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书聊过,才算读过
1
十几年前,在教室里,我听到其他同学大声读书,看他们读书的样子,扯着脖子,青筋凸起,好像只要大声念出来,那些字都能刻在脑子里一样。
当时看着别人这样努力读书不以为然。我始终觉得,读书不在声,而在用心,不出声地默看更加专注,更有利于记忆。
那时的自己,喜欢历史,经常在数学课听不懂的时候就看历史书,无法朗读,就只默默地看书,结果高二有一年历史考试,居然考了97分。
这个分数对学霸来说不算什么,但对我这个资深学渣来说,是有些破天荒了。
不是为了炫耀什么,只是觉得那时的记忆力真好。同样的内容,随手一翻,用心看上两眼就能记住大概。
那时看书,感觉可能没有现在理解的透彻,但绝对比现在记住的内容多很多。
十几年后的现在,在而立之年生了孩子。忙孩子,做家务,远离职场,更是鲜有机会再翻开书本看上两眼。
就这样过了四年,眼看离不惑的年纪越来越近,但是好像生活的迷茫却更多了,内心的焦虑更多了。
没有了二十几岁时的洒脱和无畏,天天纠缠于拖布、孩子、油烟中,眼白渐混,灵气渐逝。
在这一片混沌中看不清楚自己。
2
孩子上幼儿园后,突然明白,自己这些年,看似天天在家,却并没照顾好自己。
再次想起书和文字。它们曾经搀扶着我走过低谷,是不是现在也可以帮我拨开迷雾?
只是搁浅后想要再次启航,需要更大的动力。就在自己信心满满之时,却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从前的自己,大脑也不像以前那样机敏。
带着一个“出门忘带钥匙,进门忘拔钥匙”的大脑,想再安心读书貌似成了个笑话。
我努力地看书,用之前的方式,却发现看完最后一页,前面的基本忘完了。连别人说的“灌输”都没有。
那些看过的书和书里的故事就好像从来没有进入过我的眼睛里一样。我和它们如急行的路人,来不及看清嘴脸,就匆匆擦肩,从此再无遇见。
自己又陷入了新一种的焦虑中。
3
在这样读了一年书之后,开始寻求改变,参加训练营,买如何读书的书来看,学一些拆书方法。现在,我把学到的方法用在自己读书阅读中,感觉收获越来越多,思路越来越清晰。
实践下来,总结心得,那就是,必须和书中的内容有互动,和作者有对话,哪段内容或文字本身会让你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或情感,价值观。
如果做到这点,一本书,你可能记不住其中的许多细节,但它已经对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每个人都书的收获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吸收到了对自己有感触有用的内容。
在这里,可以推荐大家看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和书互动”的问题。
这本书是由日本作家所作,但翻译简练,不艰涩,容易理解作者意图。
书中对如何选书,阅读过程控制,如何写读书笔记及书评等内容,很翔实。且其中介绍的内容,不只适用商业实用类书籍,也适用其他类型书籍作品。
图片发自简书App
4
在此,我先写下自己读完这本书的一些心得和收获:
一、 拿到一本书,先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想从中获取什么?
