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这20条写作原则,从此不再害怕写作
在上一篇文章《刘润:写作24年,从5块到6000万的三条终极写作武器》中,刘润说:他写作24年,从最初的5块稿费到现在写出超过33万人订阅的《5分钟商学院》,总收入超过6000万的知识产品,这是持续写作带给他的价值,他认为:
写作是最好的投资。
深以为然。
拿「易客志」来说,我从开始写作后,深刻的感受到3个明显的变化:
首先,认知得到提升。比如,以前的我,一点也不喜欢读书,现在,每天若不看会书,就始终感觉少点什么,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无知。我认为这是写作后带给我的认知提升。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我认为:不读书的人生也不值得过。所以,我给自己定位的便签之一便是「大量阅读」。
其次,对世界更敏感。写作的人应该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不管身边发生什么事情,总想提取一点素材来作为写作材料。前段时间,我的领导因为沟通问题,而被甲方要求换人,最后辞职了,这件事情引起了我对沟通的思考,然后写了一篇《工作中80%的问题,都是沟通问题》。
另一方面,平时对所见所闻所听的东西,只要产生一点点想法,总会想着去记录。最为夸张的是,每次在社群里或跟别人聊天,如果对方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打断他,先记录再让他继续说,整得对方很是无语。
最后,思维更缜密。认知学家斯蒂芬平克对写作的本质作了这样的描述: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写作力本质是思考力。一篇文章其实是写作者自身对这篇文章主题的一个长期思考。比如,这篇写作书评,其实是我在写作这么久以来对写作的持续思考。然后用一篇文章梳理呈现出来。所以写作本质上是体现写作者的逻辑。
当然,文采固然也重要,但对于新媒体写作来说,逻辑比文采更重要。
所以,正如spenser所说,写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
既然写作如此的重要,但写作本非一件易事,那如何提升写作能力呢?
答案就在这本书中——《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本书从结构,风格,可读性三个方面,整理出20条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所有人的高效写作原则。也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入学考试绝密利器,先后荣获“美国总统图书奖”、“国际图书奖”、“年度教育图书奖”!是全球写作的标杆之作。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写作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那到底是哪20条原则呢?下面为你一一呈现:
- - 结论先行,最重要的先告知。
结论先行,自上而下的写作原则,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甚至有的人已经读过巴巴拉·明托所著的《金字塔原理》。
举一个例子说明,请先阅读下面两个故事。
故事A:
王子说服了父皇,迎娶了邻国的公主,他们生活美满。几个月前,王子跟女巫进行了旷世的决斗,最终杀死了女巫。在这之前,王子每天辛苦练习剑法,用剑的能力不断提升。因为之前这个女巫不允许王子和公主的恋爱,这让王子想要除掉这个女巫。对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王国。
故事B:
从前有一个古老的王国,王子爱上了公主。但是邪恶的女巫不允许王子和公主在一起。那怎么办?王子通过各种方法和公主走在了一起:
- 提高自己的剑术,获得和女巫决斗的能力;
- 同女巫决斗,杀死了女巫;
- 说服了父皇,最终迎娶了邻国公主。
上面两个故事讲的内容是一样的,用词也几乎一样。但为什么第一个故事,你可能要5分钟都还不知道他讲的啥,第二个故事花1分钟就知道了呢?
