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东京一年读书笔记1000字(3)篇

东京一年
作者:蒋方舟著 伊藤王树摄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东京一年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2019年读书打卡# 

No 6. 趁无限卡还在的一口气阅读时光,是会引起反思的一本书。突然觉得蒋方舟是位以悲情看世界的作家。

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我不会写爱情,只会写两人费尽千辛万苦在一起,却一起目睹爱情的死亡。”

东京一年

蒋方舟著 伊藤王树摄

40个笔记

◆ 序

>> 东京这个地方,聚集着从各个地方而来的人们。从前在乡下时,从漫画和电视剧里看见的东京,虽然灯火繁华,但人总是很冷漠。上京后我才明白了,那并不是冷漠,而是因为身为外来者的大家都心情紧张。外来者进入东京这个城市,一个个都表现出不要被吃掉的紧张状态,终于成了一个集合体

>> 我在东京的生活仿佛在一种看不见的屏障中,无论是走在拥挤的表参道或涩谷,还是被裹挟在人群中去看花火大会,我始终感到人群是幻觉,我在与自己单独交谈。

◆ 2015.12.16 (星期三)

#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可以浮现出她那清秀的样子,笃定又或自由,人生少有的这些时刻,很安心

>> 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 2015.12.18 (星期五)

>> 看到其他人也全是一个人吃饭,像考试一样中间隔一个座位,很害怕交流的样子,每个人都吃得又快又用功。我一下子就被这场景治愈了,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

>> 从今天开始,我要学会享受不能够以各种形式分享的快乐。

◆ 2015.12.19 (星期六)

>> 她们爱你是为了报答你的体贴,你使她们有了安全感以及你赠予她们的礼物——她们恨你是为了你打她们,或是为了一件待她们不公平的事。她们不知道爱是怎么回事——只是走进一间房去,爱上了一个陌生人。

◆ 2015.12.30 (星期三)

>> 爸妈的赞扬都很勉强。

◆ 2015.12.31 (星期四)

>> 怎么会这样,变得这样滴水难渗?我担心自己老了也会成这样,因为弱势,反而偏要将自己身上生出一层角质来抵御想象中的“欺负”与“歧视”,把别人撞得头破血流。

>> 爱想象中的人很容易,可当他们来到你的面前,爱他们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 早慧的艺术家喜欢顺着老人的目光望出去,视野一下子变得辽远。可危险在于,很轻易地能看到人生的虚无。比如太宰治,年幼时眼睛就看到了虚空,耳朵就听见了死亡的诱人笛声,发觉人生长梦本没有意义,于是年纪轻轻就写下了《人间失格》,同时一次次起身准备自杀,终于成功。

>> 谁不愿意拥有老灵魂?青春之躯下有着一颗沧桑的心,活得自知、克制,生命仿佛是一场漫长的“余生”。

>> 可老灵魂也要付出代价,老灵魂永远与世界相背而驰。世人快乐兴奋,老灵魂暗自神伤;别人心灵驿动,老灵魂暗自神伤;世间大兴土木,老灵魂眼里看到的却只有废墟残垣。老灵魂注定孤单一魄,孑然一身。

◆ 2016.1.2 (星期六)

>> 和泉式部是个奇女子。她是平安时代的文人,以写和歌闻名,同写小说《源氏物语》的紫式部及写散文《枕草子》的清少纳言并称三才女。

>> “杨贵妃的热闹,我想是像一种陶瓷的汤壶,温润如玉的,在脚头,里面的水渐渐冷去的时候,令人感到温柔的惆怅”。

◆ 2016.1.3 (星期日)

>> 我微微蹲下时,正对着他微微翘起的手指,刹那间,竟觉得所有悲喜都涌上心头。

◆ 2016.1.6 (星期三)

>> 幸而从酒店房间的落地窗往外看出去的黄昏很漂亮,夕阳把顶层的树林染成橘色,投射出接近紫色的阴影,近处的树林被染成墨绿,由远及近,浓郁得化不开。

>> 艺术家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暮年?更具体地问,当创作已经逐渐变成比生命更大的存在,该如何面对创作欲望和热情都已减退的老年?我开始想这个问题。

>> 他不再写书,不锻炼,阅读无法引起他强烈的反应,吸引他的故事越来越少,他对虚构世界的热情也越来越少。他强逼自己创作新的短篇,抑郁却不断自我更新。

◆ 2016.1.16 (星期六)

>> 我们一直生活在鸽灰色的天空下、凄黯的风景里、泥泞的道路旁,我们并不排斥这个世界,而是日复一日地筹划建造一个我们不能建造的世界。

◆ 2016.1.24 (星期日)

>> 而成年后还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天真一面的人,本质则是复杂的——至少是见过复杂,才知道天真有多可贵

◆ 2016.2.18 (星期四)

>> ,因为跑步是一种苦修。而苦修,是对过剩的回应

>>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其说“解放了身体”,倒不如说“剥离了身体”。工具代替了身体的功能,中产要借助马拉松找回自己的身体。所以,你很难想象一个重体力工作者,或是一个快递小哥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决定在城市公园跑个步。

◆ 2016.2.19 (星期五)

>> 奥登有首我喜欢的诗:“在正直的人群中正直/在污浊中污浊/如果可能/须以羸弱之身/在钝痛中承受/人类所有的苦难。

◆ 2016.3.8 (星期二)

>> 仅仅是因为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样,人们便拒绝相信这种真实。因为事实超越了自己的理解,人们就认为是不可信的

>> 他们生活在光明和希望中,我生活在黑暗和怀疑中——这或许是我从小就写作养成的习惯,当所有人看到的是月亮的光明,我更愿意钻到月亮的背后,去看它凸凹不平的表面。因为我一直认为,月亮的光明是幻觉,丑陋的表面才是真实。

