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伤:被接纳的悲伤是一股能量
接下来是愤怒,或者是我更喜欢的另一个词,叫作攻击性,这个过程展示了人性的奥秘和复杂
如果一个人不能直接对别人表达愤怒,而是绕着弯去表达攻击性,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被动攻击
恐惧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它的重要之处在于越让自己害怕的东西就对自己越重要。我们平时怕的“鬼”“冤魂”,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压抑在心里的愤怒、恐惧久了多了就变成了我们心里的“鬼”。它告诉你有些东西在生命里非常重要,你必须学会面对。你真正恐惧的是悲、是丧失,比如,你越是没有安全感,就越害怕一个人离开你。
内疚和羞耻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感受。为什么呢?内疚和羞耻是这样的一种东西,我伤害了你,所以我内疚;我觉得自己是个坏人,所以我羞耻。内疚通常是我们所不愿意面对的东西,因为它意味着我错了。而前面说的悲伤、愤怒、恐惧,这三种感受是在说对方错了。
往往所谓坏的东西比所谓好的东西更加凸显本质。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中藏着我们生命的本质。我们想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更好的人,想把真正的自己活出来,就需要去触碰这些东西,理解和接纳这些东西。
爱的能力可以从与父母、伴侣的关系中修复。
深入地碰触自己内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乐乃至一个外在的好形象,这才是治愈之路。这几年的咨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特别是,我的个案多数是超过一年以上的长程个案,其展现的人性的深度,常让我惊叹,让我越来越真切地相信,拥抱你真实的痛苦——假若你内心有这个,就是治愈之路,也是成长之路。
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这样的人不是试图控制或压制一些缺点,而总能从它们当中找到正面的信息。
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与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这两点相互矛盾,而问题也就在这里——只有距离合适的关系才令我们满意,太远或太近的关系都会令我们焦虑。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书笔记 第(2)篇
1.书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n 不是第一次接触他,但却第一次短时间内自我思维的激烈相撞。回头翻阅了以前的关于他的书籍,好像都不大记得起来了具体的内容。但这关系似乎也不大,只要在那一刻解决了心里的疑问就足够了。 今天的自己,一定是由昨天的自己所带来的。虽然从头至尾他都没有直说这一点,可事实存在于此,由不得我们诡辩。说起这个,我倒是想起了晚餐后在路上闲晃时的一种想法。百分百的想要去干的事情,不见的就坚持住了,反而是那些只看着今天,就要做的事更容易坚持且也更易获得成功。为什么要涉及这一层,其实,在书中他曾表述过一种感受“心,灵,肉三者都应该得到妥善的对待。“似乎,我们总是太过于的追求了心,灵层面上的事物,而把肉给忘却了。往往最简单的欲望一定是来自肉体上,你肉体上的苦痛一定是最先得到感知和体会到的东西。其次,才是心和灵上需求感。 谈及心,有太多想法,只是自己的想法全被他用更专业的术语提炼了出来。书中有太多个案,就如他所说那样,每一种痛苦看似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事实上并不如此,都是个体用自我的思维泛化了的结果。无限的延伸,得到的一定不是事件本身的样子,没有了边界的管理,会让自我陷入无止尽的想法中去,从而痛苦的感受也得到了加深。论及“关系“这是整本书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核心主题。在他看来一段关系存在就是提供了一种契机,可以窥探自己,修复自身,让关系双方都能够得到成长和成全。 这本书,还强调了“接受,放下,改变”的三部曲,要接受并拥抱自己不完美,让内心深处拥有动力。要明白做好自己从来就不是为了更好的指责别人。要感受拒绝所有人的付出,就是意味着拒绝与他们建立关系,而良好的关系建立,一定来自于慷慨的付出和坦然的接受,深深的付出和深深的接受。“n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就如他的书名一样,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就应该是一种自我觉知,自我拥抱,不断改变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抵挡的住变化着的事物,在你动和我静的较量中。哲学家早就给了一个说法“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nLynnenn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书笔记 第(3)篇他的这一系列书都有在阐述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伴侣关系,爱恋关系等,以个体为立足点进行脉络研究,有人问武志红从事心理学研究,洞察人性后是否对生活失去了乐趣,他回答说你对黑暗了解得越多,对光明就越有信心。你如此疯狂,是因为心灵受过伤。而这些是看到你疯狂背后的伤疤,帮助你辽愈,看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而看到问题本身就不是很愉快的体验,解决问题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辽愈之路,从来不轻松,但生活中每一个遇到的困顿,都是前进路上的难题,我想重点是“前进的路上”,那么它就是向阳的走势。此类书籍是该领域知识的多面补充,不断引发思考,好事多磨,何况是认为值得的事情。不惧怕靠近黑暗,因真实比完美可贵[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