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独居的一年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独居的一年
作者:约翰·欧文
当代文坛小说宗师、村上春树的文学偶像约翰·欧文传世大作!村上春树:“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独居的一年》是一个关于爱欲与成长的故事,让你大笑出声,也让你默默流泪,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4岁的小女儿露丝,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独居的一年里,她再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独居的一年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为了避免影响阅读乐趣的剧透,尽量不提剧情,主要谈风格和感受,必要时才用一两个名字。)n在这本书里,可以显然的看出约翰•欧文强大的讲故事的能力。首先是视角的切换,这在许多小说里都有使用,故事从不以单一角色的叙述和视角贯穿始末,在恰当的“契合点”,结束一条辅线转入另一条。像坐在观光车中游览阡陌纵横的街巷,又像一场不停顿的舞会里无缝衔接的与一个又一个舞伴跳舞。其次是书中书的嵌套。作者赋予其中四名角色小说家的身份,各自具有与他们性格形象相符的写作风格,即便盲测,你也知道哪种小说出自谁手,一切都由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决定了。在阅读这些穿插在小说中的小说时,似乎可以看到作者兴奋的摇曳着“技高胆大”的小红旗蹿跳在书中:“抱歉啊,实属无法老实安分的讲故事呐,讲着讲着又有新的念头冒出来怎么办?来,先听完这个短的我们再继续正文吧!”n第三,是作者不断埋下线索,在后文中不时的点亮这些小细节,有助于故事缜密自不用说,阅读时带给读者许多领悟的小乐趣。第四,除了故事本身,小说通过露丝和其他小说家角色,教给我们一些写作的观点:如何完善人物构思情节?虚构与真实如何处理?一个想法是怎样发展成一个故事的?以及,不同类型风格的小说家都怎样利用自己的经历的? 这些是难得的收获~nn关于故事。书中第一部分“1958年夏天”断断续续的讲述了故事的背景,读起来会觉得有些拖沓和絮叨,但又不是那种让人彻底厌恶想丢开书的程度,有时节奏很紧凑,带着疑问想要着急的一窥究竟时,又斜插一脚短插曲消耗着耐心和兴致,也许是为了构建细节丰富的人物世界,重点强调事故对露丝父母影响的缘故吧,毕竟这些是后继故事的基础。坚持到第二部分“1990年秋天”之后,少了反复的回顾和痛苦的渲染,以成人之后的露丝和身边人的生活为主线,到第三部分“1995秋天”短暂的高潮之后落幕结尾,这两部分的讲述就安排的很紧密,不复之前松松垮垮的感觉。n如果以为书名是概括或者牵引全书,那么你又被作者“玩弄”了,不好意思,我也和你一样。在书中几个角色重叠的生命时段里,露丝处于人物关系图的核心位置,“独居的一年”也许正是因为在露丝独居的那一年里,她真正改变了自己生活的态度,也因此走入一个完满的归宿,结束了一个偶然事故带给一个家庭的不幸阴影,以及向其他亲密关系的扩散。时间可以抚慰伤痛,但也取决于你愿不愿意转过身来接受拥抱,更重要的,即便你愿意,面前有没有人准备好了拥抱?撕去腐肉去除疮疤之后,必须要有新的爱与希望附着在伤口上。37年的时间,可以在孤寂落寞中独品苦楚,可以在麻木浑噩中封锁休眠,可以用放浪的欺骗式享乐抵御回忆,可以用禁欲的苦行式自律鞭挞自我…只是这些都阻止不了心中疮痍的溃烂扩散,阴冷、湿潮、酷热、干裂,人生继续行走在时间里,而实际它一直静止原地。直到找到了爱,才成为了自己,接纳了自己,治愈了自己。其实也可以说这本书没有主角,露丝算吗?按照戏份算是,可对我来说,她只能在吸引我的人物排名里屈居第四,而且理由大部分因为自带的女主光环形象设定。我在接近尾声的部分收获了最喜爱的小人物,她不光彩不成功不幸福不走运不高尚甚至会被人说不洁净。n也许这就是好的故事必须具备的属性吧。几个角色都有各自的明显的缺点,但是身上又都有让你忍不住欣赏和动心之处,你永远不远成为他们,甚至过分地说宁愿不认识这类人,但是你又不可否认自己喜欢他们,可以理解他们。小说里我们轻易的获得上帝视角,变的善解人意,变得宽容大度、有耐心有勇气,这是作者给我们的权利和优待。在透过虚拟的小说,另眼看现实的时候,在成为更复杂更庞大更莫测的故事的一员的时候,也许也可以做到比狭隘局限稍稍好一点,不可以吗?n

