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要承认,这本书我没有坚持读完。在读到一半时也就是差不多是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家人吃完饭(我这里也就大概讲一下,具体的话就算透露剧情了),剩下的我是去看了梁家辉和珍主演的电影。
我自己看来,这本书就主题来说,对于我没有借鉴的意义(当然不是否定这本书的主题,主要是我自己读不懂),但是王道乾先生的语言果然是和王小波先生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真真实实地像我介绍了名副其实这个成语的美好内涵。
“我已经老了”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以上是文中的段落但是处于开头,也不算是暴露剧情,手动滑稽)
就王小波先生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面的文中,他有对这段文字的延伸,加入他的思考。可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有点远,希望自己以后能够理解这本书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本书,我看的大部分人,好像都是将它评为,杜拉斯少有的让人读的开心(原谅我这里的用词,不知道是不是准确,希望大意能够表达准确),对它的肯定也大多数是因为有些人物是作者将自己的其他作品移进来的。
它给我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女孩子的待遇以及时代的具体的模样。原来那时候的中国还是那样子的,原来爱情也是可以这样。
这本书的结语大概也就到这里了吧,很高兴读到这本书,感谢你们读到这里,谢谢
。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这是第一次读情人。整篇下来很吃力。
文中女孩的境遇张爱玲小说里也常见。败事有余的大哥,成事不足的二哥,重男轻女的母亲,早早去世的父亲,于是在支离破碎的家里最应当受保护的小女儿挺身而出。这一切始于年轻的意气风发。
杜拉斯可能尽量的还原当时女孩的混乱的内心感受。十五岁的白人女孩和二十七岁的中国男人发生了关系,因为女孩需要有人解救她的窘迫。除了种族的违和感,这样的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然后通篇都是女孩凌乱的自白。仅凭一次阅读很难抓住作者的意图。不太明白女孩是怀念着情人还是憎恨着或者两种情愫兼而有之。告别情人后迅速老去和始终意识着的死亡有什么关系。
现在还有很多别别扭扭的东西难以消化,过段时间在重读吧,应该会有新的发现吧。
还是喜欢张爱玲的小说。轻描淡写的既成事实,没参杂过多作者对事件的指指点点,怎么去想怎么判断都凭读者的想象。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我看的是“2009年8月第1版”,跟这版没有太大区别。
读到第14页,弃。
这的确是一本拒绝读者的书。
虽然没读完,但从已经读的10页来看,一是小说本来就很晦涩,二是翻译太碎了。
本书序言道明,小说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一个“专门写令人昏昏欲睡,而且复杂的要命的书的作家,还搞一些让人看不懂的电影”,虽然这部书被认为是“历史性的”、“杜拉斯现象”,还获得大奖,但这本书依旧太晦涩了。
小说结构太发散了,讲目前发生的事,一句话能引发以前无限联想,而这些联想又没个故事,只是简单描述。
回忆回忆,结构也难把控,看起来跟打癔症一样,看不懂,看不下去。
其次,这翻译也让人很抓狂,断句太厉害了,不符合国人阅读习惯,比如这两句:
“不过,有的时候,我们不去吃它,我们也要摆摆架子,乌七八糟的东西不吃”
我们的阅读习惯是“不过,有的时候我们不去吃它”,这样的断句太多了,读起来费劲,这样的句子太多了。
后一句,“若是在白天,我怕的好一些,就是死亡出现,也不那么怕,怕的也不那么厉害”。
所以说,这句话是怕还是不怕,怕的是啥,怕到啥程度……
云里雾里。
可能是我没耐心读下去,但这实在太拗口了。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