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命题本身非常有意义的,但全文看下来略虎头蛇尾,讨论并不充分深刻。如此庞大的研究命题要展开非常之困难,既要对集权体制的运行方式有深刻研究,又要对财政金融自身规律有所把握。以作者非科班出身的履历能写到这种程度已实属不易,评论家们逞口舌之快未必知其行文考究之难。说下几点看法抛砖迎玉:古代财政的问题和由此带来的历史周期律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是财政收入缺乏弹性。古代经济结构单一,税负以农业税为主,商业流转税征收难度大。这种税收体系决定了即便是和平年代税收便也相对固定,而需要财政供养的官僚权贵持续扩张,大规模的边境战争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财政支出往往非线性,也无法使用国债等现代工具进行平滑,这造成矛盾,也成为后来纸币时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其次就是政府始终没有在历史中得到教训,从而设计出一个完善的激励兼容和可持续的税收机制,各朝各代的财政政策基本东拼西凑。如政府完全介入盐业流通和货币铸造本身,虽然在短期获益,但明显拉低了经营效率,还不如让民间发展,从中抽成或做大税基,以便财政持续经营。无论是汉代宫廷对于盐铁专营的大讨论,还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争辩,都已经深刻的触及“官方不与民争利”“放水养鱼”等问题,非常接近于现代的“拉弗曲线”,但后人没有继续讨论和继承下去。如果跳出财政本身去思考古代财政的问题,我觉得其根源在于对权利缺乏制约和监督,人治而不是法制导致的。倘若是法制,就会有成规章的税收制度、货币发行制度、民间经济发展和保护的制度。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政府的信用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也许还能为后来国债的产生奠定基础。当然这些都在古代未曾发生,至于为何没有进化到法制和代议制度,这个恐怕需要更大的视角去理解。回到当下的中国现实,借用一位央行前官员的话讲,就是“只有财政没有金融”,金融体系沦为了“政府+地方平台+国企”整个大财政体系的附庸。关键在于倘若这个大财政体系高效率运转,本身对于经济也不会有太多负面影响,但事实上是投入产出比的持续下降和债务滚雪球式的上升。现在的确是需要政府和国企往后退一步,放水养鱼的时候了。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不论帝国还是家族,衰败总是先从财政开始的。各个王朝和红楼梦的贾府,繁荣至极时,也是财政问题开始积累的时候。财政不是赚钱越多越好的,像隋朝一样,就是政府赚钱效率太高才崩溃的。政府对民间控制力低,反而让民间充满活力,像汉初和唐初。财政要能实现收支平衡才是最佳状态。钱多了要有能力掌控,钱少了要有办法创收。基于人性的贪婪了恐惧,收支平衡是极其难的。当钱多的时候,人就会忍不住扩张炫耀的欲望,不把钱花出去身痒。当钱少的时候,人又丧失耐心,进退失据。政府也是人组成的,所以也带着人性。只是政府更庞大,惯性更大,影响更广更持久。本书内容所涉及的史料及其丰富,而作者能把史料里大量的意识形态,帝王心术,法家诡计,儒腐道德撇开,只关心背后最驱动人性的力量—-财政。使我们更心平气和的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动力。有趣,简洁,说人话,可读性强。就是有时感觉颠三倒四,逻辑的线性规划不够好。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读史如鉴明镜,作者从经济角度来分析王朝兴衰替换,与民族大义无关,直击要害,全文读下来没有几句废话,每一小章总结都简洁精炼,给五星好评不过分
1.理想与执行力。很多制度并不是设计不好,而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被不断的曲解和懈怠,有人参与的活动就会有变数。
2.每一位在史书上留下一世英名的君王都需要前面几代人的努力积累财富,每一次社会的大变动都需要国家付出代价,没有足够的积累就经不起任何的冲击
3.名将之兴,财政之累。战争能在最快速度消耗国库,武将功勋越大,政府花钱越多,国家没有钱的后果很严重,没有足够的积累不要轻启战事
4.清官/能臣。政府需要清官来树立标杆,肃清吏治;也需要能臣为国家创造收益,历史上为帝国的延续做出巨大的贡献不乏是遗臭万年的奸臣,不得不说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