>> 面对现实时,我常常觉得失望,因为无论我怎样写,都无法超过现实本身。

另一方面,在中国描述现实的挑战是:有很多的事实我是无法直接描写或者涉及的。

如果不能涉及事实,那又该怎样描述真实?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 我喜欢鲁迅的一句诗:“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 2016.3.24 (星期四)

>> 真正善良的人是敏感的人,而不是感伤的人,敏感的人刀刃永远向着自己,而不会像感伤主义者一样对着他人的伤口作诗流泪。

◆ 2016.3.30 (星期三)

>> 想到这两个故事,黯然神伤,仿佛春天是一场骗局,什么也没有买就回去了。

◆ 2016.4.7 (星期四)

>> 我一动不敢动,只觉得她的皮肤滑腻得不正常,散发出一股甜香,味道有点像老牌化妆品里的鸭蛋粉,并不温香软腻,反而觉得像抱了一尊石灰塑像。

◆ 2016.4.16 (星期六)

>> 要想了解一个作家,不仅要看他备受好评的优美作品,还要看他本人讨厌的作品,因为那里面往往隐藏着他最深层的秘密

◆ 2016.5.27 (星期五)

>> 我不会写爱情,只会写两人费尽千辛万苦在一起,却一起目睹爱情的死亡。

◆ 2016.7.24 (星期日)

>> 张爱玲的小说总写“幻灭”,她的小说男主角总是留学生或者华侨:范柳原、佟振保、童世舫、章云藩……他们对于古老的中国有种幽幽的爱与怀念,爱投射到了女主角——“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身上,交往之后,男人却发现那只是美丽的虚空、奢靡的残破,继而失望。

这或许就是常说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吧,千万道理难抵我愿意

>> 不必心疼不平等的爱情,因为爱情就是不平等。

我喜欢奥登的一首诗:“我们如何指望群星为我们燃烧?/带着那我们不能回报的激情?/如果爱不能相等/让我成为那爱得更多的一个。”

>> 不必心疼不平等的爱情,因为爱情就是不平等。

我喜欢奥登的一首诗:“我们如何指望群星为我们燃烧?/带着那我们不能回报的激情?/如果爱不能相等/让我成为那爱得更多的一个。”

◆ 2016.11.8 (星期二)

>> 人在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询问真实。

>> 必须承认的是,写作对天分的要求远远高于对汗水的要求,鼓励一个没有天分的人在写作上花一万小时练习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但是,我非常讨厌成熟成名的艺术创作者毫无愧疚——甚至反以为荣地说起自己的懒惰,说自己生性散漫,不务正业,放纵不羁爱自由,导致几年没有新作,在我看来,这只是用来掩饰自己才华不够的借口而已。

◆ 2016.12.20 (星期二)

>> 完美的受害者是不存在的。痛就是真相,还击以痛就是真相。

◆ 【小说别册】 雨男

>> 我有时真有幻觉,看到书中的旧灵魂跳出来,掸掸身上的灰尘,伸了个懒腰。

>> 爱是想触碰又缩回了手

东京一年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通篇看完虽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但也不至于失望。这种类似日记的自言自语总有一种偷窥他人生活的感觉。相比较《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里的倔强与青涩,《东京一年》里看到的是一个冷静而沉稳的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的孤独感是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蒋方舟在文章里说:“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但是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我搭建的监狱里。”这话的意思是看见自己的内心,要一点孤独,因为在孤独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审视我们的内心。所以蒋方舟说,旅游的目的是找回自己。无目标无追求的在东京生活一年就是寻找迷失的自己。东京是作者选择的地方,作者的目的是修心,所以其实本书并不是一个旅游指南亦或是东京解读,更多的还是作者对于自己的解读:“重获新生的歌德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少年老成,我理解严歌苓写的小说中出现的那个少女,作者的影子,她的思想历程,某些灰色、阴暗的存在。但是,却无法理解此文作者的成长给她带来如此的思维方式,那通篇他人文章、作品、观念的引用,似乎已替代她本人的思想,有一种强逼深思的感觉。这本书就是日记兼杂记,个别文章很精彩,读来有滋有味。但也有一些拼凑合成的感觉。不过,通过她的行走,跟着她的文字,仿佛自己也放松闲逛了一把。得知更详细的东京信息,成了我读这本书的收获。我很欣赏蒋方舟,虽然这本书没有什么文学意义,但是仍不失为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东京一年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爱读作家的日记和信件——不仅仅是出于某种窥私癖,更是因为那仿佛是一种反向的摄影。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的结晶和照片,我通过日记和信件,把那凝固一瞬的风景在时空上进行扩展,看到了他们完整的艺术生活。

将自己在东京一年的日记集结出版,我最佩服的是蒋方舟的坦诚。所有人内心都有着敏感的一面,我们大都把这一面隐藏起来,而她却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敏感脆弱挖掘出来,发表出来给读者看。真诚又勇敢。

读其他很多书的时候,我将自己放在上帝视角的位置,或俯视或仰望书中的故事。这一次真切体会到了感同深受地孤独和书中的情感。明明是同辈人,但有些人的青春之躯下却有着苍老的灵魂,常常暗自神伤,当然不是为了自己的小情绪。突然就很心疼这位姑娘。

每次公开讲自己的写作故事就会自厌,觉得自己是杂技演员,通过炫耀式的扭曲来搏得满堂彩

可能是因为性格上的相似才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在文章里,已经将自己内心挖掘的很坦诚了,现实世界里又被镁光灯照着,千百只眼睛注视着,从内到外的赤条条。

摄影师给她拍的照片里,大多都散发着浓重的孤独感,不仅是人,连猫看起来都是格格不入的寂寞。

很想去抱抱这样一个思想深刻又常常迷路的姑娘。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