原因就在于第二个故事使用了结论先行,自上而下的表达逻辑。
如果你想让你的表达更有逻辑,可以去读一下《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如果您嫌麻烦,记住结论先行的逻辑就可以了。
如果说只要一条表达逻辑的原则,那就是“结论先行”。
- - 分解事物
分解事情,是给文章进行主题分块,即把你所写的内容分解成二到四个主要部分,一般推荐分为三个部分,因为3是个神奇的数字,有一种说法是“3要点”。围绕3个关键点或概念构建文章。
- 转折词
使用转折词可以提示写作的方向,使文章的阅读性和逻辑更紧密。
比如下面这段话:
时间管理首先考虑的是思考的有效性,其次是思考的效率。然而,效率是以尽可能快的方式完成某项任务,而有效是把时间花在正确的事情上,因此,有效性是一个更广泛,更有用的概念,它甚至关系着我们是否应该执行某项特定任务。
不同的转折词,有不同的作用,但总体上都是为了增强阅读性和逻辑表达。
- - 六大写作结构
六大写作结构是:范畴结构、评价结构、时间结构、比较结构、线性结构、因果结构。
事实上,在我们写作中,很少把这六种结构全部用上,但针对特定抒写,一定要正确的结构,比如,在上面那两个故事AB中,时间结构一定用出来,故事A就是因为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展开,导致读者阅读起来十分困难。
再比如,在比较结构中,一定要先谈最重要的观点,然后以此往下降,这一点,也对应着自上而下的表述。
- - 整合相似事物
当我们在写作或是沟通时,应当就某一个主题谈论完成后,再切入下一个主题,这样,才显得逻辑没那么混乱。
- - 支撑所说的内容
支撑所说的内容,即是要求写作者(或说话者)不仅写出(说出)观点来,还有用案例来证明,强调所说观点。
这一点,对于写作来说,尤其的重要。
为什么现在成功学或心灵鸡汤的书籍,很多人不爱看,甚至说厌恶?原因就在于他们讲了太多的道理,而没有列举实例证明,另一方面,他们只说大道理,却不提及方法。
只给鸡汤,却不给汤勺。
再比如,很多人在面试时,很爱说:“我是一个积极热情的人,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技巧。”然后面试官追问:可否用一两个案例来说明你的这些能力呢?然后就傻眼了。
没有论证的陈述应当无理由的反驳。
就像如果一个人说:哇,这个讲得真有道理。我却说:你错了。然后不需给出任何理由。
所以,在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仅要写出观点,还要加上一两个案例来支撑你所说的观点。
就像师北宸老师总结出来的万能写作法一样:观点——案例——总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这样若干个写作单元构成的,练好万能写作法,写作也能很轻松,且有说服力。
- - 例证个性化
上一条原则说要支撑所说的内容,这一条原则则是要让支撑的内容更贴合。
在这里,我用我上一篇文章《刘润:写作24年,从5块到6000万的三条终极写作武器》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李叫兽用了3个案例来支撑关于X文案和Y文案的区别。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有深度。(详情点击文章查看)
刘润也说: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要打透,要醍醐灌顶。
- - 砍断长句
对于媒体写作时代,没有人再愿意看很长的一段话,句子要短而简练,如果可以,每一段话都可以是一句话。
- - 删除不必要的词
要保证句子短而简练,就要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词,比如,一些,一点儿,真的,非常,当然还有一些自指的词,比如,我相信,我感觉,在我看来。(汗颜)
- - 主动语态
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
主动和被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写作者的态度体现。主动就像《终身成长》中的成长型思维。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而非被掌控。
- - 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如果可以,一篇文章最好是由动词构成,少用形容词。
比如,当你看到“体积小而容量大的MP3”的时候,你是没什么感觉的,而乔布斯说:“将1000首歌放进口袋”。
再比如,要顺应发展很快的趋势,而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飞起来。”
- - 平行句式
用一致、平行的形式表达连串事物。比如,她喜欢太阳、沙滩和去海边。就不如这样表达好:她喜欢太阳、沙滩和海边。
文章讲究对仗美,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的诗一般都是前后字数一样,形式和句式都对仗工整的原因。
- - 句式变化
句式变化是体现文章多样性最明显的一点,因为不是所有句子都是主谓宾的结构,如果都是主谓宾的结构,那文章得多枯燥无趣。所以在行文中,会有意用一些不一样的句式写作,增添文章的文采性。
- - 恰当的语气
说话有语气语态,写作也是如此。
正式的,非正式的,严肃的,逗比的,积极的,消极的……
- - 性别中立
写作中,要避免使用阳性泛指两种性别,特别是“他或他们”的用法。
- - 排版和设计
杨澜曾说:“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写作的排版也是如此,排版不好,内容在好,也没有人愿意去看。
- - 巧用符合
有一本书叫《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关于符号,书中讲解的十分透彻。符号其实就是一个代名词,比如,红绿灯、斑马线,厕所等标志。让人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
写作中的有些符号亦是如此,比如,粗体的文字表示强调,数字编号表示排序等。
- - 标题或提要
使用标题或提要拆分或归纳文章。
比如,我这篇书评,原本是想打算分三段式写作的,后来还是选择把20个原则一一列举出来,每一个原则用一个标题归纳,让人一看就懂。因为,我认为,《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字数本来不多,且每一个原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全写出来反而更能强调。
- - 回顾和修改文章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作品的磨出来的。
正如书中所言:直到你的文章改到无可修改,否则不能说已经完成了。
以上就是本书中,20条写作原则, 尽管全书就4万字不到,但对于想要学好写作来说,已经足够了。
20条写作原则就如同上层武功心法,只要把心法学会了,其他武功都不在话下。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武侠电视中,学武之人都要先从扎马步、挑水、打木人桩开始,因为这些是基础功。
最后,对于这20条写作原则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道了他们,而是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END
2019.3.25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读书笔记 第(2)篇对于职场中人来说,汇报工作是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但同时也是最让人头痛的事情。有时候辛辛苦苦地收集资料,整理成一份精美的PPT,给到领导,最后换来领导的一句话,你想要表达什么?
