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步履不停
作者:是枝裕和
电影大师是枝裕和亲撰,经典代表影片《步履不停》原著,拿遍各大国际影展重要大奖。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已经是夏末的季节了,院子里的紫薇花开得璀璨,黄斑蝶在山坡上翩然飞舞着。横山良多与妻儿一同返回位于湘南海边的老家。久违的横山一家人,每年只有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才会团聚。在沁凉的麦茶、红透的西瓜、母亲绝手的好料理炸玉米天妇罗,加上外卖的寿司和鳗鱼饭之间,闲散地度过看似平凡的一天。然而他们细细分享品尝着的,却是欢笑背后隐隐的哀伤,小心翼翼的对话又忍不住的争执中,不经意触动的回忆以及深藏在彼此心中不曾说出口的秘密……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总有一点刺痛在

文:樱树

单看我拍的图片,你以为花红柳绿,春光明媚。今年春天,红的海棠山茶花、白的紫叶李花、紫的如灯盏的辛夷花……该开的还是在开,但整个春天的样子很是别扭的,地处西南,虽然不像其他南方那样多雨,却总是阴沉着一张脸。三月已到,气温还在八九度到十二三度间徘徊,总也升不上去;即使偶尔升到十五六度,却又抛物线般降下来。仿佛冬天的余威扯住了时间的脚步,温暖的春天那么遥不可及。

这样的天气,处于冷的边缘。人的心理上习惯要过的春天,迫不及待脱掉了臃肿的羽绒服,却和生理上却感受到的寒意和瑟缩矛盾着,就像自以为健康的中年身体里,肩周或者膝盖隐着疼痛。

中午两点,我要步行去上班,母亲要步行去运动场散步。我们本可以同一段路,可她故意假装收拾,落在后面,总是让我先走自己的,似乎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跟一个步履匆匆上班的中年妇女不太协调。

闲时我们母女也一起散步、锻炼;我也带她逛街、旅游……可母亲总习惯向后缩,走路总落后一两步。见这旧社会受委屈的小媳妇模样,心里是十分不是滋味。

——可画面却是别人眼里的母慈女孝的画面。

像《步履不停》中一家人团聚的日子里,表面看是欢喜热闹的天伦之乐。可是父亲与母亲、父母与子女之间,总在暗自较着劲,互相嫌弃着那些习以为常的毛病。

就像张爱玲说,华美的袍子里面藏满虱子。

可很多人愿意只活在生活的表面就够了,自欺欺人地“岁月静好“。

可我总能从是枝裕和的文字里感受到骨质增生般的刺痛。是不是这样的刺痛,才能提醒你去感受那隐藏的更真诚的关心,才能在失去亲人后痛得更彻骨?

“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是枝裕和说。


但我知道,即使重新来过,也改不了那样的互相嫌弃。生活的别扭在于,它永远不会是你愿望中的样子。人与人的想法永远不可能和谐一致,做得好的就是别较真,别杠精,或者像父亲恭平那样,一争论就逃避到徒有其名的诊室里(然后假装没有偷听)。

家里沙发的垫子又被坐得乱七八糟。母亲不是个狡辩的人,这次却把责任推到翠花身上。以猫的体重,怎么可能?我终于没忍住杠一下。

还有母亲那些让人忍无可忍的节约习惯……

一面嫌弃一面后悔……日子就这么步履不停地过下去,你总不能用全是“美好”与“温暖”将它填满。虽然知道,直到最后还会有个大大的愧疚与悔恨在等着你。

每次听到人们说“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我总是要默默追问:怎么珍惜?

调整自己的心情和脾气?永远和颜悦色地相处?那可能不是亲人而是外人了。

只能说,我们尽力。尽力多陪伴,多制造欢乐,多替对方着想……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人生,有许多的来不及……这是主人公的觉悟,也是作者给我们的提醒。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因从小就被家人和其他人拿来和自己优秀的哥哥作比较,导致心理就不舒服,同一家学校学习,压力也大,家人的,老师的,自己的;种种原因让他选择了一条不怎么被人看好的路,让人觉得男主人公可怜的是,他选择画画,居然是因为只有这一点比哥哥好,这,真的是拿自己的人生来任性。如果接下来是哥哥的顺顺利利和弟弟的不相牵连,这个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可结果确是:哥哥为了救起溺水儿童而英勇牺牲了,家里失去了唯一骄傲的接班人和希望,主人公也没什么对手了。就是这样,主人公才慢慢发现父母亲的老去,父母亲的伤心和自己的力不从心。从以前的不打电话,不怎么回家,也不怎么喜欢和父母亲说话,发展到一年固定什么时候回家,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出去散步,这些,对主人公来说,是艰难的,是要跨越心里的那一道坎的,慢慢的懂得……也意味着慢慢的失去……

       没有和父母亲一起居住,洗手间已装上了扶手,父母亲什么时候摔跤了……都是后来才知道的。父母亲陪我们长大,而我们却不能陪他们慢慢变老,是人性?还是无奈?从懂事开始,慢慢就懂得要多陪陪家里人,心,总是想出去闯的……趁年轻,闯几年,就要懂得回家了,因为,他们在等着你……

         愿我们都来得及,别错过了父母亲“返老还童”的过程,耐心点……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弟弟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是在看完《解忧杂货店》之后,我是看不出两本书的相同之处的,大概都是日本文学作品吧,肯定有我至今还不能理解的民族性特征。这本书让我想到龙应台,大概是《目送》,还有什么关于“背影”之类的名句,我没看过,也记不清了。和这本书表达的可能类似。这本书探讨的“父子关系”“数个孩子”这类的话题我在心理学上有所了解,大概就是子女会崇拜自己的父母,然后在一定的阶段—大概是青春期,就开始反叛自己的父母,等进入社会、自我了解逐渐加深之后,又会彼此理解,甚至彼此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对方一些进步。这只是最好的状态。像文中这样,第三子,忽视,在哥哥的光芒之下生存,敏感,不善交际,这些特征真的很残忍,不能摆脱,又不是自己犯下的过错,却要因为是成年人而自己承担自己内心的谴责、自己人格的不完美。我对于这样的角色总是充满同情。就像是韩剧《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一样。这不过这部剧里充满哀伤和反抗,最终也可以说是没有完全和解,只是有所缓和,以父母的离去而终结。大概也是因此,对于父母的某些悔恨与不及,作者始终不忘。关于“父母  死亡  我们”,这是我极力避免的话题。“父母,让我们不必直面死亡”一个演员在一个综艺节目里大概这么说,也许就是这样吧。这让我觉得,读过史铁生“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自以为对死亡的认识比较深刻的我,是如此肤浅!n我期待着,我们都可以事前努力,减少遗憾的发生,好好地想明白,和自己和解,也和父母和解,和死亡和解,都能淡然处之,即使是在痛哭流涕之后,即便是在喜极而泣之后。对生,对死,都淡然些!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