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 读书笔记(3)篇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
作者:周兵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柴静、陈鲁豫诚意推荐,著名书法家范曾先生题写书名。本书是备受赞誉的纪录片《故宫》《台北故宫》总导演周兵创作的一部讲述台北故宫文物变迁、国宝故事的作品。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探访,对当时参与的人物的采访,为大众还原出1931年至1965年故宫国宝迁移的历史过程。另外,作者还采访了多位文物和美学专家,如中国陶瓷学界的泰斗耿宝昌先生,北京故宫陶瓷专业研究员吕成龙先生、王建华女士,著名美学家蒋勋先生等,以此保证作品的专业性。本书不仅仅记录那一件件国宝的运离、迁转、颠沛,展示它们曾经的传奇和现在的精彩,而且要讲述一些震荡中国人心灵和情感的故事,更要表达一些隐藏在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某些可以拨动起来的心结,某些你不得不面对的真相。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 读书笔记 第(1)篇

中国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今年年初的时候随父亲一起赴台,有幸得以参观其真容,和阅览馆内的奇珍异宝,深深被里面藏品所吸引至今仍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两个故宫博物院里面的文物藏品本就是同气连枝一体的,但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而分隔海峡两岸。六十多年前有很大部分文物藏品经过多番周折历尽千辛万苦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六十多年后它们与台湾已密不可分,成为了台湾人无法割舍的心爱宝物,深深地影响着台湾的文化和艺术。

     一国之宝虽隔两地,但它们同属于一个文化渊源,两岸人民对同一种文化有着共同的尊重和认可,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两岸的故宫博物院实际上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保护、研究和传播中华文明最经典的艺术与文化。

     同为中国人,我想大家都会有个假想期望,期望两个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会在某一天同时出现在紫禁城里与公众见面。这个期望貌似有些遥不可及,但,不管这些国宝在哪里,六十多年来两岸人民不都是在努力薪火相传着我们共同的文明么?在这些看来,抛开政治成见来说是值得拍手称道的。

      故宫博物院可以有两个,但是中华文明只有一个,无论那些文物走到哪里,都甩不掉它骨子里中华文明的烙印。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 读书笔记 第(2)篇

抱着对古文物的喜爱与敬意,看完了这本《台北故宫》。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影后记类型的作品,全书是对纪录片的极好诠释。我从文字上已经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感,艺术感,当然最为直接的还是要去看纪录片,去走近参观这些文物。那些年代的中国风雨飘摇,古文物颠沛流离,离散各方,所幸器成有灵,多次运输之后依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而且是要对那些文物护送者和文化宣传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是那一代人的坚守,才能让千年文明的瑰丽保存之今。对于国宝迁台的路线,我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从书中见识到了素有耳闻的精美的国宝,赞叹他们的现世,那里面凝结的是沉甸甸的中华文化精髓,华人的底气不也是来自这些宝物吗?周兵是一个有历史担当有胸怀的大人物,筹备这样的文化大制作。书中的很多表达直抒我意,直吐心声,为无声的文物宣泄,传情。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 读书笔记 第(3)篇

当年60多万件珍宝离开故宫,本是随当政者不得已的迁移。由此,才有了另一个“故宫”。中华文脉得以在宝岛传承,与台北故宫的存在不无关联。同在中华大地流芳,这些原本来自五湖四海的珍宝被珍藏在哪里,北京,台北,南京或是重庆,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吧。

台北故宫是台湾环岛游中的一站,2012年曾走马观花地参观过。当时导游对毛公鼎、翠玉白菜、肉形石作过重点讲解,但它们的来历我已然忘记,形貌尚依稀有些印象。台北故宫有宝无宫,其建筑和北京故宫的恢宏气象没有可比性。不过,依托众多珍宝中的珍宝,开发出的旅游文创纪念品花样之繁,工艺之精,设计之巧尤在北京故宫之上。在亲近民众,与民众互动,让民众认识国宝,从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这方面,台北故宫做了不少事情。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