然后我们就深受打击,明明写清楚了,为啥他就是没有看明白呢?事实是,我们写得条理不够清晰,领导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分析各个信息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学习,怎么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布兰登·罗伊尔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指出,可以通过结构、风格和可读性三个方面提高写作能力。结构,是指表述观点的顺序。风格,是指文章的写作方式。可读性,是指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的20条高效写作原则,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写作,例如,简历、推荐信、邮件等。不管你是商务人士,还是学生,你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写作技巧。
布兰登·罗伊尔,在加拿大出生,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总结了在Kaplan的教学经验,先后出版了《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等经典著作。他的作品先后五次获得“国际图书奖”、“总统图书奖”金奖,2011年获得“年度教育图书奖”。
一、结构
文章表述观点的顺序,对于读者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好的顺序,可以帮助读者有效理解作者的观点。而不好的顺序,则会让读者感觉抓不到重点。
1、先写总结,再写细节
布兰登·罗伊尔认为,好的作者应该遵从“自上往下”的写作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先写总结,再写细节。越是重要的内容,就要先抛出去,后面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先写总结,可以给读者一个信号,“下面的就是围绕着这个观点来写的,注意思考了。”接下来,你就可以抛出各种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而读者也可以跟着你的写作步骤,理解你的观点。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不用费力气去找作者的观点,因为在一开始就给了出来。读者只需要跟着作者的思路,慢慢往下读就可以了,这就是最好的阅读体验。
2、使用转折词
我们最常用的“虽然……但是……”、“尽管”、“第一……第二……”等“转折”词,就是语言方向灯。转折词分为四个类型:接续、举例、对比和总结。每个类型的词语有着不同的作用。转折词预示了接下来是什么内容,读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转折词调整阅读速度。
接续词,例如,此外、而且。预示着后面的内容是相似的,可以接着看下去。
举例词,例如,首先……其次……再次、比如、正如。预示着后面是事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速度。时间紧急的话,可以先跳过这部分内容,后面有时间再来阅读。
对比词,例如,然而、但是、相反的。预示着后面的内容观点会有反转,需要注意了。
总结词,例如,总之、最后、因此。预示着后面的内容是结论,需要停下来读懂了。
转折词是阅读的方向灯,读者可以根据它的提示,加速理解作者的观点,调整阅读速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学会使用转折词。在适当的位置使用转折词,会有意想不到的的作用。既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通顺,还可以有效地向读者传达观点。
二、风格
风格就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包括了用什么具体的事例、哪种句式,来表达观点。
1、用事例、细节支撑观点
阅读了一篇长文之后,人们记住的往往只有事例和细节。干巴巴的描述或者论述,可能在当时给读者一点震撼,不过,很快就会忘记,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你评价自己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是领导的好帮手。可能你会觉得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自己的各方面特点,包括性格、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但是在面试官看来,这是一句空洞的说辞。相当于告诉别人,我是没有什么特点的,因为这句话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我们不妨换一种说法,加入一些具体例子来说明。你可以这样说,在工作中,我会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上一个星期五,我加班到晚上11点写报告给到客户。虽然比较累,但是能够准时完成任务,感到很值得。我平时需要跟各个部门的同事合作,三年时间里,没有和任何一个人发生争执。因为我平时的工作表现,有什么重要的任务,领导总是第一时间交给我。
第二种说法,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自己的特点,但是,别人会从具体的事例中总结出你的优点。
不管是在写作中,还是平时的面对面交流,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用具体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点在面试中特别管用,你不需要跟面试官说自己多厉害,只需要举几个例子,面试官就会觉得,“这年轻人真不错,是一个做实事的人!”