书籍有不同类型,有的是学术研究型,有的是商业实用,有的是文学散文诗歌。我相信,每个人无论是从图书馆还是书店的书架上抽下一本书开始翻看时,心里都是有所期待的。这种期待可能是收获知识,可能是想要情感的寄托或共鸣,或者是想读能让人毛孔都舒畅的文字体验。
带着期待,我们的注意力就在无形中集中起来,关注力增强,对内容的检阅就更有效率。
而带着这样的期待打开书,就已经开始了和书的互动。
二、 阅读前,要给自己定下输出的目标。
如果是单纯地每页依次阅读,可能这本书就真的会和你擦肩。毕竟我们的大脑容量有限,更何况面对过量信息,要想看一遍就记住书中内容,的确困难。
如果在开始读之前,就给自己定下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的目标,那思想输入的质量就会提升。
要写出有些深度的读书笔记,我们必然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筛选,什么是重点,什么是触动自己的内容,什么是绝对作者观点不全面或者自己还另有看法的内容。最后,再经过我们的手把这些文字记录,对书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三、 只专注于对自己重要的内容。
每个人的性格、阅历、性别、年龄不同,对一本书的理解和看法自然不同。
我们读书,是为了让内容对自己的生活和身心产生影响,学习知识,不必刻意模仿别人,只用心在你认为对自己重要的内容上,哪怕就一句话,只要你认为重要,就写下来。
四、 写读书笔记,就是摘抄书中内容,再附上自己的感想,并用不同记号区分摘抄和感想。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一种被自己命名为 “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法。
具体方法是:
1.在写读书笔记前,写下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
2. 摘抄和写评论。
严格筛选出其中自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内容。经过五六遍的阅读,摘抄的内容就不会太多。然后在摘抄的内容后留一些空白,写上自己的评论和感想。
3.把摘抄的内容和自己语言写的评论感想部分,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 以便日后区分。
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再写书评或读后感的文章也就容易多了。做完这些过程,我们和一本书的互动才基本完成。有些经典,或许在经年之后,会有不同的感想,那时还可以再重新写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读这本书,除了学会了这些阅读方法外,对自己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的这句话。
“通过写读书笔记,你就可以找到一本‘读了它,我就可以做自己’的书,给自己坚实的心理支撑”。
每本经典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有一位思想丰富的先哲,他们终其一生将生命经验凝结成字。
读书阅读就是和灵魂,先哲们聊聊天。而这些灵魂或许我们一生都无法在生活中遇见。
因此,我相信书籍有这样的感召力和魔力。因此,我愿意珍惜时间,牺牲一些时间,在书里寻找迷失的自己。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书笔记 第(2)篇十分推荐,让我受益匪浅。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与我有类似的感受,读过一本书后我希望能记住书中80%的内容,但通常读完后连8%都没有记住;更不用说一段时间之后,如果不重复阅读,恐怕连百分之一二都记不下来了。还总是安慰自己,记不住没有关系,看过之后对书已经有了印象,等需要用的时候一定会灵光一现。我们还是对自己太自信了,请扪心自问一下,真的会在需要的时候有灵光闪过么?恐怕大多数都是头脑空白或者“好像在哪里看到过,怎么想不起来了呢”。真希望自己过目不忘,读过的书可以牢牢记住,这是我之前读书时一直存在的想法,没想到读到这本书,真的可以帮我实现这过梦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奥野宣之。强烈推荐给大家,至少在我而言,找到了自己之前读书方法中的不足,明白了为什么不是看过就能全部记住,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这本书中推崇读书笔记法,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有很多疑问,因为我读书的时候也会有摘抄、笔记、读后感等等,却还是不能使我把书中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不过,随着分析的深入,后面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也让我豁然开朗,总结出一些适用于自己的方法,希望以后能发挥效果。一、书中对我比较有用的知识点n笔记的使用方法:n1.随想笔记:记录平时的感悟、自我思考、有意思的瞬间、精彩的想法等。随时记录灵感和素材,便于以后写作、创意等应用。2.购书清单:按需列清单,收集感兴趣的书籍。主动选择书籍,不被广告、畅销书、榜单、推荐等迷惑。3.收集剪报:或称为收集感兴趣的内容,包含报纸杂志、公众号文章、宣传文案等等。️需要不定期重温,划出重点,写下自己的想法。4.读书笔记:摘抄、想法、读后感、书评对比等,文字形式的积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窍门:n1.养成习惯n2.放大读书笔记的作用——更有效率、方便复习、寻找灵感n3.创造别具一格的记录方式——自己的方法,不同的标记,更有成就感n读书的步骤:n1.选书——记录感兴趣的主题,在网络中筛选,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n2.购书——甄别,确认值得购买n3.读书——阅读中做好笔记,准备按等级提炼n4.记录——只做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感动、体验等n5.活用——重复浏览笔记,重复思考,获得智慧n信息一元化 :即把读书相关内容记录到一起,一个本子上n信息一元化的优点:n1.