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迁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荣获2018年第55届金马奖剧情长片奖、改编剧本奖、观众票选年度影片,侯孝贤、李安盛赞推荐,原著小说收入《大裂》。骆以军、黄丽群、陈雪、小野联袂推荐!青年导演、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胡迁,迷人、离奇、惊奇、爆裂、令人惊叹的中短篇小说集。《大裂》书如其名,彻底是一本伤害之书,15个中短篇小说,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作为格格不入的一代,现阶段的社会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总有一种莫名撕裂感,胡迁用爆裂的文字写作,用层层意象铺设出一条条离开“这里”的路,我们或许身处这里,可总要知道离开这里最远的路在何处。2017年10月13日,胡迁去世。
大裂(金马奖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原著)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本年度看完的最后一本书,在距离2019年还有半小时的时候终于读完,有种微妙的小小的成就感。
- 怎么形容这本书呢?是真的很丧的“致郁系”。如果把胡导的离去当作既定结局来阅读,那本书处处有迹可循。整本书的基调是灰蒙蒙的雾茫茫的,它甚至不是浓郁的黑色,压抑着你,让你想挣脱黑暗去寻找对立面——光明。它是充斥着无意义的黑洞把生命力都吸尽了,人心深处的原始罪恶及相随的羞耻感,一切的空虚无聊,周而复始看不到变好希望的世界……所有的所有都让你感到失望和无力,正如书中的描述“看不到色彩”,而作者无法与这个灰色的世界自洽,他选择了离开。
我从几年前开始,就无时无刻不在沮丧,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对要发生什么也从不期待,因为人类有很多流程性的事情可以帮助他们度过大部分时间,这不是一个好答案,但是会令人失望。
- 对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很期待,但是也上映日遥遥无期,本想着看看原著,事实却发现书里的短篇《大象席地而坐》与电影情节大不相同,电影里是几位在生活里受困的人想到满洲里寻找席地而坐的大象,借此短暂逃避生活,书里的故事则发生在花莲,关于追求一个女孩。如果说和电影气质更为契合的,应该是本书篇幅最长的《大裂》,在近乎荒原的学校,这些社会最后面的5%在这里无所事事,又面临着各自的困境。生命力的消磨和年轻无处安放的精力最中找到宣泄口,无论是山传新生和老广院的两次互相血洗的暴力事件还是寻找黄金,和寻找席地而坐的大象一样,只是他们逃避生活困境的一个口子,钻进去仿佛就能离或无聊或失控的生活远一点。但是找到黄金了又怎么样呢?生活有改变吗?
我们找到了黄金,从此以后可以通往别的世界,那里没有荒原和干涸的河流,也没有不可控的四处滋生的糟糕感觉。
我现在知道人是很难被别的东西影响的,环境、时间,可能都不行,或者微乎其微。
在我为了寻找黄金耗费的若干年里,在接近着那个不知深埋在何处的事物中,我一点也不清楚构成每个人时光的奥义。寻找黄金将带出一个有意义的时空,而在此之前,我一直不停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在此处,并在荒原里寻找可以通向哪里的道路,并坚信所有的一切都不只是对当下的失望透顶。
- 这本书的许多隐喻是隐晦而难懂的,但是在这里,读不懂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我们的愚钝已经让我们免遭许多世界的痛苦了。
一个心灵如精密仪器的青年,多半会因人世各种避无可避的粗暴的碰撞,而时时震动,为了不被毁损,难免必须长久出力压抑着位移,那压抑的能量终要在他的写作中,如棉花一般,雪白地爆绽了。
生命如拥挤的暗室,他坐在当中,视线炯炯,眼中没有蒙蔽,什么角落都看见,不怕痛地指出来,也不因此就佯装或者自命是谁的一道光。
之前曾注意到这本书好评度很高,一直在书单里放着,说回头有时间了看。
后来,突然听到了胡迁自杀了的消息,这使得我变得非常的焦躁,让我觉得我必须快点拿起这本书来读,不能再错过更多了。
整本书的基调在我看来并没有多么阳光,带给我更多的是灰色而压抑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两篇是《气枪》和《羊》,都是简简单单的故事却写出了人性。自以为自己是审判者,裁决者,判定着他人的行为,不齿他人的言行,可其实自己又高尚的到哪去儿呢?
另一方面,这本书越读到后面,让我觉得越寂寞,就好像寂寞的喘不过气了。没有人知道我在想什么,他们自以为了解我的想法,自以为这样解读我是正确的,可他们不知道很多事情完全是错的,在乎的,思考的完全是不同的东西。
即便我知道生活会莫名设计出很多花招,让你觉得灰暗并不是永恒的,但这又有什么用。 而此时我只能坐在这里,面对一个巨大的洞穴,这让我想起一个去洞中潜游时淹死自己的人,根本没有人可以判断他是不是故意的。
这本书很容易让我想起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生而为人,十分抱歉。
大裂(金马奖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原著)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胡迁的《大裂》:
想走魔幻现实的路,也得有一双踏实走过万千里路的脚才行。这样没有逻辑,缺乏思考的深度的文字,除了反映苍白的虚无,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不拍成电影,让视听语言去挽救,或者你没有化文字为神奇的本事,最后故事只能沦为同样没有生命力的垃圾。不是说垃圾不好,只是垃圾没有生命力。
读了一半,不想接着读了。《气枪》不错,节奏紧凑,对话质感极强。其他的,都是泛泛的常见的水平。一本平庸的小说。作者的自杀让书突然有了其他意义。
r满怀期待的一本书,真的有点儿让人失望。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缺少情怀,太多小情绪,你不能把小情绪当作情怀。”李宁喝了口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