2、砍断长句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最讨厌那些很长的句子。因为,很多时候读一遍根本就不知所云,多读几遍又觉得很耗时间,还不一定读得懂。
在书中,布兰登·洛伊尔用了一个长句和短句对比的例子。
长句:领导力--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其他领域,如政治或商业--能够通过榜样或指挥产生。
这句话,使用了大量的名词来解释领导力,我们需要多读几遍,分析句子的结构,才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短句:领导力能够通过榜样或指挥产生。
把长句砍短之后,句子的篇幅变短了,而且只有一层逻辑,我们一眼就可以看懂。短句逻辑简单,可以清晰的表达作者的观点,这就是短句的魅力。下一次,我们写出一句长句的时候,不妨想一下,这句话逻辑复杂吗?读者可以轻易看懂吗?能否砍成短句?
我们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向读者传达自己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要从读者的角度来写作。合理地处理长短句,不要为了秀自己的文学功底,整篇文章都是长句,读者看不懂,这就是舍本逐末了。机智的作者,应该是长短句交叉使用的,既可以显视出自己的写作水平,也能给读者一个愉快的阅读体验。
三、可读性
一篇文章要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除了要有精彩的内容,还要有舒适的视觉效果。
1、排版布局
文章的文字排版是很重要的,这决定了读者的视觉感受。我们不一定做到很有特色,让人流连忘返,但也至少要做到让读者读起来感到舒适。新手可能会犯的一个错误是,打开一个文档,就开始写,没有考虑字与字间、句与句间的距离。
例如,上面的这段文字,两个句子挤在一起,没有一点的空白。读者要更加认真阅读,不然就会容易错过了部分内容。而且,阅读时间长了,容易疲惫。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注意留空白。我的习惯做法是:页边距10像素,字间距1像素,行距1.5倍,段与段间空一行。你可以尝试各种样式,找到自己喜欢的,同时看起来舒服就可以了。
2、标题
我们平时刷新闻的时候,经常会骂一句,小编是标题党。先不评论标题党,我们来看看效果。大多数人看到了吸引人的标题,就点了进去,从结果来说,小编成功了。
标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几个字,也可以是几个词。我们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写标题。标题的作用有两个,第一,告诉读者,下文的主要内容。第二,吸引读者的眼球。
我们在定标题的时候,要记住,把下文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出来。告诉读者,下面的内容是围绕这个关键词来写的,给读者一个方向。这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你的观点。
此外,我们要有一颗艺术家的心,把标题雕琢得尽可能地吸引人。只要你的标题能够抓住读者的心,就可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往下读。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是一本写作入门书,适用于所有人,你可以根据作者的建议,改正自己的一些写作坏习惯。更重要的是,学会这20种高效写作技巧,你可以轻松驾驭各种类型的文章。
小的时候,总盼着过年,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帮家里写对联。刚开始,是爸爸给我一副对联稿,让我用毛笔抄下来,后来,爸爸就让我自己想对联。刚开始,可愁坏我了,我只记得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只把新桃换旧符”,或者“富贵双全人如意,财喜两旺家和睦”,别的,我真的写不出。写文章就跟出对联一样,也要有文字功底,也讲究顺序章法。只是,一个是文字的浓缩,要求的是词的押韵,对偶或者意境的营造。而写文章,则更考验的是所述对象内容的充分表达,更加灵活,但也更讲究整体和局部的艺术风格。正如《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里提到的:那些具备出众写作技巧的学生和青年作家,大多是掌握了一些最为重要的写作原则,并反复不断的使用。这本书的读者范围很大,甚至高中生和大学生也可以把它作为作文提高的一本补充材料。我们初学写作的职场人士,也不防静下心来,好好的走进它,感受它。关于作者n《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的作者布兰登•罗伊尔,出生于加拿大,哈佛大学就读后,在知名考试培训机构担任主管。他潜心研究英文写作及语法,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出版了很多经典著作《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等,都在他的任职培训机构期间,潜心研究并出版,已成为全球各领域的标杆之作。关于本书n《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是一本写作的实战进阶之作。书比较薄,所以读起来比较轻松,内容也简洁凝练,贴近真实写作时遇到的各种情况。书中概括的内容主要有三点:文章写作的结构,文章的风格,文章如何具备可读性。现在,我们就从这三点,来解读文章的主要亮点。当我们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会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有意思的文章,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再读一遍。