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1987,我们的红楼梦读书笔记1000字(3)篇

1987,我们的红楼梦
作者:欧阳奋强
87版“宝哥哥”欧阳奋强用文字、影像来回忆人人心中《红楼梦》剧集经典,欣赏独属于“87红楼”的经典美学意境。2017年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播放30周年,贾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亲自执笔,采写了当年参与电视剧拍摄的100多位剧组人员,讲述该剧筹备、拍摄的细枝末节、来龙去脉,讲述红楼演员的人生故事,以第一手的资料与读者共同完成这场盛大的文化集体回忆。有当年拍摄戏里戏外的点滴故事,全国海选、集中培训、正式开拍,多情公子和大观园中的姐妹在镜头外,有竞争也有友爱。这些青年男女脱下凤冠霞帔,走出红楼,踏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书中图片大多来自演员珍藏,有很多都是首次公开,忠实还原“红楼梦”的古典美,再现80年代中国的颜值担当。除了演员,作者也将笔触聚焦于王扶林导演,以及配音、作曲、演唱、服画道等幕后人员。书中涵盖几乎所有演职人员,出镜的主演、群钗、丫鬟、婆子、小厮、小孩;幕后的导演、配音、配乐、美术、化妆、服装,完整讲述每个人的剧组往事,人生历程,满足你对该剧的敬畏和好奇之心。王扶林导演的气魄与才华,幕后人员的通力协作,都是《红楼梦》得以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1987,我们的红楼梦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用时五小时拜读完此书,看这本书的同时不断的保存书中的插图剧照,时不时的感慨,果然是像从书中走出来的人物。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历时三四年创作出的87版《红楼梦》之所以能引起广大关注,获得全民认可,成为三十年检验后的一代经典,与书中所记录的导演以及各个部门,演员和红学大家的全情投入,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用心钻研,反复考究,高标准严要求)团结协作密不可分:

1、选角标准:“年龄20岁左右、要有古典美、可以进贾府的姑娘。”这个标准,也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海选《红楼梦》演员的统一标准。

2、剧本创作:王导提出“忠于原著、妙于剪裁”宗旨。

3、演员要求:集中培训,认真听专家授课,根据角色排练小品,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在这样的氛围中,“演员和自己的角色谈恋爱”,同时还行成了团结,上进,求精,全力以赴的集体意识。

4、摄像的风格要求:王导给出的是“工笔重彩、小桥流水”。

“工笔重彩”,就是在拍得仔细的同时还要对重要人物的重要戏份进行强调突出;“小桥流水”,就是镜头和机位的移动要流动和流畅,要生活化,要捕捉到每场戏每个人物的反应。

5、场景搭建:让书中的景致真实呈现。

6、配音:配音是角色塑造成功的一部分,给《红楼梦》配音也是从全国选拔最适合角色的配音演员。“吴珊导演要求每个配音演员要脱离剧本进行配音……用声音,语言在塑造角色,要还原角色和角色的喜怒哀乐完全贴切,配音要嘴里念着,心里想着,耳朵听着,跟着监视器里的角色一起演。”

7、剧中音乐创作与演唱:作曲家王立平四年雕琢创作专属红楼梦的音乐“方言”。演唱这首歌的人是由王立平自己挑选培养的歌手陈力。“我和王立平老师为这些作品准备了三年多的时间,一个音符,一个字的反复推敲,反复琢磨,不断否定…”四年呕心沥血的创作,每一个字音符每一个字都是从原著中挖出来,才有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87版《红楼梦》。

8、服装设计与化妆:看电视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演员们的服饰和妆容了,这每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和鲜艳亮丽的服饰都令我着迷。“服装设计就是要帮助演员塑造形象…史延芹设计的87版《红楼梦》的服装主要从色彩,造型和质料上来区分人物地位……而且在此次部剧中服装多运用了与以往不同的瘦身设计,首次将立领融入服饰以突出强调演员脖子线条的欣长美…同时兼顾每一个细节…”同时化妆师在设计和化妆前阅读大量资料,进入演员培培训班学习,慢慢摸索还加入年轻人的审美,更具生活化等等。

9、史无前例的顾问团:王朝闻、王昆仑、曹禺、沈从文、杨宪益、朱家溍、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钟惦棐、邓云乡等,大师云集,空前绝后。这些大师没有任何报酬,却热情地贡献了他们的学识和意见。

10、静心钻研,反复考究:王导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给予各个部门创作空间。导演阐述和分镜头,则经由王导向红学家学习后、花费一年时间才完成。

正是由于有团结一致的集体意识,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职业操守,才成就了经典。也是因为电视剧的热播吸引我去阅读名著《红楼梦》,再一次向经典致敬(≧∇≦)/

1987,我们的红楼梦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关于87版红楼梦的记忆,在看到这本书时才零零散散的浮现在眼前,当然也只是一些场景,些许片段,或许少时的我惊诧于电视的场景更胜于红楼梦故事本身。那个时候家里有一本厚厚的红楼梦,等稍大一些我也曾几度想读完它,但因为是古文,里面又涉及到很多人物,所以到后来几次都是挑着看了黛玉与宝玉之间所有的情节,其他的就放弃了。后来就会经常在一些书里看到别人对于黛玉和宝玉以及宝钗的评价,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说黛玉就像一块有棱角的玉,而宝钗则更圆滑世俗一些,喜欢黛玉是因为她的个性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薄。而看了这本书以后,不再说红楼梦中人,我更感动的是为了那样一场视觉以及精神盛宴而辛苦拍摄的人,36集的电视连续剧,历时三年的拍摄,从刚开始全国招募演员,导演自己还有摄影师全国各地的跑,只为了选出最合适的他们眼里的“本尊”,然后经过各种培训,直到可以把人物的形象刻在骨子里,以及到后来拍摄的时候,就为了等桃花盛开达到最美的状态,剧组里的所有人都可以等好几天,这种精益求精以及最原始的这种匠心精神,在现在很多的同行中很难再看到了,很多东西没有实物的衬托,就算特效做的再好那也是假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所有偏离的都可以回归正轨,愿所有遗忘的都有人铭记……

1987,我们的红楼梦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长期以来我对《红楼梦》的了解都是片段式的,就是只知道经典片段,比如黛玉葬花,宝黛共读西厢,,,第一次比较大概地看完整本红楼的是文言文版的,当时读得急,就是有些躁,又是文言文版的,所以总体来说是囫囵吞枣。知道自己读得糙,后来一直在找时间再回顾,可是书一直看不下去,后来想找87版的红楼电视剧来过一遍,可是一直没有,难的是开始吧,可是前几天看到这本书,读了前三个人物之后我就去看了电视剧了,只能说这本书对于我这种连人物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入门者来说是极好的,同时又有电视剧的实际场景人物形象,让我空乏的想像顿时丰满起来了。

读完你知道,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肯定是有相定的含金量的,每位演员,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的不辞辛劳的付出,成就国学经典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现在想想为了一个场景提前一个月去布置,在三尺寒冰的季节着薄衫拍了还几次的场景,凌晨两三点起来化妆。。。看完真的觉得这帮人为了这部剧的付出可谓是无怨无悔,跨越30年的分秒,时间和世人的肯定也告诉了他们,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