独居的一年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或许翻译成《寡居的一年》更合适。我想说,书名误导了我。我是看了书单狗的书评好奇地打开了这本书。中间弃读了,后来又接着读,中途还把我看睡着了。大概我最近睡眠有了改观,睡得太好?只是好奇,作者到底要给我们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之前还有一句话吸引了我,“当你找到爱,你就找到了自己。”而直到最后,作者才揭晓。作者是一个冷静地讲故事的人,确实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似乎并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不喜欢绕来绕去又烧脑的故事。大概是批判性阅读的思维在作怪?大概是我的感性思维已经缺失了吧?在读完时,许多事,我都无法理解,特德的不断勾引不快乐的母亲,玛丽恩勾引一个小自己23岁的像自己小儿子的男孩,露丝的自我伤害,过程读来都是沉重的,让我想放弃,也要昏昏欲睡,但是还是读完了它。似乎一切也变得可以理解了。两个活泼快乐的男孩生命的消逝一下子打破了一个家庭的平衡。特德说玛丽恩有抑郁症,特德应该很无助,那个家除了死去儿子的画像,只有悲伤沉重的氛围。所以特德逃避。最后受不了了,打算离婚。设计玛丽恩出轨,却不知玛丽恩根本不想要露丝的抚养权,玛丽恩说悲伤是会传染的,所以她逃了。只剩下艾迪和露丝在等待。露丝很不幸,她母亲拒绝爱她,她是不想被生下来的孩子,母亲连抚养权都不想争取一下,这样一个人,她能活得快乐吗?然而,她长大了,作者一笔带过,然后她成为了著名作家。父亲和最好的女朋友勾搭在一起,让露丝伤害自己。为什么她要去观察妓女?那个鼹鼠一样的男人为什么要杀妓女?她选了一个爱自己但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大概她的坦白才是杀死她第一任丈夫的利器吧?很难想象露丝会活得很快乐,然而,寡居后她竟然遇到了真爱。她过得挺欢快,也理解了母亲。最后,母亲回来了,艾迪一直在等她,终于等到了她回来。

一直在想,这本书跟爱和找到自己有什么关系?读到后面,才觉得轻松愉快些了。确实,一切都和爱有关,包括伤痛,包括自我伤害,包括荒唐。

玛丽恩说写作是为了治愈自己。而读者读一本小说也是在被治愈吧?有多少伤,就有多少荒唐。这世界上有很多你不理解的荒唐,希望所有的伤痛最后都被时间治愈了。

独居的一年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不得不感叹作者的心思缜密和睿智。

其实在读前面的时候,无数次想要放弃。不知道乱七八糟想表达什么。但是坚持读下来,所有的细节都被一步步串起来,人物刻画的细致入微。

其实玛丽恩和露丝是相似的,生活的苦难之下,都不停的选择逃避。所不能理解的,如若经历过,一定会理解,从后来的露丝的人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丧子之痛,玛丽恩无力承受,于是放弃了尚小的女儿选择离开独自生活。露丝也是,每一本小说里,都有自己的影子,但她从来不敢承认,一直用想象欺骗着自己。不过最后终于遇见了对的人,过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至于特德,虽然混迹于各种女人堆里,但对露丝真是爱的深沉。最终选择了自杀,但其实已经得到了原谅与爱。埃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用一生爱着大他许多岁的玛丽恩。

这本关于爱与成长的书,诠释了很多我不曾理解的东西。

就像对于年龄差距较大的爱情,虽然不诋毁,但真的不能理解,但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部分原因。埃迪说,他看着年老的女人,想象她们曾经年轻的样子,那些不能参与的过去,也能找到感人的东西。这一定是爱情。露丝遇到哈利的时候,她想,她不过是遇到了一点不幸,为什么她的母亲要经历那么多的不幸。其实露丝的前半生也是荆棘遍布,但是哈利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这一定是爱情。

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虽然苦难不会消失,但时间会不断淡化。最后一定是想要的样子,想过的生活。

[爱心][爱心][爱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