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喜欢这个小说,但是只读懂了皮毛~
小说分三个部分:无家可归、归途、家园,看了这样的题目我就觉得可能写的是寻找归属感。就像作者的《少年派》一样,作者非常善于将寓意隐含在故事中!情节的设计让我想到电影《低俗小说》,这里的三个貌似独立的故事,在某一关节上被联系起来。因为理解能力不足,我确实无法完全明白作者的意图,但是读到最后莫名其妙中也有一种震撼,我只能理解(也许是曲解)一些片段,比如托马斯看到十字架耶稣苦像竟然是一只黑猩猩时,撞死了一个孩子的他,发觉了人类兽心,那是一种物种的平等,有着其同样的迷茫和无知!可是黑猩猩现身于拉斐尔的尸身内,这里不太理解,我知道他的悲伤抑郁深深压抑着他,是悲痛带他‘回家’,回归?病理师又是怎么回事?他失去了他的妻子,故事大篇幅的讲他的妻子来看他,与他交谈,最后才知道他的妻子已经去世,那之前的两人交谈就是意识层面而非现实了!三个故事中最为正常的是第三个,基本没有幻想,也不算荒诞,彼得妻子死后,孤单的他为了领养大猩猩,他们一同回到了葡萄牙高山区的老家,竟然居住的就是他祖上的房子,拉斐尔是他的叔父。他离开了富有的现代的国度,放弃安逸的生活,来到条件原始的住所,但是他的心灵却得到了安慰,找回了平静。我不知道犀牛是什么寓意,但是在猩猩的指引下看到了以为已经消失了的犀牛,我也激动了一下!是不是说以为我们失去了古老的道理和信仰,但是其实那是一直存在的呢?每个故事里都涉及信仰,每个故事都与猩猩有关,每个故事里主人公都失去了亲人,都有一颗需要安慰的孤独的灵魂……有时间也许可以再读,希望我能深入理解一些,我喜欢译后记里的那句话“家,是爱与信仰”!
葡萄牙的高山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文章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故事,然后三个故事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主题,那就是家和爱。三部分的题目也特别符合。托马斯最后就是无家可归了,他接连失去至亲,把找寻圣物当做一种信仰到最后信仰也崩塌了,同时他也让另外一家人失去了生命的信仰。所以怎么说呢,感觉是有罪的吧,执念太深,伤人伤己。信仰是可以怀疑的,也是可以接受修正的,唯一不变的应该是你的心。他选择抗争,也许你最终找到了想要的东西,却发现它并不是你想要的,这样还是失败了。《归途》说的是医生对亡妻恋恋不忘,拒绝接受事实以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却在一个晚上遇到一个老妇人,听她讲诉她们夫妇故事,有所领悟。我认为两个人都找到了归途,沉默接受命运的夫妇,最终一家人“团聚”。而医生也寻找到新的意义。最后《家园》中的主人公和黑猩猩的故事我想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失去至亲是痛苦的,但也要学着释怀,不是忘记,而是重新学会去爱。何处为家,心在地方就是家。故事很精彩,翻译也特别高,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有种魔幻想象色彩在其中。
葡萄牙的高山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自少年派后对该作者的书感到某种困惑,他讲述故事的方式处于半寓言化之中,既如启示录那样暗埋神迹,又精炼语言描绘现代故事,怎么都可以将其归入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信仰的讨论总在寓言中得到传播,但真谛却如该书中作者所提的一些措辞那样矛盾、难以清晰。或许是没有宗教了解而失去很多乐趣。
part1.无家可归
讲述文明的野蛮行径和受难者的朝圣之旅以及“上帝已死”的寓言。简洁化、寻共性的语言力图寓言化故事,神父日记和雷诺汽车作为两条线索。
part2.归途
圣经寓言的解构,阿加莎小说的并置(没有通读显得不得要领),在part1里安置了一个插入点讲述向死而生的奇幻故事。引导读者故意误会奇怪的桥段而积攒悬念,杂糅进想象场面乃至扑朔迷离。
part3.家园
第一个故事的另一种演绎方式,兼讨论人与动物(灵长目)的界限。黑猩猩的作为实体和喻体的同一,串联起三个故事。每开启新的篇章都会互文原有的细节,给予读者惊喜自然好,但有做作之嫌。反而一些超现实主义的画面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