就像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提到的:无趣的书应立刻停止阅读。什么样的书比较有趣?也许是很厚的,但内容精彩严谨,值得反复咀嚼的书籍,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许是一本很薄的,虽然浅显但有独到见解的书籍,比如我们现在解读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书籍的结构安排对书籍的可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就犹如登山,我们总喜欢选择崎岖但又有看点的道路,既可以达到登山的目的,又不会错过路途的风景。那么,写作就好比勾勒这样的一座山。写文章,先布局,先明确用什么样的结构来彰显你的意思。关于结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有三点重要的要素:n一,明确六大基本写作结构;n根据文体不同,设定文章的结构模式:n1、范畴式结构方式:比如谈谈两个国家的审美观:中国人的和西方人的的审美观,分别是怎样的;n2、评价式结构方式:我们来谈谈工作中的问题所在;n3、时间式结构方式:北方的文化习俗演变过程,19世纪,20世纪……n4、比较式结构方式:关于年味,过去和现在的不同之处;n5、线性结构方式:按照职位级别分别谈谈,如何提高业绩;n6、因果结构方式:大家来谈谈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原因……,可能的原因……,存在的争议……。二,整合相似的事物。比如谈大脑的思维方式,分别从左脑和右脑思维来表述,会让读者思路清晰。但两个思维模式混杂在一起表述,就很容易让人理解困难。三,自上而下的写作。自上而下的结构,是最能高效率表达清楚事物的结构。即重要的事情优先表述,次要的事情逐级表述,能让读者最短时间明白你所表达的核心内容。关于文章结构,把握一个核心点,那就是:稳,准,美。让文章既有核心内容的呈现,又不失灵活有趣,又能有一定的美感。接下来是关于文章的风格。人讲究个性,能有一定的辨识度。文章也讲究风格,有自己的特色。关于风格的练习,书中也提到了很多方法,这里节选三点:n第一,例证要个性化。当你文章表达的观点需要例证支撑的时候,那就好好考虑一下选什么例子。比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他对当局政者的戕害国人愤恨无比,他的笔下,一群实枪弹荷的警察,对着手无寸铁的学生射杀,残暴和反抗的较量,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让文章铿锵有力。第二,保持简洁,砍断长句n《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之所以成为写作的畅销书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书中的语言很简洁很灵动,阅读起来很轻松,容易理解也易操作。但我们会发现,还是有很多文章或者书籍,句子或者段落篇章冗长晦涩。大概,只有相对应专业的研究时候,才会想到读这类书籍吧!n第三,变换句子和开头n在写作时,大部分句子都遵循相似的语序,比如:我现在在写作,这是个很常用的句式:主-谓-宾。假设,文章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的句式,读起来会是什么感觉?如果变换一下句式:有条理并且有创意的文章,是我现阶段的写作目标。变换一下句式,感觉截然不同。关于开头,书中还重点介绍了10个开头模式:主题,短语,从句,冠词,动词,副词,形容,动名词,不定式,关联词开头。不同的词性带给读者不同感觉,也能增添文章的内容丰富性。前面提到的主要是如何写出文章,包括选材立意,结构安排,还有就是要有独特的风格n,经过处理过滤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就是一篇文章的产出了。但文章是否受欢迎,不仅是写出来就好了,而是能否精细加工,这就是最后一步:修改。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写作的时候,经常反复修改,最多的一次,光修改结尾就达30多次。所以,我们也要反复修改文章,直到你觉得真的无处可改。修改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n第一,排版和设计要合理n文章的文档排版,并非一定要写的密密麻麻,相反,要尽量增加空白,给读者留些思考空间。另外,写作时还可以寻找小装饰来增加可读性。比如粗体,斜体,破折号,项目编号,列举和阴影。有了这些标记,文章的脉络更显清晰,重点更突出。第二,用标题和要点来归纳要点n有了小标题,读者犹如投石问路,比如是虚构类小说。比如《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每一章都有小标题,我们在阅读时,顺延着标题,也基本能猜想出情节。接下来的阅读,就容易得多,不会过于脱离主要情节。再比如工具类书籍,看目录也能帮助读者梳理好主要的知识点。第三,精心修改直到完成n很少有作家能够一气呵成,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比如,写一篇求职信,写好想法,编写好内容,细节也写好了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读全文并且稍加改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就是一本典型的小而精的书籍,列举了很多实用的写作攻略,并配有贴合理论的练习。慢慢来,不要急,写作非一日之功,若能从书中汲取到一丝灵感,那也是极好的。《一本小小的写作书》的金句集锦:n1,未经润色的文章就像沙尘暴中移动的沙子,当风暴最终停止,沙子也就静止了。2,语气是态度。正式语气就像正装,使作者和读者保持距离。大多数写作更倾向非正式语气。3,最重要的写作原则是让观点得到充分的论证,细节则使文章更可信、更难忘。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