简单易懂,人人都能做到n2.更容易坚持n3.自由度更高,可自行设计n4.信息保存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笔记本上)n5.直接记录、参考,不易混淆n6.因为“杂乱无章”,所以更便于活用n️不用过度在意分类、归纳n️只要在这里找就一定能找到;如果找不到就是没有n信息一元化的技巧:n1.可以书写任何内容n2.按时间顺序书写n3.附上日期n4.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n5.可以粘贴n做记号的三个步骤:n1.通读——觉得有意义的内容,折角标记n2.重读——重读折角的页面,觉得好的再次在上面折角n3.标记——再次重读折两个角的页面,仍然觉得有意义,用笔做标记n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n1.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用中括号标记[ ])n2.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用圆点标记·)n3.评论:自己对这段话的感想(用星号标记��)️感想无需力求完美,一句话或无条理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记录主观想法n摘抄——促进、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和记忆n1.摘抄原文,而非总结n2.抄写最具代表性、最让自己心动的语句n3.抄写段落时,不是找“理应如此”的语句,而是“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n重读为思想增色n1.想简要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n2.想要回忆起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n3.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n二、利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作出的摘抄和笔记n·“不管你对一件事多关注、多感兴趣,如果不马上记下来,很容易就会忘记。所以就算一句话也好,把主题或关键词写下来,说不定就能让你邂逅好书。”n��看书时很多一下窜出来的想法必须立刻记下来,哪怕喝口水都有可能忘记,因而错失了灵感n·“好奇心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随时记录下来,也只会是一个漫不经心的想法。……以后看到这段笔记,可以从这个小小的想法展开思考,说不定能得到一个绝妙的主意。”n��任何小的想法都不要放过,有可能现在只是疑问,未来随着知识和阅历的积累,也许可以得到答案。答案多了,迷茫便会少了。·“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n��写作时没思路,还是因为读书不够多,观察不够多,思考不够多。·“也有人说精编版不够正宗。话虽如此,难道说想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就要先去学俄语吗?读书不是这么狭隘的事情,不应该有禁忌”n��是的,读书不是狭隘的事。很多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因为翻译的问题就被我束之高阁。不要只被情节和描写吸引,应该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也许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有些乏味,但经过几年的沉淀以后就会知道它的价值所在”n��读的时候觉得乏味可能事因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或理解能力不够,还需要更多积累,而非经典名著不好。成为名著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可以过几年再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读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之前虽然有摘抄、记录想法和写读后感,但仍然思考的不够。读小说时会被情节吸引;读诗歌散文会被感情引导;读一些知识类的书籍又会觉得枯燥无味,只想尽快读完。尽信书则无数,我们在读书时不要只被书中内容牵引,还要在阅读中思考,并记录。还有作者提出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让我抓住很多一闪而过的思绪,也许现在效果还不明显,但相信通过不断的积累,一定会有收获,哪怕不能用来写作或创意,只是重新来看笔记,也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书笔记 第(3)篇就个人而言,我也喜欢阅读,但是最大的烦恼就是记不住自己读了些什么。这一点让我非常的恼火,记不住自己读过什么,就感觉自己白读了一本书,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因此,这本书的有效二字便吸引了我。从这本书中,我学到的,最有益的东西是作者对于书籍的挑选与购买。(毕竟对于读书笔记,我之前为了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所记忆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方式)感觉读了作者随时随地地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注重生活中感兴趣的事,以此来挑选自己将要阅读的书,是一个非常有效,而且有趣的方法。感觉不会错过自己想读的,感兴趣的书。
虽然本书是一本纯理论的书,但是实用性很大,方法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方便。是一本很有用的干货书。
(读于网易蜗牛读书,点评是搬运的自己在那个app上面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