要理性,既要和风细雨又要坚持原则,najiu毁了,所以心理学者李松蔚针对抚养者提的建议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觉得夫妻之间有爱有尊重,对待老人亲戚朋友有爱有尊重(当然了,不能毫无原则),对待子女有爱有尊重还要有平等,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是首位,其余的,唉,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吧。毕竟,我也是没有亲身经历的小白,没有发言权,不能乱说一通。

我这还不算是系统的学心理学,只是了解一些。这本书,我是用了一年的时间看完的,因为,里面看的既醍醐灌顶又很压抑。我觉得学习心理学,大概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啊哈,我就是这样的症状哎(用症状其实不太合适,因为不是病人),啊哈,原来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思维清晰心情兴奋;第二个阶段:天呐,太压抑了,怎么哪哪都是问题,怎么我那么多问题(善于反思的人处理不好会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心情很郁闷觉得很对不起人,看不下去心理学了,不敢触碰了;第三个阶段:啊,原来他(不仅是伴侣)也有问题,我们的矛盾是两个人造成的,我要找到原因,化解化解,心情明朗;第四个阶段:完成“救赎”;第五个阶段:生命力自由流动。

心理学在接触一段时间,会让我们觉得悲观,真心不想再了解了,了解到人性,赤裸裸的人性,特别是对自己的认知,也许发现自己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好人,打击好大是吧。非得搁置一段时间,喘口气。但是坚持用心看下去,我们会了解并逐渐理解(理解他人很重要,这会纠正我们的偏差思维),有的我们会认可,有的不会认可,然后与别人同行还是分道。不过,这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会成为“利己主义者”——敢爱敢恨,理解宽容、让自己的生命力熠熠生辉,大胆的让自己的能量自由流淌。一句话,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让自己活的敞亮。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书笔记 第(2)篇

记得当年高考前报志愿的时候,曾经在临床医学和心理学之间犹豫过,最终还是觉得(临床)心理治疗必须有对方的配合才能奏效,不如医学那样,(做手术时只要签署了同意书),麻翻了之后“该切哪儿就切哪儿”,所以选择了学医,并如愿成为了一个天天做手术的外科医生。

现在看来,无论是临床医学还是心理咨询,认为自己没病或者认为病不在自己身上的,同样大有人在。临床上把该说的都说了、该交代的都交代了,听不听得进去、是否照做就是人家自己的事了。而心理咨询也是如此,除了一些沟通方法上的小技巧,根本上心理干预和治疗得以奏效,还是建立在来访者正视自身问题的前提下。

用“谁难受谁知道”的俗话来说,就是无论是躯体还是情绪的痛苦,都提示我们有些方面出了问题,那么想减轻、消除痛苦,当然需要去找出并解决问题。而有的人是意识上根本不接受自己有错误,把责任归咎于外界;或者心理防御机制太强,把自己的内心封闭得死死的,和咨询师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如书中写到那个咨询20+次还没打开局面的来访者。

所以与其称之为“心理治疗”默认为自己“有病”,不如将之视为自己的心灵“成长”,而咨询师就像健身房的私教,指导你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心灵。就像爱,过于敞开心扉、丝毫不予设防,固然会遭受伤害;可是完全封闭心灵,不是同样拒绝了真爱的倒来?非要期盼着爱要有洪荒之力撞开心门,却不想想你又是否愿意如此为别人付出?不想想你是否值得别人如此为你付出?

之前看了武志红好几本著作了,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在《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梦知道答案》、《为何家会伤人》等作品中已读过,不过“珍藏版”的排版确实明显上档次,一加一减,还是五星吧。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书笔记 第(3)篇

陪伴家人的时刻 

1. 打翻了酸奶瓶,我们却一起做实验

其实秩序突然改变的瞬间,以人类本能真想发飙训斥,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我一声不吭地蹲下来,观察地上的酸奶,这时我能感觉到,她的小眼睛也在滴溜溜紧盯我,想看我的表情是否由晴转雷暴雨,这神情一定也像当她摔碎我手机时的惶恐不安。我偏不!快来,女儿,咱俩一起观察这颜色变化,说不定还能清洁地板呢,她立马就蹦蹦跳跳地,贴了过来。

2. 说话算话,拉钩不变

那次出门散步溜腿,我们绕湖而行十公里。期间她不停追问我们,“爸爸,前面还有多远?”“妈妈,前面目标到了吗”我们答应了三公里、六公里、九公里分别有小奖励,就这样走走歇歇,一路风光无限,看尽夕阳西下、新月升空。最终她居然完成了几万步的锻炼,超乎意料,我们兑现了承诺,送了她最喜欢的一组健达奇趣蛋。挣这次的小奖励,真心不容易啊!看来以后五公里以内的路程,对她来说毛毛雨,并不在话下啊!

3. 勿轻略,毛躁躁√

洗衣机洗衣服前,我掏出了她的一把方块糖果,昨天糖果被她看见了在我手里,她毛躁得跳啊跳,“为什么不问问我,就拿走我的糖”,我尴尬回复“1.我曾放在餐桌上,静置了半天也没人宣示主权,2. 你因龋齿刚做过补牙手术,还想折腾你自己么”。于是经她妈妈居间协调,我还是归还她糖,她也要每天有数量限制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