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书尾作者自己写的后记里,他说此书连载17年,中间换了四次刊物,这种坚持和耐力还是很值得敬佩的(刊物都关门了书居然没坑,也是良心作者啊,哈哈)。也是因为连载时间长,作者写作思路也在变化:
- 最开始橘逸势和空海还是在不同领域各有名气的实力CP,作者还是比较客观地讲着这个历史故事;
- 到长安后,空海不断增长技能打怪升级,橘同学则因为只顾着跟在旁边吃瓜看戏忘了本业,文风变成所有人都仰慕空海,空海逐渐成长为众绿叶陪衬下的头号男主,估计这一时期作者对空海推崇备至,加上爱国主义情怀,文中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 然后开始大量的宗教历史科普介绍,穿插各种咒法蛊法PK,估计作者彼时大量涉猎佛法密宗波斯教等宗教知识;
- 最后文章重点逐渐转变到杨贵妃的情感历程,估计作者读了很多唐朝秘史,脑洞大开,为杨玉环想出个新传。虽说结尾杨美人也算有个幸福的归宿,在最后的岁月里可以和真正的爱人相伴,但是中间的经历实在狗血,可见中日文化还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呢,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集多方之大成,涉及历史、人文、诗词、宗教、玄幻、爱情,甚至还包括唐朝建筑和伦理。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有些篇章略显啰嗦,颇有堆砌素材之嫌,而且由于是长篇连载,很多知识点反复数遍,出版时其实应该做些剪辑。
小说本身情节不断翻转,开篇的几条线索也都逐一收拢,作为连载小说可以说是很优秀了。
除去小说情节,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空海和橘逸势问答解心经的部分以及对华清宫建筑的细致介绍,下面要再找些唐朝历史书来看了。
妖猫传:沙门空海·大唐鬼宴(全4册)读书笔记 第(2)篇真是一本长篇巨著,跟电影的剧情和内涵完全不一样。电影是爱情传奇,小说在这方面篇幅却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密宗佛法、幻术奇谭。每一处经营都巧妙,每一个人物都有错综复杂的关联。但作者高超的笔法,娴熟的人物塑造能力和投入庞大精力研究典籍的耐心,让人完全不会觉得烦闷。原来佛法如此有趣啊!
打四星纯粹因为里面有个悬念没有解开:大猴为什么没死。
至于电影和小说到底有何不同,且看简短的概括,以下关乎剧透,不喜切勿收看:
1、白居易和空海其实并没有电影中那么时刻在一起,一直在空海身边的是日本儒生橘逸势。
2、贵妃并没有死,而是重新苏醒后老去而死。
3、小说中还有柳宗元出场。
4、黄鹤是贵妃的父亲。
5、白龙和贵妃是亲姐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乱伦了。
6、贵妃爱的是赤龙。
7、黄鹤杀了白龙,贵妃杀了黄鹤,贵妃跟赤龙一起度过不到一年的幸福时光就死了。
8、黄鹤为了让自己的血脉当上皇帝,以报杀妻之仇,才把玉环送到皇帝身边的。
9、惠果并不是赤龙也不是卖瓜老翁。
10、高力士在小说里面也有很重的戏份。
11、小说出场人物大概是电影的3倍。
妖猫传:沙门空海·大唐鬼宴(全4册)读书笔记 第(3)篇全书看完,完全能感受到作者为写这个故事所付出的努力,佛学,儒学,作者在故事里扩充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想来也是不易。当最后真相慢慢揭露,却发现即便此前有许多残忍画面铺垫,实际上盛世之中,都是可怜人而已,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此纷繁复杂。
我仍旧记得在陈凯歌的《妖猫传》里,看到妖猫幻化出花树下的杨玉环时,我哭得不能自已。书籍似乎弱化了妖猫这个形象,削减了妖猫身上的那股子谜团气和诡异氛围。电影和书籍,各有各的规模,文字的空间更大,悬疑氛围更容易烘托,画面感很强。书籍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任何篇幅来阐述杨玉环皮囊之下的美丽,能成为李瑁,玄宗,白龙,丹龙,甚至是当时整个大唐的瑰丽传奇,不应当只有美貌。但作者的书写,强调了一切的悬疑情节都紧扣杨玉环,实际上又强力削弱了她的存在感。杨玉环即便被玄宗凌驾在权利之下,可她绝不是那个时代的附属品。
所以更喜欢电影些,陈凯歌是真正的艺术大师,海纳百川的大唐,才是最吸引人的,是以我拒绝一切贬低电影《妖猫传》的语言。