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的笔法相当凝练,有点中国史家的特点;对历史史实并没有细笔描绘,而只是扼要地将当时的历史做记录,除了提图斯逐出犹太人的一段生血与火的历程之外。纵观耶路撒冷的历史,可以与圣经描绘的人类远古历程之残酷、血腥、混乱的过程相媲美。历史上任何一次动乱往往都是无数平民的末日,改朝换代而不借杀人立威者几乎是很少见的。这里可能是例外是《天国王朝》里的萨拉丁,犹太人的确没有遭到血腥的屠杀,但也不是电影里描绘的和平撤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赎买方式,没有钱的犹太人照样被卖身为奴并十分悲惨。
这样一部大部头历史,完全由高潮走向高潮也是不太现实的。不过整部著作两头精彩而中间梦游,可能也是作者对阿拉伯人的历史了解不深,不能恰到好处地总结阿拉伯/伊斯兰/奥斯曼帝国背景下的生活状态与历史发展逻辑有关。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犹太复国主义从最初的提议到形成以色列国,中间经历了相当的曲折与演进,若干要素可以说缺一不可。首先犹太人经过千年的流离失所,希望借助于基督教世界的兴起与奥斯曼帝国的没落而重返家园的迫切愿望是两个决定性的要素。没有基督教在新教改革之后的兴盛以及奥斯曼帝国的衰微,就没有一个历史的大前提。其次,西方人对犹太人的同情,其实并不完全是核心要素。英国人支持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是以英国人自身希望插手中东事务的大前提为基础的;二战后虽然犹太人遭到希特勒的残酷迫害和“解决”,英国人并没有顺利支持犹太人建国,而是对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的犹太人实施堵截,不允许耶路撒冷再接受更多的犹太移民,以免伤害英国人的利益和英国人与阿拉伯人达成的协议。幸运的是,英国人正在走下坡路,与犹太人闹翻了的时候,英国人已无力控制局势,转而美国人的话语权成为主导。那么美国人对以色列的支持所为何来?除了美国犹太人精英和财团的大力之外,美国主流宗教团体福音派基督教愿意看到犹太人重返圣城是因为这与圣经的预测相吻合,一旦成真,意味着耶稣基督主导的下一个千年就更近了。第三个核心要素是阿拉伯人的无能。可能是刚从奥斯曼体制下摆脱出来,阿拉伯人显然还没有为成为主人做出良好的准备。那么多阿拉伯世界的精英都像是在梦游,他们大多由感情与情绪所主导,看不清彼此的地位变化,一再沉迷于历史的荣耀之中,导致中东战争越打越失败,最后连圣城的共管权都丢了。
对耶路撒冷当前的局势,以色列的强势并非没有道理。阿拉伯人目前仍是执迷不悟。在以色列的退让与条件下,巴勒斯坦人(无论是阿拉法特还是哈马斯)都没有松过口,没有承诺过和平共处。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再做退让是没有意义的;再退的假设是在新的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书笔记 第(2)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那么震撼,反而觉得特别混乱,就是一部征服被征服的历史,耶路撒冷是一个火绒箱,随时可能发生爆炸;是中东的“斗鸡场”,随时都可能开打;充斥着血腥、暴力、杀戮,整个三千的历史,让人感觉特别的野蛮,对我一下我国的发展史虽然也有历史朝代的变更,但整体是沿着文明的道路向前发展,我们上下五千年,宗教很少控制政权,也没有被宗教洗脑,大多数人有自己是非曲直的判断,没有圣战者那种“执迷不悟”,当然耶路撒冷在地理位置上,在历史渊源上有自己的特殊性,但还是为生长中国这个地方感觉到几分庆幸~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书笔记 第(3)篇深夜读到这样一本书。圣城这个名字是用鲜血和惨绝人寰的历史去换取的。明明没有看到一个应许之地,看到的只有死亡。全书包含多种知识点,但看起来让人心生悲凉。也许这就是耶路撒冷这座城市需要经过的历劫,但神忘记了这个历劫的时间太长,所以让人们误以为这本是天堂的地方是一副地狱伪装的模样。#读书打卡# #深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